顯示具有 99366555 張振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99366555 張振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十年一覺網路夢演講心得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二)

日期:100年04月22日
時間:14:00~15:30
地點:S104
編輯:資工產碩一張振欣
主講:程嘉君
題目:十年一覺網路夢

今日的講師請來了SeedNet創辦人程嘉君先生,這次講述的是他職場生涯中的心路歷程,從大學、研究所畢業後,進入了IT產業,一路從資策會助理工程師做到網路事業群總經理,接著創辦SeedNet,風風雨雨幾年的歲月後,在最光輝的時刻與遠傳電信合併,同時程先生也離開了這個他一手創辦的事業,另外他現在的頭銜為實聯能源的總經理,這是化工產業的企業,不同的技術與專業領域,這讓我很敬佩也很好奇,他是如何辦到的?


從開始程先生簡單的自我背景介紹,得知他是商學院畢業,然而卻是台灣IT產業的推手之一,現在做化工產業,在程先生要求提問的同時,我也詢問了程先生這個問題:在學校學習的專業,進入職場卻做不同的專業領域?得到他的回答,就是遇到了就去做、遇到了就去接受、只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猶如溫室的花朵禁不起現實的考驗,對應到現在,是否套用在現在的學生?我解讀為個人的堅持和覺悟,如果生命過程中,交給你的是這個考驗,就是坦蕩的去正面迎接,這一點讓我在心中思索良多。


整段的演講中,描述的是SeedNet創辦故事,緣起、結束與新生,都是精彩的歷史既要,從故事中了解到程先生在企業中堅強且可靠的團隊,絕對與他個人的領導魅力有絕對的關係,另外結尾,他講到目前的工作是實聯能源總經理,雖然不同的產業,但是就以管理企業的營運,其實都是一樣的學問,以他豐富的經驗與充實的學識,都游刃有餘。


今天了解到一個腳踏實地的創業經驗與堅持的故事,讓我有了很深的體認,遇到了就去做、遇到了就去接受,這是我必須要學習必須堅持的部分。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行動條碼好好玩 2.0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二)
日期:100年04月15日
時間:14:00~15:3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產碩一張振欣
主講:葉俊才先生/方碼科技

題目:行動條碼好好玩 2.0

今日課程由方碼科技葉俊才先生,以「行動條碼好好玩」為主題,開場白葉先生並沒有開門見山直接講主題,而是以一個過來人在碩士畢業後,離開學校、再領人薪水上班過日子、出國進修、自行創業的心路歷程,他特別提到在出國進修時的經驗,國外學生在思考創意上較能跳脫既定的限制範圍,他又舉了SymbianAndroid兩款手機作業系統在20092011年的市場佔有率市場調查為例,2009Symbian佔手機作業系統的使用率居冠,也使Nokia成為手機市場的龍頭地位,然而到了2011年,Android反而取代Symbian原有位置,原因也呼應了自己的舉例,跳脫了手機只有「聽電話、講電話」的基本範圍,加入其他的創意,讓手機不僅是手機,而是附加功能的小部分,同時造就了Android的成功。

同樣的條碼,不僅僅只是商品的辨認識別用途,跳脫這個範圍,讓條碼能發揮何種的創意?找到你要的日常生活上所需要的各項資訊,基本上QRCode已經跳脫一般商品辨識功能,將用途拓展到一般日常生活上所有的資訊查詢媒介,也更簡單容易,從傳統的二維條碼辨識出的數字編號,變成QRCode辨識出的網頁URL,更詳細的資料都可透過手機瀏覽網頁獲得資訊。例如下圖:






另為更有趣的創意,所謂的拓增實境,透過Senor掃描條碼,在電腦螢幕上可以有虛擬動畫和真人互動,也是很有趣的創意:





今日課程的價值,我想不在於條碼應用,給我的省思,而是跳脫原有範圍的創意,這便是今後的主要課題。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Mobile Location Estimation with IMM and Data Fusion

今天請到了澎湖科技大學的楊教授,講述主題為手機與基地台的定位技術,此部分與班上同學在研究的方向一致,但是做法不同,因此在演講後的討論上便激盪出想法的火花,首先楊教授先介紹幾種廣為人知的定位技術,GPS是傳統的倚賴衛星定位的方式,已經不太符合要求即時性與效率、精準度的需求,因此另外有了A-GPS的定位技術,而A-GPS又包含了幾種不同的定位技術,例如:訊號角度(AOA)、訊號的時間差(TDOA)、訊號抵達的時間(TOA),以及接收訊號強度(RSS)等的常用來做距離計算的方式。

此部分的先天限制,當然僅能限制於基地台密集的都會型區域方能實現,另外不管是AOATDOATOARSS,皆無法獨立承攬定位目的,因此透過不同的定位技術組合,方能有效提高精確度,此部分在之前班上同學的研究報告中已經略知一二,不過楊教授在這部分是採取不太相同的做法,他是利用RSS+TOA的組合方式,並利用利用IMM(Interactive Multiple Model)方法,採混合動態系統同時取得變異數,依據其值再加重等待時間的比重,然後綜合前述數據再評估測量位置。當然方法雖然不同,但是達到的目的仍是一樣的。

另外楊教授在過程中,也分享了做研究簡報的小心得,雖然我對楊教授在研究技術的專業程度有崇高的敬意,但是對於簡報的製作技巧上卻不敢苟同,在簡報畫面呈現上,深藍色的底色配上黑色的流程圖線條,是在考驗台下觀眾的眼力嗎?我想楊教授專心於技術研究之餘,另外需要一個好的助理來幫忙解決簡報文件等的製作。

IPv6發展趨勢介紹

本次演講請到了TWNIC的朱組長來介紹IPv6的發展趨勢,朱組長首先為我們介紹了目前國際網際網路編碼授權機構IANA為統一的中央機構,世界區分五個部分為子機構,負責發放IP等業務,當然眾所皆知的IPv4的使用狀況已經宣告枯竭,加上行動裝置、智慧手機搭配3G行動上網的狀況,因此IP的需求量是遽予日增。也因此,IPv6發展也日漸成熟,同時也將宣告IPv6與IPv4的過渡期即將到來。

在正式介紹IPv6之前,朱組長比較了一下暫時的IPv4替代方案,即是使用NAT方式,讓用戶端透過ISP的NAT連線到網際網路,但此方式的致命缺點表示用戶端分配的Session都將變少,早成網路連線狀況的品質很差,IPv6的推出即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由朱組長整理出來的表格中,可以明確地看出兩者的差異性,也能明確的瞭解IPv6確實可以解決目前IPv4所面臨的問題。但是IPv6仍然無法馬上替代所有的IPv4,因為在網路硬體設備中,仍然要有支援IPv6的硬體配備才行,另外大部分的應用程式、網站網頁等,都是以IPv4為基礎所開發,因此仍必須有個IPv4與IPv6共存的過渡期。

朱組長指出目前大部分的國家都已經由政府機關主動地開始進行IPv6的發展計劃,台灣在IPv6的發展計劃哩,更是明確的訂出時間表,最快在2013年,IPv6可以全面性的普及、取代IPv4的狀況。

我想在當時IPv4的設計,應該沒有想像到短短幾十年後的今天,需求量遠遠不足,這也應該是當時設計者無法想像的事情,IPv6的發展也勢必改變許多以IPv4為基礎的軟硬體,也必須度過此過渡期的陣痛,當然身為網路系統的技術人員,也是一個展現身手發光發熱的舞台機會。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老人福祉新興產業高發展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二)
日期:100年03月04日
時間:14:00~15:4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產碩一張振欣
演講題目:老人福祉新興產業發展
主講人: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教授兼所長 段伴虬

今日的課程由南開科大的段教授,和我們分享老人福祉的相關產業,這次的課程沒有提到任何的科技、技術等專業名詞,而是面段高齡化的現代社會,和老年人的生活所需、服務品質等相關產業價值,在高齡化的社會裡,老年人需要的照顧,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等,都是有大量的需求在,因此,相關產業的市場商業價值也逐漸受到重視,開發價值也隨著水漲船高。

在課程中,段教授展示許多以新科技、新概念所開發的老人福祉相關的產品,包含了智慧住宅、無障害設施,細微到成人紙尿褲的溼度偵測劑,都有非常可觀的市場接受度與獲利,另外段教授也提供一個觀念,就是科技的實踐除了以人為本,更要符合消費者的經濟接受度,並舉例,高科技牙刷,除了清潔口腔外,更可以偵測口腔的健康程度。此產品雖然以人為本,清潔之餘更能檢查健康的目的,但是牙刷屬於低價值的耗材,製作口腔健康的偵測儀器造價昂貴,如此的結合便是一種矛盾,其製作成本與販售價格,無論是供應商或消費者,都是難以接受的。

在課程中,段教授強調老人福祉產業的市場商機很龐大,除了高齡人口不斷增加之外,他更舉例了高齡人口掌握了60%的台灣財富的例子,藉以說明老人福祉的無限商機,其實,我是有些相反的意見,在現實上,掌握台灣60%財富的的確是高齡人口,但是中低收入戶的高齡人口占多少的比例?畢竟那些掌握60%台灣財富的高齡有錢人,到底還是佔少數的,若要在老人福祉的產業中來大舉獲利,我心中仍存在著大問號。

老人福祉議題,一直受到社會上高度的重視,除了社會福利政策,與一般人敬老尊賢的概念外,生活機能上如何照顧到行動不變的老人,都是科技與創意巧思發揮的舞台,當然從中獲利是事業發展的原動力,但是在產品的構想與研發,要以同理心面對、實用的功能、平實的價格,方能實踐老人福祉的精神。以獲利心態考量所製作的產品,基本上就是違背了老人福祉的精神,想當然是難以被市場與社會大眾所接受的。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HW08-1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5:4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產碩一張金燦

演講題目: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
主講人: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吳宜鴻

今天的演講主題目好久沒有再被提及的汽車共乘-「共乘
系統之研究與實作」,由來自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吳宜鴻老師
所介紹。吳老師提到他之所以會想做這一研究,延自他在清大時
的走路上山經驗,老師也提及到作研究非常要關注到的重點就是
:「動機」,研究生的時間兩年算短暫,時間很快,要把握現
在,而研究的重點在於興趣,非方向。的確,如果沒有興趣的
話,就會變成敷衍了事,純粹會變成應付而已,當要切記。


老師有提到他的主要動機考量有四個方向:節能、省錢、
安全,社交,的確,像以往在上班的時候,在當時都是公司住的
最遠的一個時,長時間的通勤時間裡都是一人開車,有時都會覺
得好浪費又好無聊…,至於安全問題當然也會碰到疲勞駕車的時
候,只是礙於每天都是東奔西跑,無法固定時間上下班,如此就
無法去想甚麼共乘的問題了。

共乘問題總覺得在台灣地區不易做到,倒是像老師說的,由
計程車司機所作的共乘服務倒是比較容易切入的應用開發;台灣
幅員太小,加上社會的發展已經不似以往的生活環境,人與人的
距離隔閡縫隙太大,很不容易來執行這樣的計畫;剛剛瀏覽了老
師說的網站,看來在北部的推展要比南部來的好些,但這都是有

用誘因在推動,而南部的共乘網站資訊卻鮮少有更新,如此計畫
的推動執行效果就不佳。
目前大台北地區捷運網路日益擴大,城鄉之間的交通問題
仍是一個未解的問題,而各地區的交通運輸方式也有其固定的運
作模式,在已經習以為常的模式下要推動如此的計畫,只能說不
易,向老師說的,作研究跟作系統是不同的。

附註,老師提到的 avego 這一個共乘系統的確開發的很不
錯,不論在軟體的規劃上,或系統的應用層面上都值得去了解一
下,他的展示影片還把變形金剛的變形應用近來噢,而他把系
統定義在行動系統與PC網路上的應用,甚至今天的Q&A上的問
題,他都有支援到了,有空可以去觀摩觀摩。

http://www.avego.com Avego:
http://carpool.tpc.gov.tw/carpool綠色共乘網(桃北北基宜)
http://www.carpoolking.com 共乘大王
http://60.244.114.20/index.php 台南縣共乘制推廣網站 (用IP比較不容易記)
http://shyau.com.tw/nestedif.php 共乘減量係數計算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12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張振欣
課程主題: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

呼應上周的演講主題,有動機、經過巧思,透過研究,然後實作,本周的精采實例,來自
於中原大學的吳宜鴻教授帶來的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基於生活上一個簡單的需求,能幫使
用者找到與自己有相同路線需求的其他使用者,以達到節省交通費用及節能的目的。於是乎就
作出了一套共乘系統,以私人車輛為主要的分享對象。

在業界類似的系統,大部分在於計程車共享為主,以私人車輛為對象者,目前還算是新鮮
的題材,透過吳教授的講解,發現這裡面還存在著很多學問,他先以中原大學校園為例,從山
腳下的大門,到山頂上的教學大樓上課,中午還要在山腰間的餐廳用餐,載到另一邊山頭教學
大樓上課,對於沒有交通工具的學生或教師,實在是很困擾的事情,如果有駕駛汽車的人,至
少可以容納四個人的座位,除了解決沒有車的人交通問題,駕駛者也可以分攤油料錢,基於這
個動機,吳教授在放大整個需求面,不在侷限一個校園,透過google map API整合在共乘系統
中,可以將共乘路線放大,滿足共多的乘客和駕駛人的需求,那麼如何替乘客與駕駛互相找到
彼此相同的路線呢?這就是共乘系統的核心技術,在論文中的第四章,有清楚描述,乘客與駕
駛的任意組合式算法,以及最常組合估算法。

吳教授指出,以往傳統的人工配對方式無法應付大量的使用者及路線,所以提供自動化的
方式有其必要。目前線上共乘系統大多要求使用者以文字輸入路線上的地點、以及其他資訊如
抵達時間和駕駛習慣,使用者只能利用關鍵詞查詢來找出完全相符的答案,然而,文字難以清
楚描述路線資訊,因此使用者往往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此外,使用者需花費許多時間確認答
案,容易讓使用者感到不便並對共乘系統產生倦怠感。有鑑於此,一個自動化的使用者共乘配
對系統,配合Google Map為使用者輸入位置資訊的介面,能有效解決傳統使用文字所會遇到的
問題;我們也定義了此系統所衍生的乘客搜尋問題,並將計費方案納入考量,提出一個可以找
出「駕駛省最多錢且乘客負擔最少錢」的方法。

由於我自己的Web程式設計課程,也是選用與Google Map API相關的主題,因此非常的有
興趣,但主題性不同,我是選用旅遊規化方式,讓使用主可以自由規劃旅遊路線、訂閱飯店等
等的服務,透過Google Map實作;但都是基於一個動機的誘因,雖然吳教授的共乘系統,已經
研究並實作出來,但是在現實生活上營運,可能還要面對許多在”人”方面調適的問題,這就不適
技術性的範圍了。

-------------------------------------------------------------------------------------------------------------------------------------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2010/11/12
時間:14:00~15:3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研一 吳安凱

2010/11/12心得報告

本周的書報討論課在s414聽演講,由李御璽老師所請的中原資工助理教授
吳宜鴻,題目是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Ridesharing。吳宜鴻教授在中原資工的
知識暨資料工程實驗室,跟顏秀珍老師是研究所時期同實驗室的學弟。於清大
電腦與通訊研發中心博士後研究。研究的興趣和領域有資料庫、資料探勘、資
訊檢索、資料串流。相關應用有個人化推薦、趨勢預測、合用共乘和社群分
享。
所謂的共乘系統,就是透過共乘可以將沒利用的資源來加以分享,將座位
更有效率的利用,這樣可以減少多餘的資源消耗。從另一方面來說,駕駛也可
以從乘客身上賺到錢。但不管乘客的多少,每個乘客所付的錢都是一樣的,乘
客之間又有變數,乘客越多影響乘客心理的因素也就越大,例如有人不喜歡有
乘客一起共乘,一個人坐跟三個人坐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種情境。也有
的情境是,一輛車不管乘客的多寡,不管幾個人共乘都是付一樣的錢,乘客的
心理當然是越多人分攤越好,這個時候司機就會限制乘坐幾個人,因為車子所
能承受的重量和保養問題等等attribute 都是互相影響的變數。這是車子和司機和
乘客的case。方式是動態的,也許多一點乘客可以省錢,這些在系統上可以解
釋為input和output。
吳宜鴻教授住在新竹,到中原大學都是開車,他覺得自己一個人這樣往返
很浪費,所以他想找有共同路線的老師或學生可以做共乘。此外,共乘也有他
的問題,包括安全性、乘客間有無共同的嗜好可以聊天,共乘的乘客之間可以
培養社交。乘客還要考慮到不同族群,婦幼族群弱勢族群等。司機也要考慮共
乘的乘客是跟司機的時間比較match,還是跟目的地或經過的地點比較match。
演講到最後,教授問我們一個現學現賣的問題,「等一下有人要共乘到新
竹嗎?有興趣的話路程上我們可以討論今天的主題」同學聽到這句當下會care的
是會是什麼attribute呢?

-------------------------------------------------------------------------------------------------------------------------------------

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

時間:14:00-15:30
地點:S414
題目: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
演講人: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 – 吳宜鴻
作者:賴相勳

共乘王:http://www.carpoolking.com/tw/zh-tw/carpool_safety.php

以前有聽過他人提起共乘的好處,優點等如何芸芸,雖然自己有找了一點資
料,但是對於”共乘”,也只停留於字面上的意義,而非更深一層的研究。而這
次請到的演講者是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吳宜鴻助理教授,剛好就是共乘系統
的研究與實作講解 。

出發點為在國外盛行已久的共乘風氣,加上現在面臨高油價跟物價上漲的壓
力,在一些小地方的開銷如果能省則省。因此共乘的概念就被提出來了。如果
一位駕駛要去的地方或者要過得路線剛好有人會上下車,那支付駕駛一點車資
作為報酬,只要雙方約定好時間地點,並且談好車錢等條件,就可以出發了。

而這次要講得就是共乘系統的研究,尤其這當中又以路線的規劃考量跟駕駛利
益的分配為最主要的問題。一條路上可能有很多剛好要在這條路上下車的乘
客,而駕駛的車子空間有限,考量到要付出車資問題,自然都會希望乘客可以
一個上一個下,這樣駕駛在同一條路上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收入,相對的,日
後也會比較樂意讓人共乘,綜合路線/乘客數/駕駛車資,這3個最主要的因素
來作為條件而設計系統,著實面臨了很大的一個問題。駕駛路線的規劃比較好
處理,就是起點跟終點,而車資問題也蠻好處理,看是要採用定額還是看里程
(有點類似計程車)還是看花了多少油錢,付出油錢即可,不過這邊似乎不包
清潔費等相關,因為大

部份的共乘還是以私家車為主。

補充:台灣大車隊有類似的共乘系統,不過現在已經找不到該方案了
連結:http://www.taiwantaxi.com.tw/taiwantaxi/

系統設計的困難點就是考量車資跟路線安排,就目前的方法來說,要以最大利
益去考量的話,也就是同一地點一上一下的模式,那路線的規劃就是用暴力法
去運算解決。由於目前還無法找到有效的演算方法,只能用時間來處理。另外
還有一些問題,就是即時的路況,吳宜鴻助理教授的系統在路線的規劃上是仰
賴GOOGLE MAP所提供的資訊來處理,而GOOGLE MAP的缺點就是更新的
速度,不能夠即時的去反應當下的路況,如果駕駛&乘客都沒有事先查明路線
狀況,那就會產生不得不繞路的窘境。

另外就是安全問題與人際交流,畢竟大家本來就不認識彼此,更別論要做陌生
人的車子到目的地,關於這點,其實已經有些方案可以依循,例如:系統登錄
的時候可以跟戶政機構作個查詢,確認身份資料。而搭車前,互相以電話確認
並約定時間,上車的時候可以查驗證件,看是否跟系統登錄的一樣。至於人際
交流,就只能仰賴個人的手腕問題了。

只是台灣的社會風氣跟民心問題,對於共乘比較感冒,難以接受,對不認識的
人,防衛心比較重,我如果自己有車為什麼不開自己的要跟人家擠,這些作用
下,共乘的機制很難得到有效的發揮..,還是必須仰賴推廣才行。個人見解,其
實東部地區很適合共乘系統的發展,畢竟東部3個縣市涵蓋的範圍如此廣大,比
較注重發展觀光業,這時候共乘系統就可以有效發揮,長距離開車也可以讓乘
客中會駕車的人士接手,讓駕駛休息一下,確保安全..等等。是蠻建議可以從東
部開始實驗發揮系統的功效。

-------------------------------------------------------------------------------------------------------------------------------------

課程:45101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碩一許智凱

本次的演講者為中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吳宜鴻助理教授,主題為「共乘系統
之研究及實作」。主要的內容為開發共乘的研究過程,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實作
推廣。在全球目前的能源警訊中,燃料的時候在未來已經有不足之虞,環保的
意識也在持續推廣之中,國外已有許多成功的共乘案例,來減輕燃料的使用,
達到節省的目標,然而在國內卻是相當的不普及,還有很多研究開發上的空
間。

共乘系統可以用許多我們演算法來探討以及做優化的方向,例如路徑及乘客人
數就好比網路的擴展以及分流一樣。如何讓乘客找到能符合自己的路徑的共乘
的主要問題,可以用最短路徑來做比對而得到結果,以及在開車的駕駛如何知
道在路線上達到最大的乘載數量,就可以用Greedy algorithm來求解。而在實
作方面,雖然也是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但我認為依台灣的人文生態實在很能成
行,人心難料,社會案例太多,駕駛者跟共乘者的意願自然也會大打折扣,但
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困難,或許只能讓意願者自求多福不要碰上壞
人了。

共乘系統雖然看似複雜,但也是許多演算法就可以解出來的問題,如果推廣普
及,對於生活是相當大的幫助,不論是駕駛者的耗費或是需要共乘的人,在便
捷性有絕對的幫助,但人心卻還是個最大考驗,這也是演算法所無法得到的答
案。

-------------------------------------------------------------------------------------------------------------------------------------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5:3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碩一 朱政豪

這禮拜聽的演講是請到中原大學的吳宜鴻教授來為我們演講,主題是〝共乘
系統之研究與實作-Ridesharing〞聽起來是一個很具生活化的系統軟體。一開
始吳教授介紹了一下這個系統的概要,且述說他的研究興趣是資訊檢索,這似
乎是跟資料庫和資料探勘有關係,因此吳教授開始應用這個概念來開發這個軟
體-合用共乘系統。
再來吳教授也開始說明他為何要開發這個軟體的動機,主要原因可以分成三
類:交通的問題(車水馬龍),環保的問題(節能減碳),還有省金錢(油價的上升
)。不外乎這幾個原因都是最近社會大眾所面臨的問題。如果可以研發出這套系
統軟體,這些問題都可以順利的解決了,不僅可以解決油錢的花費問題,在共
乘的過程中來可以結交認識到很多朋友,更可以解少廢氣的排放。因此吳教授
也給我們看了許多其他共乘系統的網站,但聽說很多都因為沒有贊助的關係,
導致整個網站撐不下去而倒閉。
之後我們也討論到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安全問題。因為每台車上會搭載什
麼樣的人我們是先是並不知情的,所以搭乘的人會有一定的風險存在。因此建
議了吳教授這個系統必須要有安全考慮的問題,例如建立起一個評價系統來讓
大家心裡面有個大概的底,去決定是否要跟對方搭乘同一部車前往目的地。最
後吳教授也問我們要不要跟他一起共乘到新竹去,但是以女性優先的玩笑話最
為結尾。

-------------------------------------------------------------------------------------------------------------------------------------

2010/11/12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99366094曾詠堅

這次演講請到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吳宜鴻,來解說他目前所正在研究
的主題 - 共乘系統。

還記得在前幾年油價上漲時,”共乘”這種搭車方式有段時間熱烈討論。這種方
式既可以平均分攤油錢、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甚至有架設網站供駕駛
者刊登資料、以及乘客輸入起點與終點下去尋找。

共乘有哪些好處?不可否認共乘有節省時間、節省金錢、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改
善交通問題、認識新朋友。但共乘的安全性也有待考驗,因為你不知道駕駛是
誰、乘客是誰,互相不認識對方步瞭解對方習性、又該收多少錢,又該如何計
算。這些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吳老師所做的系統是依靠GOOGLE MAP來規劃路徑,但是有提到在GOOGLE
MAP上面座標會有誤差。這個地方需要在改進,然而駕駛者本身對道路的熟悉
度、以及突發的交通狀況實這又該如何應對這也要歸入考量。

在台灣大家對共乘的接受度還不如歐美國家,或許是台灣社會風氣影響,對於
陌生人接受度比較低。但共乘不可否認有它的優勢、或許由政府機關來主導推
廣,先由計程車共乘來提高大家的接受度。進而推廣私家車共乘,這樣不僅可
以減少汽車數量也不會滿路上都是空計程車等顧客。更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研一 游佳恩

【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是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系吳宜鴻教授今天為我們演講的題目,共乘系統其實是駕駛人和乘客要到達同一個目的地,駕駛人和乘客同坐一台車便可到達同一個地方。

每一個人都各開一輛車到達相同的地方,在油價一直在漲的社會裡,不僅所耗費的油錢很多,而且造成的二氧化碳會促使整個地球更快速的老化,若能找到一群需要到同一個目的地的乘客搭乘同一輛車,其實:
1. 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 可以一起分攤油錢。
3. 可以解決一些要到達比較偏遠地方的問題。
共乘系統是個很不錯的方法。

藉由吳教授介紹的共乘系統和上網搜尋了一下共乘系統的資訊,我覺得共乘系統有利有弊,好的是可以做到節能減碳,不好的是須做到全面安全的考量,包括: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看了一下吳教授初步的研究結果,我想這是一個很實用的研究,也許我對這共乘系統沒有很完全的了解,但我想經過這次的演講我對共乘系統有了初步的概念了。

-------------------------------------------------------------------------------------------------------------------------------------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李慧娟

這次的主講人是從中原大學來的吳宜鴻教授,所屬的實驗室是資訊工程系知識暨資料工程實驗室。
主題是「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驗」。

一開始沒聽明白共成系統是指什麼。
原來是指一起搭車,但又不是計程車,是一般的自小客車。
聽說國外有共乘系統,但是在台灣卻很少聽到。
個人覺得這個系統在台灣很難被實現,聽完演講還是覺得不方便,至少我就不太想去使用。
光是不信任和使用上麻煩就讓我不想去用。
而且就算路程符合需求,時程也不一定符求。

聽說程式是以駕駛能賺最多錢的方法去挑選共乘的乘客。
那麼只是因為不符合讓駕駛賺最多的關係,然後繼續等待程式下次符合的機會。
乘客才沒有那麼多時間用來等待!光是不確定最後自己有沒有車搭就夠乘客煩躁了。
搭個車需要搞到這樣,還不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更來得實在。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也是符合節能減碳的需求的。

而且在台灣的計程車犯罪事件好像也不少。
要是讓有心人士利用,安全性更加令人堪慮。
個人覺得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使用起來就不太方便安心。



-------------------------------------------------------------------------------------------------------------------------------------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HW07-2

課程 : 論文演討(一)
時間 : 11月05日 14:00~16:00
地點 : s414
作者 : 田文誠

這次的專題演講是由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蔡文祥教授為我們演講「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教授首先就問了大家對自己未來有什麼樣的規畫?畢業後要做什麼?何謂大學?研究是什麼?如何做研究?研究要如何才能成功?,雖然我已是研究生,但對這些問題並沒有真的好好思考過。

剛才說的都是大綱,而教授要細說這些大綱他認為的重點,起出是畢業要做什麼?找工作、考研究所?我的想法就是,大家都考研究所,那我也考好了,但是是錯的,我們需要的是研究精神。第二又說,何謂大學?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文明的搖籃,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而大學要培育出的學生是要有獨立、自信、狂想、創新的學生,而不是死念書的學生。第三,研究是什麼,獨立思考、狂想創意,就能創立新品牌。第四,我們要如何做研究?做研究的他所應該要有的堅持與態度有沒有做到,而要有的堅持與態度很簡單只有3點放空、狂想、堅持,多人的問題都是在狂想,舉些成功的例子:像是facebook、YouTube、Plurk、Twitter、Google Map…等這些都是。第五,大學生可以做研究嗎?其實研究不分年齡的,誰說做研究就一定要研究生,大學生的研究可以在專題、社團、競賽、興趣…等去發揮。第六,研究要如何成功?那就要看如何學習研究、研究成長的階段、研究成熟的心態了,學習研究的三隻腳:技術、方法、人因,研究成長的三階段:技匠、學者、大師,研究成熟的三心境:責任、習慣、樂趣。第七,以研究的精神開創未來之路,未來之路:深造、就業、創業,教授的觀點,繼續深造至少念到碩士,畢業之後先創業,給自己機會,失敗再就業,未來無論在深造、就業、創業都可以做研究。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碩一 朱政豪

這禮拜的演講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講座教授-蔡文祥教授來為我們演講。這次的主題是〝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想必這主題一定跟我們有非常大的關係。蔡教授一開始就先問一個問題,問說請問大家畢業後要做什麼?答案是有的人是選擇繼續升學,有的是選擇就業。
接著蔡教授用一部短片來說明,說明他是如何透過這部影片來激發他的研究狂想。然後他又問我們為何要上大學,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是文明的搖籃。上大學其實不只是要學知識,還要培養可以自己獨立、會狂想的研究精神,然而這就是大學要培養的學生。那我們念大學生為了什麼?是為了要建立背景,才能繼續做更深入的研究。他又舉例說目前學生最喜歡的10大企業中的〝聯電〞是需要可以獨立思考的員工,這說明了我們必須把所學到的知識靈活的學以致用。
他也跟我們介紹了他跟他的學生如何一起透過一幅畫來激發他們的狂想過程,並且強調研究的態度就是要先放空,然後開始狂想,最後是要堅持。而且不一定是要研究生才能做研究,大學生當然也可以做研究,蔡教授也舉了他大學部的學生的專題成果-馬賽克藝術畫、漫畫自動切割等創作。
蔡教授也說未來的路上我們必須增加我們的基本學識,國際化的能力還有溝通能力,才能開創我們的未來之路。最後他說了兩句話,〝研究解悠閒,責任成甘甜,狂想加堅持,突破彈指間。〞、〝技術誠為先,方法不可欠,學者重人因,大師心無限。〞告訴我們在大學期間要抱著研究的精神,畢業之後也是,必須要讓自己瘋一下才有可能成功。否則以後都沒機會了!


-------------------------------------------------------------------------------------------------------------------------------------

99年11月05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05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本週書報討論資訊學院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為我們演講,蔡教授一開始以「虛擬偶像(Simone)」這部電影的片段作為演說的開場,因為這部電影開始了蔡教授對虛擬人臉及影像密碼學的研究,接著,蔡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他在影像研究上的結晶,他們的研究可以將聲音自動轉為嘴型並在一張人臉圖片上呈現,雖然看到一個外國人在唱鄧麗君的歌覺得有些滑稽,但是能將嘴型配得如此神似,真的感覺很神奇。

這場演講的主題其實是生涯規劃,蔡教授用他們的研究成果作為穿插,循序漸進的提出問題並給予我們很多生涯發展上的寶貴建議。諸如「畢業後要做什麼」、「為何要讀大學、研究所」以及「如何做研究」等問題,蔡教授都有獨特且睿智的見解,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他在談「未來之路如何抉擇?」時,他說「畢業後不要直接就業,先給自己兩年的時間創業,時間到了如果覺得沒有成果,再去就業也不遲,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綁死了」。另外,蔡教授在整個演講中穿插了很多藝術作品,甚至在他們的研究中也能感受到藝術的氣息,像是能將密碼影像藏在畫作中,而不是一眼就知道是密碼圖,巧妙地與藝術結合。我覺得能將科技這種理性的產物與畫作、音樂、舞蹈等感性元素融合,在未來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10年前大學生最愛的企業是聯電等科技大廠,一切朝錢看齊,但是在近幾年,誠品、星巴克等重視感覺、創意的文創產業急起直追,大家都理解到錢不再是人生中唯一的追尋重點,活得快樂、知足、中庸、有美感才能有完整且高價值的人生。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張振欣
課程主題: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聽完這個課程,感慨很深,蔡文祥教授以畢生的智慧經驗轉化的生活態度,濃縮成短短兩小時的演講,讓我敬佩不已,從小到大的填鴨式教育,總習慣書拿著就是死背、硬記、應付小考、月考、模擬考、期末考,考了三年為了聯考,厭倦這樣的方式以及經濟上的壓力,因此選擇了早早高職畢業後就業,晚上就修在職二專、二技,也因此在蔡教授這次的課程中,讓我真的很惋惜,在最青春年華時沒有真正體驗大學生活、在自己的思考能力最活潑的時候培養研究的能力。也惋惜太早就業,許多觀念與習慣早已定型,缺乏創新的能力與精神。

在這個人人都有大學念的時代,蔡教授引述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Leo Esaki)的話「大學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鼓勵大學生應該有隨時培養研究精神來面對大學生活,以「傲慢與偏見」來全是大學生應有的態度,傲慢、偏見都是負面的形容詞,但是蔡教授有另外的見解,他認為可以解釋成:獨立、自信和狂想、創新,唯有這樣的態度,才能實踐研究精神的堅持與態度。例如:上課發問,挑戰老師,下課存疑,挑戰課本。這是個非常棒的見解,也是唯一正確的學習精神,並非所有東西都要概括承受,唯有研究才能讓自己判斷真偽,是否可收為己用。

研究精神可以創造美好人生,蔡教授舉了許多網路界上赫赫有名的知名網站,Google、 Wikipedia、Facebook、Youtube、Twitter、Plurk等等,都是以創意、巧思達到致富的人生,另外蔡教授也以電影「虛擬偶像」帶給他的靈感為例,研究了「虛擬人臉」的應用,讓一個外國女人的照片唱台語歌,真的讓我驚艷,這就是研究帶來的驚奇,帶來人生的成就感。蔡教授並認為,大學生,應該要讓自己瘋一下,指的是對研究的堅持的最好實踐,並以他自己為例,像是修了所有的計算機課程、買所有的電腦書、寫程式用印表機列印美女圖等等,我自己在補充這個論點,大學生,應該瘋的是創新,而不是別人已經作好的東西。畢業後,蔡教授也認為要瘋一下,嘗試著創業,給自己兩年時間,這點我認同,雖然這個社會經濟已不如從前,並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提供自己的小孩創業基金,但是培養金錢概念、風險觀念,即使沒賺錢、賠本,也是人生經驗的最大收穫!

最後,蔡教授提示了大學生在未來應該更加精進的基本能力,以及如何實踐研究精神的方法,並且寫了兩首詩來描述形容,真的是個很收穫良多的課程,讓我深信只要有心貫徹研究精神,即使大器晚成,也是一種人生的精采。


-------------------------------------------------------------------------------------------------------------------------------------

課程 : 論文演討(一)
時間 : 11月05日 14:00~16:00
地點 : s414
作者 : 廖裕豪

這次的演講是由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來演講,我覺得這個教授的演講非常特別,因為有種引導我們應該如何走如何走的感覺,雖然以前的我 ( 大學 ) 如果聽這次演講我一定很不以為意,也許是當初的我並不會想這麼多。例如:畢業要做什麼?找工作、考研究所?當初的我只是按照爸媽的指示而去考研究所,對於要做什麼其實並沒有想太多,而這次的演講帶來了許多我對以後的想法,還有對於是否創業的問題,其實我對於創業還蠻有興趣的,但是又會去思考萬一創業失敗的話是不是很慘‧‧‧。這真的是一個人生的問題,我想我未來可能會想嘗試創業這條路,因為如果一開始就咬定自己會失敗,那麼就永遠都不可能會成功。所以我想應該要給自己一個創業的機會,我相信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

2010/11/05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產碩一 99366512魏早達

  本週演講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來談「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本次的演講給了我很多的感觸。這也是我在上了研究所二個月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到底讀研究所和在大學時期的學生生活有什麼不同,感覺一樣在上課、讀書,不然就是應付到來的期中考、期末考。雖然說有所謂論文的研讀,但是也不過是知識的延伸,至於什麼是研究生該有的本職學能及研究態度,這是我急切想進一步瞭解的。

  張教授認為大學是要培育有研究精神的人才,也就是「能獨立、會狂想」的學生,而什麼是其研究態度,亦即放空、狂想、堅持,因為能放空才能不受約束,放下了所有的束縛才能狂想,而持續地堅持下去,才不會對所從事的研究半途而廢。哦!原來如此,我常常再想為什麼Facebook這種東西,也不是什麼難的技術,我就想不到,YouTube也不過提供人分享影音,為什麼可以紅成這樣。我們太把很多東西視為當然,或者為自己一些想法,加諸了許多的「可是,可是」,不能將所有的限制放空,而想太多做太少,對於一些萌芽的想法,也不能長久地堅持去做,總是為自己找一些理由,不再持續,這在研究的道路上真是致命的弱點啊。

  但是不可喙言地,在現實的角度上有興趣的研究方向,反射到現實的職場中,到底有多少的實用價值,我常常在想在台灣軟體業,是否能有Google或Microsoft這樣的創意無限的軟體公司,無論我們的研究課題是什麼,都可以找到與研究主題相近的公司學以致用,但是台灣這種以電子IC或硬體掛帥的產業結構,這好像是一個達不到的夢。在業界這麼多年,看了多少人無論其原本的研究方向,一去就業就把它完全放棄了。我常在想,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的研究主題是不是應該和就業相關呢?

  就像我所提問的問題,到底研究和現實的取捨,當然張教授一本學者的回答,在學校培養研究的精神及相關技術能力並且本著人因,那就業時就足以應付各種領域的挑戰,但是對於我心中的質疑,台灣到底有沒有真正足以發揮我們所學的軟體業,還是一個未解的課題。


-------------------------------------------------------------------------------------------------------------------------------------

2010/11/05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05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是由國立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擔任主講,題目為「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當初聽到這次演講的蔡教授是來自交大時就讓我相當期待,或許是因為自己曾經跟交大也有點因緣;果然,這次的演講內容不負我的期望。
  這次演講的主題,是針對剛進大學的新生們,以及我們這群研究生的初生之犢,讓我們了解何謂研究精神,以及其重要性。一開始,蔡教授先以電影「虛擬偶像」的影片片段開場,帶到了當初他做一連串研究的起因與經過;藉由我們生活中的娛樂-電影欣賞-從中發現可以拿來實際研究的題目,只要能夠持之以恆,就可以得到相當的成果。
  在這裡,又點出了另一個重點,狂想。所謂狂想,即想人所不敢想,我們做研究便是需要此特質;如果遇到所有未知的問題,還沒開始就說不可能,那如何能尋求解決,人類的文明又怎麼可能發展到現今的程度?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一些有名的科學家、藝術家在普通人眼裡就像狂人一樣。說到這不禁讓我想到,北台灣眾多大學中,交大學生的獨特氣質便是狂,不僅是研究或學業,社團與生活亦是如此;是故為何交大總是能在各項研究中佔有相當的地位,也不難得知。
  接下來,蔡教授將話題轉向大學應該培育出怎樣的學生;與所謂「常識」正好相反,不是要學生會唸書,而是希望能培育學生擁有「傲慢與偏見」的特質。何謂傲慢?傲慢是驕傲自滿,也是自信;何謂偏見?偏見是固執己見,也是擁有自己的觀點。是故大學生應該要能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充滿自信,且要能擁有自己的思想,並勇於挑戰固有的觀念。
  從前一次的演講-流程與創新,到這一次的演講-研究精神,兩次演講雖然主題不同但卻又互相輝映,正好指示了我們學生在求學研究之路上應有的修養,實令人值得不斷自我省思。


-------------------------------------------------------------------------------------------------------------------------------------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地點 : S104
課程 : 論文研討
作者 : 99366546 洪晟恩

今天的專題演講請來的是國立交通大學的蔡文祥先生,經過一些些簡單介紹後,才知道原來這位教授是位大師級的人物,是很多老師、教授在攻讀博士班時期的指導教授,來頭可真不小,不過這位大師今天不只帶來他學術上研究的分享,更帶來他的研究人生觀-[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在一開始蔡文祥先生給我們看了一小段的影片,是一部叫虛擬偶像”Simone”的電影,是一部很有創意的電影,蔡文祥先生說看完這部電影就激發了他的研究狂想,做了一些虛擬人臉跟卡通人臉的研究,也就介紹這些研究引出他的觀點-上大學要學到研究精神,而"狂想”就是一種研究精神。而他也對於何謂大學?也引用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的一段話”大學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他認為”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文明的搖籃”,他也提出大學是要培育出能獨立、有自信、會狂想、去創新有研究精神的人才。他認為研究能找到新知,以新知去開發課程藉此培育人才,而這些人才可以打造社會,而形成一種文化更至於打造文明。

在研究精神方面,蔡文祥先生認為研究的態度就是放空、狂想、堅持,而放空就讓我想到了一句我滿喜歡的話-[裝滿水的杯子,就裝不下新的水],所以有時將自己的成見放空,才能去接受新的事物與知識,而蔡文祥先生所說的放空是放空做獨立思考,以批判帶動積極思維,鼓勵我們上課時發問去挑戰老師,下課存疑去挑戰課本,然後去狂想,不用怕會被嘲笑,我個人很喜歡他所說的一句話-[世界文明是從嘲笑中發展出來的]。

今天蔡文祥先生帶給我們的一些想法跟觀點,雖然說我並不是非常認為適合每個環境、每個人,但卻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一些想法,和能去學習的態度。




-------------------------------------------------------------------------------------------------------------------------------------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HW06-2

書報討論心得 2010.10.29 99366104 許瀚中

這次的書報討論請到許銀雄先生來為我們演講,而演講的主題是”流程與創新”。
與以往的演講者不同的是,這次許先生沒有準備投影片,而是直接以口頭闡述的方式跟我們分享他在業界工作的經驗。許先生在演講的過程中不斷的強調創新就是擦亮自己公司的招牌,而創新可以由User Experience來進行。所以對他們而言User Experience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舉例來說,並非人人都跟資工人一樣會設定網路,所以許先生及團隊就想辦法讓使用Windows的人能夠更方便的使用網路,他們的解決方法是寫一套程式,讓使用者已很簡單的方式完成網路的架設。這也可以看出另一個重點,就是以資工人的角度去看會覺得設定網路是個非常基本的技能,但是如果老一輩的人來使用,會覺得是個工程浩大的過程,所以許先生就開發出一個軟體來彌補Microsoft在設計上沒有想到的缺陷,讓使用者覺得操作上很簡單。
這次的演講激發了我某些想法,創新似乎不一定是這麼拘束的一定要自己開發出一個未知的領域並且發展出一個完全新的東西才叫做創新,以許先生的說法,即使吸收很多很多的使用者經驗,並且加以改善,也可以說是一種創新。創新的困難只是在於我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平常認為理所當然或是不曾注意到的地方


-------------------------------------------------------------------------------------------------------------------------------------

99年10月29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流程與創新


本週書報討論系上請來了宏碁電腦的許銀雄處長為我們演講,經由徐老師的介紹,我們才知道演講者之前也是資工系上的老師,後來才到宏碁工作。演講者一開始就提到「創新」的重要性,尤其是資訊產業更要創新,資訊產品跟軟體的汰換率很高,如果能不斷地發想創意,讓消費者對新產品有興趣,勢必能屢創佳績。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兼顧到品質,因此,許處長跟我們分享了他如何用流程來管理產品品質的經驗。

程式設計師在寫程式的過程中,不可能完全沒有錯誤或疏失,所以訂定並依循一套固定的流程是很重要的,印度之所以軟體工業能發展得如此成熟,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們比較早依循了開發軟體的流程,像是CMMI等。開發技術要克服不是問題,一套標準的開發流程才是重點。許處長提到「品質可以靠維護或修正流程來管理」,像他們一年就有300個Project,如果沒有用流程來管理,勢必會產生很多開發的困難。另外,他也說到「創新不一定是要開發一個全新的產品,改善流程也是一種創新」,這和我們以往的觀念不同,我們以前都認為創新一定是指產品上的創新。

演講的最後一部分,許處長跟我們談「溝通」、「Presentation」的重要,一樣產品不管再怎麼好,沒有好的呈現會讓它無法展現出優點;或者,如果有樣平凡無奇的東西,有好的呈現、推銷手法,通常能讓該產品發光。聽完許處長為我們分享業界的情況,讓我們最宏碁電腦的內部運作模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我們在未來求職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幫助。


-------------------------------------------------------------------------------------------------------------------------------------

2010/10/29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的主講人為宏碁電腦經理、同時過去也曾在銘傳任教過的許銀雄先生,主講的題目為「流程與創新」。從題目看起來,原以為會是比較抽象的演講內容,想不到許先生一開始就說自己沒有準備投影片,整段演講都是憑著一小頁筆記和他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
  演講的一開始,讓人意外地不是講如何創新,而是從無到有的一個完全brand new product有多難達成;的確,即使每次在比較台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在出社會後的競爭力上,總是自豪地說我們在創意方面是贏過他們的,不過實際要想出一個前所未聞的全新idea,卻讓人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於是,第二方向就是舊曲新唱,也就是把原有的東西進行改良。
  許先生提出了一個品牌的維持,要藉由不斷推陳出新來擦亮自己的招牌,舉了過去開發一個方便使用者設定網路軟體的過程為例,也藉此提出了行動力的重要性:有一個很好的新產品,也必須搭配好的行銷手法與廣告才能成功。不過,接著而來的卻是一個恰好的反例,微軟的Windows Vista,有大幅度的嘗試突破,也不乏廣告大力推銷,即便這樣仍然沒有成功,究竟還缺了甚麼要素?
  即是品質-空有創新與行動,卻沒有良好的品質控制,這樣的產品不只是白搭,甚至可能是個災難;從這裡,本次演講總算切入主題。提升品質,並不是找出現在發現的錯誤再針對其一一修正,而是改善其根本-即流程。這裡開始講的就屬於軟工的領域了,透過種種看似複雜的流程與手續,要求程式工程師嚴格遵守這些rules,便可減少許多軟體開發中的人為錯誤,進而達到增進品質的目的。講這些似乎有點像天方夜譚,許先生便實際舉了他們開發新機系統與應用軟體安裝的自動化程序為例,將原本錯誤百出的人工流程改良到輕鬆搞定的自動化設定;同時也點出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創新不見得是我們看的到的東西,流程的改善亦是一種創新,且其帶來的效益甚至可能勝過一個全新的產品。
  從許先生這次的演講,讓我們知道創新的不同意義與可能,也能確實了解到業界的一些實際經驗與情形。我相信這些東西不見得要等我們出社會工作以後才會接觸到,在學校生活與研究中或許也會碰到一些相似的問題;能不能將此經驗分享吸收消化後實際應用,將是屬於我們的重要課題。

發問1:一個專案總是為了滿足某個需求(requirement),但是要如何去找出這些需求?通常是有其他部門負責找出需求以後交給開發部門,還是開發部門要自己想出可能有甚麼新的需求是可以嘗試去滿足的?

回答1:部分要自己想出來,像每年年尾要提出隔年的計畫;部分是由其他部門提出後再進行篩選,選出值得進行的專案。

發問2:一個訂定嚴謹制度與流程的公司或組織常常需要花不少時間在培訓新人適應這些制度流程上,是故應該不希望原有的成員跳槽或離職。請問貴公司會採取甚麼方法來留住職員?

回答2:評估職員的潛力與職位可取代性,再藉由年終或考核給予其相當程度的獎勵。


-------------------------------------------------------------------------------------------------------------------------------------

課程:論文研討(一)
時間:99年10月29日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研一 廖裕豪

這次的演講者比較特殊,他是之前銘傳的老師,現在在宏碁工作,而且他並沒有準備投影片,而他是用聊天的方式跟我們講了很多他的工作經驗,以及工作上遇到的問題。還有他在宏碁這幾年的種種經歷。

想想他現在遇到的問題,以後我也可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所以我去思考如果是我遇到這些問題是否我也能夠像他那樣處理及解決事情,雖然現在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是我想到企業去工作時碰到的問題應該會比現在課業上碰到的問題難上許多吧!所以在工作前,培養出解決問題的態度應該是我們最需要的!


-------------------------------------------------------------------------------------------------------------------------------------

課程 : 論文演討(一)
時間 : 10月29日 14:00~15:30
地點 : s414
作者 : 田文誠

這次的專題演講是由宏碁電腦經理許銀雄先生為我們演講「流程與創新」,他曾經也是待在銘傳任教過,不過已經離開教職一段時間了,所以這次來沒有什麼準備到,就用聊天、經驗分享的方式來做這次的專題演講。

首先他就給予我們一個觀念,品牌要不斷的創新,才能擦亮自己的招牌,他在acer是在做軟體開發,那他提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品質才是根本」,如果沒有管控好,它會成為災難,他就舉個例子,微軟在winXP→winVista間隔是5年,但是從winVista→win7間隔卻只有3年,這對微軟是個蠻大的衝擊,代表消費者不買單。

現在品質是靠流程而非技術(因為技術現在都達的到),流程做得好不好,會關係到整個計畫,就已讓消費者組裝產品來說吧,讓消費者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讓這個產品以自己喜好組裝出來,那就會有人工,所以使用了防呆機制,那如果發現有漏洞,就要降低人工,以彌補之前的漏洞,像這類的問題,就要從流程去改善它。

每年的第四季,都是在提明年計劃的時候,許經理就說,在公司要做出一個全新的東西是很困難的,其實在流程上的改變也是一種創新,產生的效益要很大,新產品對使用者的機能要很重視,因為可以由市場的調查就可以得知。


-------------------------------------------------------------------------------------------------------------------------------------

2010/10/29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張振欣
這次是個成功的由學術界轉戰業界的許銀雄處長,透過「流程與創新」主題來分享他個人的經驗與心得,過去在銘傳大學擔任授業解惑的老師,轉戰電子業龍頭宏碁電腦,並且擔任產品價值創新中心軟體開發處處長,雖然沒有投影片,許處長簡單的帶一張小抄,就開始侃侃而談,也有許多同學熱烈的討論,彷彿只是悠閒地聊天,並非一個演講。

許處長還是分享給我們他在業界的心得,在企業的研發部門,在執行”創新”任務時,需要根據甚麼?要注意甚麼?創新可能帶來成功,也有可能帶來災難,在這個課程中,許處長以自己在宏碁的執行的專案為例,筆記型電腦上的網路設定應用軟體,由於並非所有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者都是資訊人,有許多人不懂的網路設定等繁雜的動作,為了幫助宏碁筆記型電腦的客戶,輕鬆地完成網路設定,也因此執行了這個專案,開發一套軟體,幫助使用者透過「一鍵搞定」方式輕鬆完成網路設定。

從這個案例,結果有受到好評,但是過程中也有遇到問題,許處長強調的是,創新來自於”使用者經驗”,創新的確可以收到良好的回響,然而也是可能帶來災難,就在微軟推出新版本作業系統後,許處長所開發的軟體受到作業系統版本變更關係,造成無法運作的問題,也帶給許處長不少的麻煩與省思,因此,要維持創新帶來的迴響,就要依靠良好品質的延續,然而創造良好品質的部分,並不是一個研發部門團隊就可以達到的事情,一個產品從研發、開模、生產、檢驗到出貨,是企業中各個不同部門在負責,也因此”流程與整合”、”討論與溝通”等等都是在決定品質的關鍵。當然其中的學問,這真的要靠經驗,和自己的體會,這讓我回想前一份工作,也是在中大型企業上班,適逢導入ERP的時期,協調、溝通、和建構流程,周而復始的重複這些步驟的工作,套用許處長所言,真是心有戚戚焉。

在話題結束後,也聊了一些議題,例如在軟體品質工程的改善上,許處長導入CMMI,在軟體業界上,CMMI是國際間認同且具廣泛通用的一種軟體生產程序標準,並分成五種等級認證,如此可呼應在許處長之前的談話中,在”流程”、”品質”等的重視程度,其實我認為台灣在國際間之所以佔有一席之地,甚至近年來所生產的各種產品稱得上是國際間的精品,品質水準早已媲美日本、歐美等大國,全部都是仰賴於在品質、流程的完美控管;然而,仍無法引領潮流的因素,仍是在”創新”的部分尚不及美、日的設計,在後面有同學以蘋果電腦的產品為例來提問,許處長認為台灣的研發工程師,需要多點藝術的概念,太過於制式化的工程思想,做出來的東西缺乏藝術感,因此很難媲美國際大廠牌的產品。其實,我認為其中還是要呼應許處長在首段所說的創新,應以”使用者經驗”為主,藝術為輔才是。


-------------------------------------------------------------------------------------------------------------------------------------

2010/10/29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99366512魏早達


  本週的演講請到了宏碁公司的許銀雄先生來談『流程與創新』,他談到了在宏碁任職期間,思考如何創新的整個歷程。這一次的演講對於經常在思考公司產品創意與創新的我,有著另一番的思考方向。

  宏碁的經營者幾年來一直思考如何把品牌『acer』變成資產,而能夠達成這個目標,只有靠創新與執行力,也就是只有不斷地創新,才有不斷的話題,也才能擦亮你的招牌。但是產品的創新是困難的,而且創新的產品也不定會成功,如果執著於這一點,就像許先生所說的,每一年到了年底都要想破了頭,到底隔年要做什麼創新的產品。而許先生也從『一指搞定,三步到位』的產品開發及產品支援,一直到後續其他產品的開發,領悟到了原來去建構一個做事(產品開發)的流程,並以持續的執行力去貫徹它,也是一種創新的思維。

  一個產品的好壞,最要緊的就是在品質,品質若沒考慮好,那才是災難的開始,而品質的好壞不是靠技術,是靠流程。在產品開發的過程,如果不能建置一個流程,則會造成整個過程亂無章法,而整個產品也會漏洞百出,造成人員及成本的浪費,但是一個流程的建立之後,要能經常性地追根究底的看流程有什麼漏洞,去將它補起來。流程完整了自然會提昇了產品的品質,其所帶來的整體效率比一個全新的產品,有更大的效益。

  許先生將CMMI的概念導入他的部門,用流程來控制做事的品質,達到創新的效益。這幾年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到底像CMMI這樣的流程導入後,所造成許許多多的文件及相關的人員配合,適合在什麼樣規模的公司和組織,而且就像我在會後所提問的問題,為什麼當初會選擇CMMI,而不是Agile,因為眾所周知的CMMI是一種waterfall的作法,而Agile比較重視Iteration的過程,在實務上,經常碰到需求不斷變更的挑戰,比較之下好像Agile比CMMI還要彈性,但是就像許先生回答我的說法,他們習慣了Waterfall的作法,而且Agile總是不到最後關頭,無法確認其完成度,這也解了我困擾很久的迷思,與其一直在思索不定要用什麼流程可以改進自己部門的做事方式,還不如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執行的流程,趕快建立它,只要不斷地改進它其實就是最好的流程了。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0.29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洪晟恩

這次論文研討演講所請到的演講者是宏碁電腦的經理許銀雄先生,經過了許武孝老師的介紹才知道,原來許銀雄先生以前也是銘傳的老師,那麼對他來說今天的演講就像為母校一樣的感覺吧。

許銀雄先生這次的演講主題是-[流程與創新],他這次是以分享與討論的心情來到銘傳,雖然沒有準備投影片,但是講到很多他自己在業界的經驗談與一些看發與想法,算是一個滿難得的收穫。許先生有提到持續的創新來創造話題,借以打造品牌,許先生舉出的例子是蘋果,常常用新產品來打造其品牌映像,例如iPhone、iPad等等話題性十足的展新革命性產品。

雖然說許銀雄先生提到創新來創造話題打造品牌,但他也提到品質對於品牌映像的影響,這一點我非常的贊同,譬如說某家公司推出的筆電打著三年保固、或者五年保固的名號,但是每次故障維修都超級慢,那麼對於消費者來說品牌映像就不是價格或保固,而是維修速度非常慢,以我自己而言,壞映像總是容易記住的,因此我覺得品質確實是在創新時需要更加用心維持的,總不能急忙推出革命性產品而打壞的使用者心中的品牌映像。

最後我也向許先生提出是否需要調查使用者接受程度的問題,許先生給了肯定的回答,因為既使公司內部與工程師都覺得這新的產品或新的服務非常好,但實際上對使用者而言是不太能接受那就是失敗的創新了。


-------------------------------------------------------------------------------------------------------------------------------------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2010.10.15 書報討論演講心得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15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張振欣

由於本學期有修李御璽老師的資料探勘課程,因此對於中央大學資管系的陳彥良教授本次的主題 Discovering RFM sequential patterns from customers' purchasing data 有了很深的體會與了解,也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原來資料探勘的領域和應用,可以做到比我想像中的多更多。

從李御璽老師平常教授的內容,資料探勘在企業對商業的行銷,有非常大的利益貢獻,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以最小的投資而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李老師以銀行界導入資料探勘的效益為例,可以得知在消費者群中,從龐大的統計資料利用資料探勘的技術,進一步篩選出容易成為卡奴的人,或者容易償還的人等,有了如此的概念後,再聽過陳教授本次的授課,便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體驗到資料探勘在實務上有許多做法,攸關著結果的精準度。

例如依消費者購買物品的頻率而統計的資料,再依資料結果來做探勘,其結果可能有限;但若是加入購買時間的因素,其結果可能精準許多,因為在人的購買習性上,雖然可能會有重複購買相同、或者同類型的商品機會,但購買時間可能相差甚大,也許相差幾個月、這樣的消費者對商家而言的,能夠賺取的利潤恐怕不多;在另外一個角度思考,若某消費者購買頻率多,購買時間也很相近,但是購買金額卻非常少,恐怕也無法帶給商家太多利潤,也因此,若加入消費金額的因素,其資料探勘出來的結果,相信對於商家在行銷上便有相當大的幫助;因此總結:最近的消費行為(Recency),以及消費的頻率(Frequency),搭配購買的金額(Monetary),組成的資料探勘方式,也是本次的主題 RFM Sequential Patterns。

另外陳教授也補充了幾種衍伸性的資料探勘方式,例如加入了時間週期的因素,讓探勘結果可以預測在多久時間內發生的行為的Time Interval Sequential Patterns, 還有Interval Temporal Patterns、Hybrid Temporal Patterns等方式,用意在於能夠更深層面的探討資料分析的結果,經過這一小時半的課程,讓我受益良多。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20101008 論文研討演講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1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張振欣


本次的大師演講系列,請來了高雄應用科大電子系教授潘正祥先生,為我們帶來了群聚智能的相關平行化演算法概念,有許多的專業名詞和知識都是我平常不甚熟悉的,但令我驚訝的是,原來這些專業與複雜的演算法,居來是參考動物、昆蟲的行為而來的!


首先,潘教授先以"螞蟻演算法(Ant System)"為例來解釋群聚智能的概念,在大自然中,觀察螞蟻的群體習性,可以發現螞蟻可以由蟻穴到食物目的地找到一條最短路線, 它們用的不是視覺, 而是在走過的地方會殘留一種分泌物pheromone, 當以後的螞蟻經過時, 就有較高的機率選擇pheromone濃度高的方向, 因此隨著時間增長, 漸漸螞蟻會走同一路線(亦即最短路線)由蟻穴到食物目的地來回, 利用這種自然界的原理,也因此成為了螞蟻演算法的主要架構。後來演算法經過優化、加強,另外發展出了(Ant Coloy System)與原本的(Ant System)相異之處,僅在處理路徑的方式不同,例如:Ant System是走完全部路徑時更新pheromone, 而Ant Coloy System是在每走一段路徑、每走一點都會更新pheromone,如此可有效改善Ant System在OverFlow、UnderFlow的缺點。


潘教授強調,其實人類已經從須多大自然中的生物,觀察到其特殊的群體行為,進階的參考並且發展成一個特殊演算法,例如:蟑螂演算法,主要特性為蟑螂在群體行為上的"遷移"習性、"聯絡"習性等等特別的行為、另外還有貓演算法,主要參考獅子、老虎等貓科動物狩獵時都是群體互相掩護、共同行動的特性、青蛙演算法,主要參考青蛙有遙遠的視力特性、大象演算法,主要參考大象遙遠的聽力、細菌演算法,主要參考細菌本身的分裂繁殖特性等等,因此,透過參考大自然的生物行為,人類可以發展出更高科技的演算法,這就是人的智慧。


雖然在短暫的一小時半的時間,無法完全熟悉這些演算法,但是也對群聚知能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只是覺得比較可惜的是,礙於時間關係,無法更深了解這些演算法在實際的案例中有哪些的應用?透過這些演算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或者節省、優化那些問題的解決?這些方面的知識,就要自己去查尋訪間的文章、或者網路上的資料了。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2010/10/01 電子發票的建構與策略演講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01
時間:14:00~15:3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產碩研一 張振欣

先前對於"電子發票"的概念,已經有些略知一二,政府為了在稅務上的追查,希望透過電子發票方式減少逃漏稅機率,但這也是在"B2B"的層級上的期許,那麼"B2C"層級呢?如何取代傳統的紙張發票呢?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簡任分析師-盧志山先生在這一此演講中提供的非常明確且詳細的解答。

首先起案的關鍵,的確是為了政府在防範逃漏稅的前提而發展出來的概念,計畫在B2B層級推出"電子發票"方案,但是可想而知的,普遍企業一定意願是不高的,因此在推廣的策略上,先推廣"B2C"層級,在廣大的民眾與商家最直接的消費市場,若是成功的推廣電子發票,成為一個社會議題,取代了傳統發票並廣泛流通,那麼也自然而然的在B2B層級也必須要跟進,那麼最終目的也就完成囉!

當電子發票取代傳統發票,對民眾而言,要如何兌獎?對店家而言,是否划算?對公司行號而言,有何影響?盧先生點 出了這幾個關鍵的問題,也提供了問題的解答,首先先從電子發票平台、媒體的建置開始,透過目前廣泛流通的悠遊卡,或者全台灣遍布分店的7-11專用的i-Cash卡,或者一般銀行推出的感應式信用卡等,都可以充當電子發票的媒體,發票的號碼儲存於卡片中,可以利用悠遊卡加值機器、或7-11的i-Bond機器,查詢卡片消費狀況、發票號碼等等,也可以及時兌獎、及時換獎,可將金額繼續儲值或者轉帳到其他戶頭,對民眾而言,更加的方便!對店家而言,民眾兌獎後儲值的金額,直接在店家內消費,這樣的保障市場金額對店家而言是項大利多!對公司行號而言,以往需要透過傳統發票來對帳、對進出貨等的用意也簡化成電子資料,減少在人力控管或發票紙本的成本問題。

可惜的是受限於時間的關係,盧先生還有許多很棒的經驗來不及分享給大家,另外他也提出了一些身處於資訊業中的一些概念與態度,提供一般年輕學子參考,我深感認同,資訊人不能孤芳自賞,要考量使用者的角度,也要有執行的魄力、更要有創意!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20100924 論文研討心得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924
時間:14:00~16:00
地點:S401
作者:資工產碩一 張振欣

第二次的論文研討課程,很幸運地可以旁聽碩二的學長們發表研究心得,這是很難得的機會,見識到在20分鐘內要把一個科技、技術的觀念,清楚明白地傳達給台下的聽眾們,需要充分的準備、和聽眾的程度認知,方能準備完美的報告內容,雖然很明顯的學長們要演說的對象並非是我們這些新生,簡報過程當核心的技術與作法都端了上來,讓我有點難以消化的窘境。

開始的兩個議題,是關於視覺密碼的技術的作法及原理,透過不同的像素的圖片,重疊後可以直覺式的解讀其中隱含的資訊,當然,背後是透過複雜的公式記算出的成果;但是Visual Cryptography是可以不用仰賴電腦的運算,可以直覺地透過人的肉眼,使用不同的圖片解密,對於這樣的應用方式,其實對於高機密文件傳遞的單位也有不錯的應用空間,例如軍事單位等;接著另外一個學長也介紹透過更進階的方式(Random Girds),再相疊新的不同像素圖片,還可以在解讀隱藏的第二筆資訊、再相疊新圖片,再解讀第三筆資訊等等,而且也可有效的解決像素擴大的問題,而且不同的編碼方式,呈現出的機密圖片在透光度的表現也不相同。

接下來就是在網路資案議題,內容是應用在VoIP的領域中,透過創作者特別的公式演算法,判斷、偵測偽裝訊息的癱瘓攻擊並過濾,而且消耗系統的資源與效能影響及小,但是缺點是當網路流量過大時,可能會失真無法校準,此部分是我較有興趣的地方所以提出了疑問,可惜簡報的學長似乎並未準備好這一塊資料,因此所知有限。

接著的議題,就是在比較Client端的虛擬機器系統的耗用效能比對,以三個廠牌的虛擬機器軟體比較,由於我個人職業關係,因此很容易得清楚了解議題中要表達的差異,另外也簡單較紹了虛擬化技術概念,但是由於因為議題範圍是用戶端的部分,其實虛擬化應用還是在伺服器端較能發揮優勢的功能及應用,但是過程中讓我有收穫的是效能評測方式,應有機會在我的平日工作內容用到。

另外黃老師也利用學長們的簡報,做了機會教育,簡單地歸納如下:

1. 題目很重要:
題目可以明確的告知"現況問題"和"解決方式"
2. 結論提前說明:
在時間有限的簡報中,開門見山方式會讓聽眾更有快速進入狀況
3. 案例輔助說明:
實際的案例會讓聽眾有更加牢度的印象
4. 要清處觀眾是誰:
不同的聽眾、程度高低不一,面對不同的聽眾有不同的簡報方式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2010/09/17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99917
時間:14:00~16:00
地者:AA701
作者:資工產碩一 - 張振欣

在技術學院畢業後,投入職場多年後,在偶而的機會下又回返了校園、執起了書本當回學生,大老遠地從台北驅車前來桃園上課,9/17當天是專題研討課程,校方邀請了中國浙江大學的學院人士前來演講,第一時間還有點意外,我還以為是會探討一些新科技的相關應用、或者理論等等的題材,居然是中國的大學學術人士來推銷自己的學校,當下略有失望,隨著演講開始,演講者的題材卻越來越使我興趣更濃,就是"教育"。

從小到大、抱著書本追逐著學校與補習班、參加了高中聯考、高職聯考、四技二專聯考等漫長的成長記憶,常常在過程中問自己,在專研的這些科目中,是為了未來的生涯規劃?還是為了考試科目上的成績數字?在我這一輩的年輕人,有個著名的詞叫做"填鴨式教育",有甚麼就塞甚麼,不管學生是否吸收的了?塞得下,拿別的繼續賽,塞不下,藤條舉起來鞭幾下,也要繼續塞.....也是因為我屬於"塞不下"的那一群,為了可以提早出社會賺錢,所以讀了高職資訊科,早早就確定了為來職業方向,又不想低於學歷等基本門檻、繼續進修二專、二技夜校,.......這是我成長過程印象中的"教育"。

從演講中、浙江大學王院長(頭銜若記錯請海涵)介紹著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浙江大學辦學理念與特色,到周蘇教授講述著現在中國在高等教育上的改革與現況,記得演講中有提到,"人"是中國最大的優勢(人口眾多),也因此中國最近正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人口數,也從周蘇教授口中得知,學校也是一間一間開辦、學校升格學院、學院升格大學等現象,回想台灣這幾年來的現象也是如此、已經到了人人有大學可念的狀況,但也常發生所學不知所所用的窘境,像是我高職資訊科的同學,現在有些是做保險業、幼教業或者服務業的例子多不勝舉,另外周教授也提到了所謂的富二代問題,這讓我印象深刻,教授提了一個例子是在山上的廟,老住持退休了讓小和尚繼承住持的衣缽,教授前往探視,原來小和尚也是大學畢業的高教育人士,雙方在宗教議題相談甚歡,接著小和尚帶著教授參觀廟的環境,過程中,小和尚滔滔不絕的介紹"這些是老和尚做的、那些是老和尚種的作物等等",周教授詢問"這些東西都是老和尚做的,那麼這些你會做嗎?" ,小和尚搖搖頭答道:"不,我不知道。"周教授引述這個例子,強調著中國現實的年輕人,"不知道"多半是唯一的結論,高等教育普及化下的結果,增加了中國年輕人高學歷的普及,但是在知識的追求與問題的解決態度,仍然無法貫徹在中國年輕人身上。反觀在台灣年輕人,不也是這樣的情形?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只有連接上網際網路,都可以輕鬆找到想要的知識,透過學校教育,老師將自身的教學經驗,將知識用一種容易讓學生理解的方式,透過學校的教育資源,讓學生的知識更佳熟練,我要強調的,在現代教育制度如此完善、如此多元,讓人人都有高水準的教育環境,然而知識的容易獲取,是否也降低了學生對於知識的學習態度?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完善的教育水準,也要看個人的學習態度,或許學校在開設各種五花八門的知識課程,還不如多注重在建立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上,讓學生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所學的是為了甚麼,讓"不知道"在也不是嘴巴上的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