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20101008 論文研討演講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1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張振欣


本次的大師演講系列,請來了高雄應用科大電子系教授潘正祥先生,為我們帶來了群聚智能的相關平行化演算法概念,有許多的專業名詞和知識都是我平常不甚熟悉的,但令我驚訝的是,原來這些專業與複雜的演算法,居來是參考動物、昆蟲的行為而來的!


首先,潘教授先以"螞蟻演算法(Ant System)"為例來解釋群聚智能的概念,在大自然中,觀察螞蟻的群體習性,可以發現螞蟻可以由蟻穴到食物目的地找到一條最短路線, 它們用的不是視覺, 而是在走過的地方會殘留一種分泌物pheromone, 當以後的螞蟻經過時, 就有較高的機率選擇pheromone濃度高的方向, 因此隨著時間增長, 漸漸螞蟻會走同一路線(亦即最短路線)由蟻穴到食物目的地來回, 利用這種自然界的原理,也因此成為了螞蟻演算法的主要架構。後來演算法經過優化、加強,另外發展出了(Ant Coloy System)與原本的(Ant System)相異之處,僅在處理路徑的方式不同,例如:Ant System是走完全部路徑時更新pheromone, 而Ant Coloy System是在每走一段路徑、每走一點都會更新pheromone,如此可有效改善Ant System在OverFlow、UnderFlow的缺點。


潘教授強調,其實人類已經從須多大自然中的生物,觀察到其特殊的群體行為,進階的參考並且發展成一個特殊演算法,例如:蟑螂演算法,主要特性為蟑螂在群體行為上的"遷移"習性、"聯絡"習性等等特別的行為、另外還有貓演算法,主要參考獅子、老虎等貓科動物狩獵時都是群體互相掩護、共同行動的特性、青蛙演算法,主要參考青蛙有遙遠的視力特性、大象演算法,主要參考大象遙遠的聽力、細菌演算法,主要參考細菌本身的分裂繁殖特性等等,因此,透過參考大自然的生物行為,人類可以發展出更高科技的演算法,這就是人的智慧。


雖然在短暫的一小時半的時間,無法完全熟悉這些演算法,但是也對群聚知能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只是覺得比較可惜的是,礙於時間關係,無法更深了解這些演算法在實際的案例中有哪些的應用?透過這些演算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或者節省、優化那些問題的解決?這些方面的知識,就要自己去查尋訪間的文章、或者網路上的資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