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99366512 魏早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99366512 魏早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十年一覺網路夢演講心得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二)
日期:100年04月22日
時間:14:00~15:30
地點:S104
編輯:資工產碩一魏早達
主講:程嘉君先生
題目:十年一覺網路夢




這次的演講請到程嘉君先到本校演講,談的是他數十年來在台灣資訊產業中所走過的點點滴滴,這一切的一切,也不斷地在我心中一一呈現。他從資策會一直到後來的Seednet的所有經歷,可以說是一部台灣資訊產業的歷史。其實他今天的演講,與其說在談述他的資歷,其實是在為現在的青年學子帶來一個重要的觀念,他一直在分享只要做過,那一切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在過程中不要太計較什麼,有很多東西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比照現在的新興人類,那種先問結果,再計較付出的心態,真是值得讓人省思。

我與程嘉君先生曾在資策會一起同事,所以他所談的部份經歷,其實也是我的經歷,當年的資策會頂著扶持台灣的資訊產業的任務而誕生,我大概晚程嘉君先生8年進入資策會,那時的他已經是處長身份,而我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助理工程師,但是身上所感受到進入資策會的使命卻是一樣的,但是曾幾何時,資策會被執疑與民爭利,而且由於配合政府的產業政策,資策會所認定的資訊產業的重心,也放在所謂的資訊硬體產業,例如:PC, Notebook等,對於所謂的軟體產業其實是不太重視的,就誠如我在提問時所詢問程嘉君先生有關他對於台灣軟體產業的看法,他的回答也是不看好,更精確的說是對純軟體不看好,而對於結合硬體的軟體或許還有前景。唉!這對於我們這種長年在搞軟體的真是有點洩氣啊。

在軟體界二十多年來,看多了許許多多的軟體公司成立到結束,這似乎也印證了前述的觀點,不過從我在二十多年前大學畢業的那一瞬間,我就對軟體有著無限的夢想與執著,我雖然也知道大環境的無情,但是我就是有著那股不服輸的傻勁,算了!想太多也沒有用,就往前衝吧!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二)
日期:100年04月15日
時間:14:00~15:3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產碩一魏早達
主講:葉俊才先生/方碼科技
題目:行動條碼好好玩 2.0


條碼的應用在我們生活周遭可以說是無所不在,舉凡在便利超商所陳列的各種用品到我們報稅所用的二維條碼等真是不勝枚舉。就是這麼普徧以致於讓我們一直輕忽它,總認為它是一種成熟且不足為道的技術。沒想到今天經由方碼科技的葉俊才先生的介紹真是讓我大開了眼界。

今天的介紹,主要偏重在應用面,第一個部份主要是以手機為讀碼裝置的應用,也就是以手機讀取一般的條碼,經由手機辨識後將其傳至一搜尋主機,然後再由主機將商品相關資訊傳遞到手機給使用者參考,所傳遞的資訊可以同一商品在不同地點價格的比價,或類似商品相互間的比較。第二部份的應用主要是以QR Code為主,所謂QR Code是二維條碼的標準之一,因為目前在QR Code中唯一訂定的標準是在裏面可以存放URL的格式,所以整個應用就是在QR Code中置入要應用的相關URL,再連接到相關提供服務的主機,由主機回應手機相關訊息。在一般網際網路中只要有URL那就可以說無所不能,如在公車廣告的左下角置入一QR Code,經由手機鏡頭的讀取辨識擷取出URL就可能可以連至Youtube看動態的廣告或進一步的商品介紹等。

當然其中不乏許多在展場中比較酷的應用,如在展場中對一個QR Code的板子置入預設的讀碼機中就會跑出一3D的恐龍,還有在植物園中植物的標示牌上用手機讀取上面的QR Code就會得到該植物詳細的介紹等,其實我在想如果將QR Code運用在自動販賣機的商品販賣上,只要用手機對準要買飲料的QR Code,就可以直接扣款而驅動自動販賣機掉出該飲料。是不是很帥啊!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Mobile Location Estimation with IMM and Data Fusion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二) 
日期:100年04月08日 
時間:14:00~15:0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產碩一魏早達 
主講:楊昌益教授/澎湖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隨著手持智慧型裝置的普及,各種在上面應用的發展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而其中以運用其移動的特性作為定位的功能最後廣泛,最令人熟知的就是導航系統,傳統的導航系統是以GPS作為定位的主流。但是GPS有著在天候不良及遮蔽物下定位功能大打折扣的現象,於是產生了其他定位方法的研究如AGPS,也就是運用手持裝置與基地台之間的訊號作為定位的另一種方式,而運用這樣的技術取得定位資訊的方法分別為:
  • AOA:使用定向天線陣列雷達和手持裝的距離來量測。
  • TDOA:運用三個以上的基地台的傳輸時間x 光速得到距離,畫圓的交點
  • TOA:手持裝置傳到第一和第二基地台的時間差
  • RSS:運用訊號強度來估算

而這些方法在不同的場景各有其優缺點及運用的範圍。

  楊教授的研究嘗試整合上述方法來提昇在大都會地區因遮蔽物的影響定位的準確性。他的研究主要分為二部份:
  • Data Fusion
  • Interacting multiple model (IMM)

所謂Data Fusion就是將上述二種以上的定位資訊來源所取得的資訊結合在一起,而楊教此次是以RSS和TOA兩種資訊來源來作研究。但是所有的定位資訊會NLOS Effect的影響使得定位時資訊無法正確取得,這時要如何減NLOS的影響的方法通常有二種:
1. 瞭解手持裝置是在LOS或NLOS的狀態,並估算其誤差。
2. IMM-運用多幾個數學Model一起用再根據其變異數,將其變異數小的給定較大的權重,變異數大的給定較大的權重來結會運算出較佳的結果。
當然根據這樣的方式,實驗上也證明確實有效改善因為NLOS Effect所造成的問題。

  在這一次的演講的主題雖然不是我的專業範圍,對於部份數學的推導也不是很瞭解 ,但是對於楊教授運用混合式方法的運用來進行研究真是印象深刻,一個研究新方法的形成是很不容易,但是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混合運用並去蕪存菁,來衍生出一套新的方法的模式,真是值得參考學習。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IPv4 Class A全部發完了。",這是多麼讓人震驚的消息,那以後要怎麼辦呢?網路的世界是否就此凍結了呢?當然是否定的答案,那未來網路是怎樣的世界呢?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在網路技術相關的機構及人員所早就預料到的,也很早就在思索其解決的方案。其實以直觀來說,位址位數不夠,那就將位數增加不就好了。表面上來說IPv6正是如此,理論上如果IPv6未來所能提供的位址數,如果不擴及於全宇宙使用,在地球上應該是不虞匱乏,如果是這樣,未來在推廣上未面對什麼問題呢?

  朱組長針對這個議題,首先從IPv4IPv6中的異同點談起,再談到未來將有一段時間存在著IPv4IPv6共存的架構如下圖:



並談及目前要使IPv4IPv6互通的技術共有三種:
  • IPv4/IPv6雙協定
          在同一條線路及設備上,同時提供IPv6IPv4通訊協定。
  • IPv6通道機制
          在現有的兩個IPv4的端點間,建IPv6的隧道,使兩端後的使用Dual Stack作業系統的使用者能以IPv6互通。
    •  IPv4/IPv6通訊協定轉換
               透過通訊協定轉換(黑盒子),可讓僅支援IPv4的使用者與僅支援IPv6的主機互相連線。



    其中除了第三種尚未完全成熟,另外兩種技術將是從IPv4邁向IPv6中不同的階段,所採用的解決方案。由於即使IPv4位址已經告鑿,但是面對大批現有設備並不支援IPv6的狀況,透過共存架構,實有其存在的必要。在實際的應用上,現在用戶端電腦,無論是Windows XP到Windows 7均可支援IPv4IPv6Stack架構,如果再配合上一架構及配合IPv6通道機制及部份對雙協定的支援,那對於Content業者將其網站伺服器支援IPv6的意願會大大的提昇,也可漸漸普及IPv6的推廣。

      所以面對IPv6時代的來臨,身為資訊人當可思考面對這樣的未來,將洐生什麼樣的商機,除了網路設備廠商,在支援IPv6多作努力外,在相關軟體的發展及顧問服務的部份,應該還是值得去思考耕耘的。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銘傳大學2011資訊科技與實務研討會 資訊工程組 資訊系統理論與應用論文發表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二)
    日期:1000311
    時間:14:00~15:40
    地點:S108
    編輯:資工產碩一 99366512 魏早達
    演講題目:銘傳大學2011資訊科技與實務研討會 資訊工程組 資訊系統理論與應用論文發表


      今天是我第一次參加有關學術性的研討會,帶著朝聖者的心態進入了議場,但是聽完了所有的發表者針對不同的主題的發表後,我只有一種感覺,真是草率啊!沒有期待中的驚喜,只是覺得好像湊足了場次,找一些人來說說罷了。

      在我聽的不到二個小時中,無論發表人是教授或者是學生,都好像沒有準備好,甚至於有某教授一上場就說是代替學生來的,定了一個題目說是談Wifi在汽車修理場的應用,從頭到尾不到十分鐘,聽不出他要談Wifi在汽車修理場的應用的主要思維是什麼,也就是說使用Wifi來作為汽車修理場的應用和使用其他方式有什麼不一樣。反倒是其他學生在報告有關DVB-H的主題或電子書的主題,雖然表達能力還有待改善,但是至少言之有物。

      其中我比較聽得懂的是電子書的主題,整個構想在如果電子書的內容架構是像網站的型式,則我們可以運用各種的網站技術的應用及便利性,對於電子書的內容作各種智慧型的搜尋,當然有些電子書常用的功能,如畫線作記號及註解等,也可以用網站技術設計,當然要達成這個需求首先定義一個新的檔案格式(WSE),它將ApachePHPMySQL包裝進去,並將電子書的內容分別變成網頁格式或將動態資料存入資料庫中。另外設計一個電子書閱讀器可以 WSE格式的內容。這個設計首先必要元素是要有一個將網站內容整個掃描一次並將其包裝成WSE的工具,但是我覺得其實應該要有一個將Word格式的電子書內容的轉換器,整個應用才會完整。當然如果去掃描別人的網站,將其包裝成一個電子書,是否面臨有版權的問題,那又是一個議題。

      最後,還是呼應最前面的看法,希望學校所主辦的所謂的學術研討會,應該更審慎地在事先作好篩選作業,才能進一步提昇其價值以及受重視的程度,否則就有一點流於形式之嫌。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老人福祉新興產業發展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二)
    日期:100年03月04日
    時間:14:00~15:4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產碩一 99366512 魏早達
    演講題目:老人福祉新興產業發展
    主講人: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教授兼所長 段伴虬

      在高度科技化的社會發展中,人類的壽命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地延長,然而伴隨著少子化浪潮的來臨,不斷地突顯未來老人對於社會所產生的問題,各國政府也對此一現象開始關注,甚至於訂定相關的社會福利政策予以因應,但是正如段教授所說的,老人政策並不是單純地著眼在安養問題,而是對於老人身心靈全方位的照護。對於如此的觀點,從產業的觀點,便產生了一整個系列的商機。

      就未來整體老人照護的市場面來看,全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250萬人,而其中有10%的失能者,而所謂在我們這一代的新世代銀髮族擁有了台灣60%的財富,所以可見得整一塊市場透露出是一個有錢有量的新生地,那所謂新世代銀髮族到底有什麼特性,未來好提供相對的產品或服務來吞食這塊大餅。段教授分析所謂新世代銀髮族具有以下特性:

    1. 長壽
    2. 學習精神佳
    3. 消費能力强
    4. 知識經濟水準高
    5. 生活品質的要求
    6. 適應數位資訊時代生活產品

    所以整個老人福祉產業就必須針對這些特性加以設計,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金字塔架構(如右圖),從底層多數人所重視的生理的需求到最上層的自我實現需求,每一個層次所需要的是不一樣,所以整個新世代銀髮族的需求,已經不是單純地照護而已,簡而言之,所謂新世代銀髮族的需求就是要能發揚其不老精神。


      對於我們來說整個福址科技與照顧服務就是要運用科技及服務管理之技術、開發新產品或創新服務模式、提升銀髮族生活品質,而要做到這樣的要求,應該朝向『原居老化、生活自立、生活品質提昇』的目標發展,並可以用福祉關鍵指標來衡量,也就是所謂的『健康、安全、舒適、便利、尊嚴』,當然在運用科技來建構時需要有用及可靠,而服務遞送的過程而滿足:

    1. 可獲性

    2. 可近性

    3. 可接受性

    4. 可負擔性

      老人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就政府而言要如何將所謂福利政策轉型為結合產官學界的產業政策,才是能因應未來老個社會發展的整體需求。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HW08-2

    2010/11/12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99366512魏早達

      本週演講的主題是「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請到了中原大學的吳宜鴻教授來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在這將近二小時的演講中,吳教授從動機閞始論述,到市場現況的調查,最後再進行研究與實作,暢談其各種心路歷程。讓我獲益良多。

      吳教授首先談到動機,大致從下列幾原因:
    交通的問題
    環保的問題
    省錢的角度
    其他個人的因素(如開車途中有人陪伴等)
    有了動機,當然要先針對所謂「共乘系統」作一個定義,在英文字面上可以分為 “Car-Sharing”及 “Ride-Sharing”,二者的區分如下表:


    而吳教授的研究範疇是在Ride-Sharing。至於現有同質性網站的探討,則比較了Avego, CarPool King及桃北北宜基共乘網等網站後,得到幾點類型:
    1. 共乘的應用方式
     文字
     地圖
    2. ,在進行允許共乘對象的媒合時,有下列二個觀點:
     起點和終點一模一樣(Full-Route)
     一個乘客可以靠兩個駕駛載(Non-Full Route)
    3. 提供關鍵字的查詢
    4. 地圖的設定可以透過相似度的比對
    5. 收費方式(share payment schemes)
     私下協商(Discuss share)
     固定價格(Fixed-Whole)
     浮動價格(Floating-Share)
    參考了這些模式,吳教授採用了Non-Full Route、地圖的方式與相似度比對及浮動價格的方式,而媒合更以Grouping 的方式由系統去選擇駕駛與乘客去Grouping,並以駕駛可以獲取最大收費的原則,隨時替駕駛動態更新組合,替駕駛賺更多的錢。當然目前所實作出來的系統是採用暴力法去做媒合,未來還有可以探討使用更好的方法論加速媒合的速度,以及直接使用手機等隨身裝置,提升起方便性,以增加其使用率。

      看了吳教授的展示後,我心中升起了幾個問題,
    1. 以駕駛的觀點來進行收費,如果可以再考量乘客所願意支付的最大價格也當成媒合的條件之一,應該可以進一步準確提升媒合率。
    2. 以Google Map的導航API當成路徑的基礎,如果不進一步確認路徑的正確性,將會造成如下圖的後果。所以如果不能給Google Map的導航足夠的資訊或適時的給多修正,則會讓使用者對其正確性產生質疑,影響未來的使用率。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12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414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

    這次的演講主題跟以往有點不同,平常演講的都是很學術的演講,但這次卻很貼近我們的生活,也就是我們的行。李教授還特別將他的動機解說給我們聽,就是懶,因為他在學生時代的時候,上課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如果可以搭便車,那該有多好,小小的一個心聲,卻是他日後做研究的一項動機,我想身邊也許很多人跟我一樣,來讀研究所,卻不知道要做什麼研究,或許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去感覺,去發掘值得我們有興趣的研究主題。
    李教授也提到,在作研究時,理論往往與實際面差異甚大,我們設定了很多的變數,認為這樣是可以運行的狀態,但是一應用在實務面時,才會發現原來還有很多的變數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就算想到卻也是難以控制的,或許我們在做的研究是簡化很多因子來使我們容易進行實驗,但是絕果能不能應用,就很值得我們去改進。
    演講者最希望聽到的是我們的回饋,的確,當人一直專心進行一項研究,會有看不到的死角,這時需要旁人來點醒,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常常meeting,讓別人來發現自己所看不見的地方,這樣人才會進步,否則專業能力是無法進步,品質無法提升。
    共乘系統的確是一項很有趣的東西,可以改善很多事情,例如像交通、環保、花費等,但是在我認為,這項系統要成功,實在有其困難點,因為人都繪有防衛心,好比坐電梯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對領域,一旦電梯擠太多人,人就會開始有不開心的感覺,會有排他意識,同理,今天你要和別人共乘,等於你要和別人分享你的空間,有多少人願意這樣做,這就是一項問題了;再來是安全性的問題,每個人都在心理上都不相信別人,深怕對自己有安全上的威脅,或許我個人把人性看得太壞,但我相信這是一般人之常情。
    在我看來,如果共乘系統除了內部開發要可以成功外,還必須改善下列幾點:
    1. 安全性:跟警察連線,或是有機制可以記錄駕駛者和共乘者的資料,已被拉生問題可以追蹤,也達到嚇阻的功效。
    2. 方便性:要可以讓任何人可以簡單就申請此服務,不會因為太繁瑣而退卻。
    3. 機動性:能夠和現有的行動裝置相容,這樣在外行動的使用者也可以立刻用此服務。
    其實總觀來看,就是要解決人和錢,能夠妥善解決這兩者,或許共乘系統就會更往成功一步。


    -------------------------------------------------------------------------------------------------------------------------------------

    2010/11/12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的主講人為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助理教授,演講題目為「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雖然從題目來看不是這麼明顯,不過其實這個主題也是和資料探勘領域息息相關的。所謂共乘,便是有著部份共同路線的駕駛與乘客一起乘車,這樣對乘客而言可以快速達到目的地,對駕駛而言車上的空位能更妥善的利用,同時也能節省部分燃料費的成本,在現今講究省錢、環保與節能減碳的社會,是非常具有潛力及吸引力的;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最大的困難是有意願的駕駛與有需求的乘客能不能互相找到其適合的對象,包括時間、路線以及計價方式等。共乘系統,便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的。
      從上面所述的問題可知,假若今天我們有一個共乘系統,將會有許多會員資料登錄在其上,有的是駕駛方、有的是乘客方;駕駛方會寫出自己提供共乘機會的路線、時間、空位數,而乘客方則是寫出旅途的起點、終點與時間。而我們系統,目標就是找出最適合的駕駛與乘客組合,讓兩方均能享有最大的利益。首先我們可以嘗試作時間比對,刪去時間不重複的駕駛與乘客的組合;接著就是最重要的,路線的比對,檢查乘客的起點與終點是否會在駕駛預定行經的路線上;當以上兩點均成功時,只要已與此駕駛組合的乘客人數沒有超過駕駛提供的空位數,便可將此乘客加入該駕駛的群組中。剩的便是使用者們自行去作細部協調溝通。
      然而這只是一個共乘系統的基本架構而已,本次演講中特別提出的開發中系統便是在此架構之上允許使用者設定更多條件,以及提出一種較為公平的計價方式讓駕駛與乘客均能接受。設定條件方面,算是增加我們在搜尋時限制過濾用的條件,像是乘客可以設定一個允許的誤差時間,若駕駛方可能的誤差時間會大於此範圍則先不考慮;除此之外這部分仍有許多可發展處,如加入評價系統,或是可以對同行的乘客進行條件篩選等。計價方式也很有趣,傳統系統中常常要求使用者在配對後再自行議價,這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另一個方法是每個乘客不論共乘人數均支付相同的價錢,這樣一來在人數增加時會單方面對駕駛有利;而吳教授所提出的計價方式,則是根據每段路程中共乘的乘客與駕駛共同分擔該路程所花費的燃料費,其負擔也會根據中途人數變化而改變,雖然計算複雜不過算是較為公平的方法。
      除此之外,共乘系統仍有其他可發展的方向,像是結合社交功能等,均是相當有前瞻性的努力方向。而本次演講中除了了解共乘系統究竟是甚麼以外,也能體會到一個系統,尤其不是一個創新的系統,在試圖挑戰突破創新上是必須花多少努力;但這也不代表不可能,只要用心觀察,細心思考,也是可以從舊有的東西中發現創新。


    -------------------------------------------------------------------------------------------------------------------------------------

    99年11月12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


    本週書報討論系上請來了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老師為我們介紹「共乘系統(Ridesharing Systems)」以及吳老師他們的研究。共乘系統提供一個環境可以讓要去相同地方的使用者共用一輛車,這個研究一開始的目的是可以節省油錢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也可以花較少的精神在開車上。吳老師針對這個議題的動機做了些補充,他提到可以加入「社群」的功能,也就是可以透過共乘這個機制去認識更多朋友。另外,吳老師還提到與共乘系統類似的機制「Car-sharing」,其常見的應用包括腳踏車或汽車的租借、公車的乘載。

    目前共乘系統在台灣並沒有非常普及,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安全的問題並沒有有效的處理,大家都不會想坐進一個陌生人的車子裡,有心人士可以非常容易地透過共乘機制去犯案。這個共乘機制還有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就是「如何計價?」或者「如何均分油錢?」,若共乘系統要普及,有必要去考慮如何分配才能對共乘者有公平的待遇。我覺得計程車其實就是一種共乘系統,在演講過程中,我有想過拿吳老師他們所開發的系統用於計程車上,應該可以有不錯的成效,例如,如果可以得知哪些客人的目的地在同一條路線上,就可以用最少的路程載最多的客人,計程車在台灣已經能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對於安全的疑慮還是較陌生人的家車來的低,所以我認為計程車與共乘系統結合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

    99年11月12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廖裕豪
    主題: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


    這次書報討論是一位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助理教授為我們介紹「共乘系統」,起初我還很好奇什麼是共乘,感覺好像就是大眾交通工具。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提供環境可以讓要去相同地方的使用者共乘一輛車的一個系統,這個研究的目是可以節省油錢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既省錢又環保。吳老師提供了很多想法他也提到可以加入「社群」的功能,這樣就可以透過共乘這個機制去認識更多朋友。另外,吳老師還提到與共乘系統類似的機制「Car-sharing」,其常見的應用包括腳踏車或汽車的租借、公車的乘載。我覺得共乘這個想法應該是由大眾交通工具衍生而來,我覺得相當不錯目前雖然還不是很便利,但我相信會越來越便利的。
    目前共乘系統在台灣不是很普及,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安全的問題,心理上需要去克服這個問題,因為坐進一個陌生人的車子裡難免會有奇怪的感覺而且還要加上陌生人的乘客,這樣的不安全感非常的大而且有心人士也可以利用過共乘去犯案。這個共乘機制還有一個可以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計算價錢」,若共乘系統要普及,有必要去考慮如何分配才能對共乘者有公平的待遇。我個人覺得價錢因由駕駛自訂,畢竟他是開車的人,如果只是平均油錢有些駕駛會覺得如果只是平分油錢那我不如去坐別人的就好了,因為開車其實也蠻累的。所以我認為應該駕駛定價錢,當然如果訂太貴就會沒有人要坐,但我覺得這樣就可以增加更多駕駛想要共乘。而會不會引響乘客的權益呢?個人覺得是不會的,因為不會有人逼你去坐他的車!如果覺得價錢太過昂貴可以不要坐改坐他人的車!
    我覺得共乘這個想法是很棒的想法,因為假設真的可以全國都這樣實施這樣的共乘行為,那路上的車子將會少很多,二氧化碳等廢氣的排放將會減少很多!


    -------------------------------------------------------------------------------------------------------------------------------------

    2010/11/12 專題講座心得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這次書報討論請來中原大學的吳宜鴻教授。這次的主題是要說共乘系統。共乘系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這次吳教授所演講的內容與生活十分息息相關。

    吳教授在學校已經有一套共乘的系統,而這次他主要是來與同學進行討論,並且希望能從同學身上獲得一些點子。首先教授介紹了國內外的共乘系統,包含國外的知名共乘系統,及國內少數縣市自行開發的系統。並且告訴我們共乘系統主要分為有靜態及動態。靜態是只讓駕駛者在開始進行旅程前就要截止,並且照著出發前的設定行走,且不能更改。而動態是指可以在行駛途中,一直更新資訊。動態的好處在於可以隨時變更自己車上的訊息,讓車上的空間達到最有效益的使用。所以,各家共乘系統也積極的在參予這方面的開發。


    其實我認為在台灣共乘系統之所以難以推廣,主要是因為治安的因素以及人們可能無法接受這種系統。但是如同學所發問,可以嘗試使用類似評分系統去增加其可靠性。未來如果共乘系統開發成功,就可以有效的節省能源,也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際。




    -------------------------------------------------------------------------------------------------------------------------------------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HW07-2

    課程 : 論文演討(一)
    時間 : 11月05日 14:00~16:00
    地點 : s414
    作者 : 田文誠

    這次的專題演講是由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蔡文祥教授為我們演講「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教授首先就問了大家對自己未來有什麼樣的規畫?畢業後要做什麼?何謂大學?研究是什麼?如何做研究?研究要如何才能成功?,雖然我已是研究生,但對這些問題並沒有真的好好思考過。

    剛才說的都是大綱,而教授要細說這些大綱他認為的重點,起出是畢業要做什麼?找工作、考研究所?我的想法就是,大家都考研究所,那我也考好了,但是是錯的,我們需要的是研究精神。第二又說,何謂大學?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文明的搖籃,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而大學要培育出的學生是要有獨立、自信、狂想、創新的學生,而不是死念書的學生。第三,研究是什麼,獨立思考、狂想創意,就能創立新品牌。第四,我們要如何做研究?做研究的他所應該要有的堅持與態度有沒有做到,而要有的堅持與態度很簡單只有3點放空、狂想、堅持,多人的問題都是在狂想,舉些成功的例子:像是facebook、YouTube、Plurk、Twitter、Google Map…等這些都是。第五,大學生可以做研究嗎?其實研究不分年齡的,誰說做研究就一定要研究生,大學生的研究可以在專題、社團、競賽、興趣…等去發揮。第六,研究要如何成功?那就要看如何學習研究、研究成長的階段、研究成熟的心態了,學習研究的三隻腳:技術、方法、人因,研究成長的三階段:技匠、學者、大師,研究成熟的三心境:責任、習慣、樂趣。第七,以研究的精神開創未來之路,未來之路:深造、就業、創業,教授的觀點,繼續深造至少念到碩士,畢業之後先創業,給自己機會,失敗再就業,未來無論在深造、就業、創業都可以做研究。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碩一 朱政豪

    這禮拜的演講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講座教授-蔡文祥教授來為我們演講。這次的主題是〝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想必這主題一定跟我們有非常大的關係。蔡教授一開始就先問一個問題,問說請問大家畢業後要做什麼?答案是有的人是選擇繼續升學,有的是選擇就業。
    接著蔡教授用一部短片來說明,說明他是如何透過這部影片來激發他的研究狂想。然後他又問我們為何要上大學,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是文明的搖籃。上大學其實不只是要學知識,還要培養可以自己獨立、會狂想的研究精神,然而這就是大學要培養的學生。那我們念大學生為了什麼?是為了要建立背景,才能繼續做更深入的研究。他又舉例說目前學生最喜歡的10大企業中的〝聯電〞是需要可以獨立思考的員工,這說明了我們必須把所學到的知識靈活的學以致用。
    他也跟我們介紹了他跟他的學生如何一起透過一幅畫來激發他們的狂想過程,並且強調研究的態度就是要先放空,然後開始狂想,最後是要堅持。而且不一定是要研究生才能做研究,大學生當然也可以做研究,蔡教授也舉了他大學部的學生的專題成果-馬賽克藝術畫、漫畫自動切割等創作。
    蔡教授也說未來的路上我們必須增加我們的基本學識,國際化的能力還有溝通能力,才能開創我們的未來之路。最後他說了兩句話,〝研究解悠閒,責任成甘甜,狂想加堅持,突破彈指間。〞、〝技術誠為先,方法不可欠,學者重人因,大師心無限。〞告訴我們在大學期間要抱著研究的精神,畢業之後也是,必須要讓自己瘋一下才有可能成功。否則以後都沒機會了!


    -------------------------------------------------------------------------------------------------------------------------------------

    99年11月05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05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本週書報討論資訊學院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為我們演講,蔡教授一開始以「虛擬偶像(Simone)」這部電影的片段作為演說的開場,因為這部電影開始了蔡教授對虛擬人臉及影像密碼學的研究,接著,蔡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他在影像研究上的結晶,他們的研究可以將聲音自動轉為嘴型並在一張人臉圖片上呈現,雖然看到一個外國人在唱鄧麗君的歌覺得有些滑稽,但是能將嘴型配得如此神似,真的感覺很神奇。

    這場演講的主題其實是生涯規劃,蔡教授用他們的研究成果作為穿插,循序漸進的提出問題並給予我們很多生涯發展上的寶貴建議。諸如「畢業後要做什麼」、「為何要讀大學、研究所」以及「如何做研究」等問題,蔡教授都有獨特且睿智的見解,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他在談「未來之路如何抉擇?」時,他說「畢業後不要直接就業,先給自己兩年的時間創業,時間到了如果覺得沒有成果,再去就業也不遲,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綁死了」。另外,蔡教授在整個演講中穿插了很多藝術作品,甚至在他們的研究中也能感受到藝術的氣息,像是能將密碼影像藏在畫作中,而不是一眼就知道是密碼圖,巧妙地與藝術結合。我覺得能將科技這種理性的產物與畫作、音樂、舞蹈等感性元素融合,在未來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10年前大學生最愛的企業是聯電等科技大廠,一切朝錢看齊,但是在近幾年,誠品、星巴克等重視感覺、創意的文創產業急起直追,大家都理解到錢不再是人生中唯一的追尋重點,活得快樂、知足、中庸、有美感才能有完整且高價值的人生。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張振欣
    課程主題: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聽完這個課程,感慨很深,蔡文祥教授以畢生的智慧經驗轉化的生活態度,濃縮成短短兩小時的演講,讓我敬佩不已,從小到大的填鴨式教育,總習慣書拿著就是死背、硬記、應付小考、月考、模擬考、期末考,考了三年為了聯考,厭倦這樣的方式以及經濟上的壓力,因此選擇了早早高職畢業後就業,晚上就修在職二專、二技,也因此在蔡教授這次的課程中,讓我真的很惋惜,在最青春年華時沒有真正體驗大學生活、在自己的思考能力最活潑的時候培養研究的能力。也惋惜太早就業,許多觀念與習慣早已定型,缺乏創新的能力與精神。

    在這個人人都有大學念的時代,蔡教授引述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Leo Esaki)的話「大學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鼓勵大學生應該有隨時培養研究精神來面對大學生活,以「傲慢與偏見」來全是大學生應有的態度,傲慢、偏見都是負面的形容詞,但是蔡教授有另外的見解,他認為可以解釋成:獨立、自信和狂想、創新,唯有這樣的態度,才能實踐研究精神的堅持與態度。例如:上課發問,挑戰老師,下課存疑,挑戰課本。這是個非常棒的見解,也是唯一正確的學習精神,並非所有東西都要概括承受,唯有研究才能讓自己判斷真偽,是否可收為己用。

    研究精神可以創造美好人生,蔡教授舉了許多網路界上赫赫有名的知名網站,Google、 Wikipedia、Facebook、Youtube、Twitter、Plurk等等,都是以創意、巧思達到致富的人生,另外蔡教授也以電影「虛擬偶像」帶給他的靈感為例,研究了「虛擬人臉」的應用,讓一個外國女人的照片唱台語歌,真的讓我驚艷,這就是研究帶來的驚奇,帶來人生的成就感。蔡教授並認為,大學生,應該要讓自己瘋一下,指的是對研究的堅持的最好實踐,並以他自己為例,像是修了所有的計算機課程、買所有的電腦書、寫程式用印表機列印美女圖等等,我自己在補充這個論點,大學生,應該瘋的是創新,而不是別人已經作好的東西。畢業後,蔡教授也認為要瘋一下,嘗試著創業,給自己兩年時間,這點我認同,雖然這個社會經濟已不如從前,並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提供自己的小孩創業基金,但是培養金錢概念、風險觀念,即使沒賺錢、賠本,也是人生經驗的最大收穫!

    最後,蔡教授提示了大學生在未來應該更加精進的基本能力,以及如何實踐研究精神的方法,並且寫了兩首詩來描述形容,真的是個很收穫良多的課程,讓我深信只要有心貫徹研究精神,即使大器晚成,也是一種人生的精采。


    -------------------------------------------------------------------------------------------------------------------------------------

    課程 : 論文演討(一)
    時間 : 11月05日 14:00~16:00
    地點 : s414
    作者 : 廖裕豪

    這次的演講是由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來演講,我覺得這個教授的演講非常特別,因為有種引導我們應該如何走如何走的感覺,雖然以前的我 ( 大學 ) 如果聽這次演講我一定很不以為意,也許是當初的我並不會想這麼多。例如:畢業要做什麼?找工作、考研究所?當初的我只是按照爸媽的指示而去考研究所,對於要做什麼其實並沒有想太多,而這次的演講帶來了許多我對以後的想法,還有對於是否創業的問題,其實我對於創業還蠻有興趣的,但是又會去思考萬一創業失敗的話是不是很慘‧‧‧。這真的是一個人生的問題,我想我未來可能會想嘗試創業這條路,因為如果一開始就咬定自己會失敗,那麼就永遠都不可能會成功。所以我想應該要給自己一個創業的機會,我相信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

    2010/11/05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產碩一 99366512魏早達

      本週演講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來談「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本次的演講給了我很多的感觸。這也是我在上了研究所二個月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到底讀研究所和在大學時期的學生生活有什麼不同,感覺一樣在上課、讀書,不然就是應付到來的期中考、期末考。雖然說有所謂論文的研讀,但是也不過是知識的延伸,至於什麼是研究生該有的本職學能及研究態度,這是我急切想進一步瞭解的。

      張教授認為大學是要培育有研究精神的人才,也就是「能獨立、會狂想」的學生,而什麼是其研究態度,亦即放空、狂想、堅持,因為能放空才能不受約束,放下了所有的束縛才能狂想,而持續地堅持下去,才不會對所從事的研究半途而廢。哦!原來如此,我常常再想為什麼Facebook這種東西,也不是什麼難的技術,我就想不到,YouTube也不過提供人分享影音,為什麼可以紅成這樣。我們太把很多東西視為當然,或者為自己一些想法,加諸了許多的「可是,可是」,不能將所有的限制放空,而想太多做太少,對於一些萌芽的想法,也不能長久地堅持去做,總是為自己找一些理由,不再持續,這在研究的道路上真是致命的弱點啊。

      但是不可喙言地,在現實的角度上有興趣的研究方向,反射到現實的職場中,到底有多少的實用價值,我常常在想在台灣軟體業,是否能有Google或Microsoft這樣的創意無限的軟體公司,無論我們的研究課題是什麼,都可以找到與研究主題相近的公司學以致用,但是台灣這種以電子IC或硬體掛帥的產業結構,這好像是一個達不到的夢。在業界這麼多年,看了多少人無論其原本的研究方向,一去就業就把它完全放棄了。我常在想,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的研究主題是不是應該和就業相關呢?

      就像我所提問的問題,到底研究和現實的取捨,當然張教授一本學者的回答,在學校培養研究的精神及相關技術能力並且本著人因,那就業時就足以應付各種領域的挑戰,但是對於我心中的質疑,台灣到底有沒有真正足以發揮我們所學的軟體業,還是一個未解的課題。


    -------------------------------------------------------------------------------------------------------------------------------------

    2010/11/05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05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是由國立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擔任主講,題目為「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當初聽到這次演講的蔡教授是來自交大時就讓我相當期待,或許是因為自己曾經跟交大也有點因緣;果然,這次的演講內容不負我的期望。
      這次演講的主題,是針對剛進大學的新生們,以及我們這群研究生的初生之犢,讓我們了解何謂研究精神,以及其重要性。一開始,蔡教授先以電影「虛擬偶像」的影片片段開場,帶到了當初他做一連串研究的起因與經過;藉由我們生活中的娛樂-電影欣賞-從中發現可以拿來實際研究的題目,只要能夠持之以恆,就可以得到相當的成果。
      在這裡,又點出了另一個重點,狂想。所謂狂想,即想人所不敢想,我們做研究便是需要此特質;如果遇到所有未知的問題,還沒開始就說不可能,那如何能尋求解決,人類的文明又怎麼可能發展到現今的程度?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一些有名的科學家、藝術家在普通人眼裡就像狂人一樣。說到這不禁讓我想到,北台灣眾多大學中,交大學生的獨特氣質便是狂,不僅是研究或學業,社團與生活亦是如此;是故為何交大總是能在各項研究中佔有相當的地位,也不難得知。
      接下來,蔡教授將話題轉向大學應該培育出怎樣的學生;與所謂「常識」正好相反,不是要學生會唸書,而是希望能培育學生擁有「傲慢與偏見」的特質。何謂傲慢?傲慢是驕傲自滿,也是自信;何謂偏見?偏見是固執己見,也是擁有自己的觀點。是故大學生應該要能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充滿自信,且要能擁有自己的思想,並勇於挑戰固有的觀念。
      從前一次的演講-流程與創新,到這一次的演講-研究精神,兩次演講雖然主題不同但卻又互相輝映,正好指示了我們學生在求學研究之路上應有的修養,實令人值得不斷自我省思。


    -------------------------------------------------------------------------------------------------------------------------------------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地點 : S104
    課程 : 論文研討
    作者 : 99366546 洪晟恩

    今天的專題演講請來的是國立交通大學的蔡文祥先生,經過一些些簡單介紹後,才知道原來這位教授是位大師級的人物,是很多老師、教授在攻讀博士班時期的指導教授,來頭可真不小,不過這位大師今天不只帶來他學術上研究的分享,更帶來他的研究人生觀-[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在一開始蔡文祥先生給我們看了一小段的影片,是一部叫虛擬偶像”Simone”的電影,是一部很有創意的電影,蔡文祥先生說看完這部電影就激發了他的研究狂想,做了一些虛擬人臉跟卡通人臉的研究,也就介紹這些研究引出他的觀點-上大學要學到研究精神,而"狂想”就是一種研究精神。而他也對於何謂大學?也引用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的一段話”大學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他認為”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文明的搖籃”,他也提出大學是要培育出能獨立、有自信、會狂想、去創新有研究精神的人才。他認為研究能找到新知,以新知去開發課程藉此培育人才,而這些人才可以打造社會,而形成一種文化更至於打造文明。

    在研究精神方面,蔡文祥先生認為研究的態度就是放空、狂想、堅持,而放空就讓我想到了一句我滿喜歡的話-[裝滿水的杯子,就裝不下新的水],所以有時將自己的成見放空,才能去接受新的事物與知識,而蔡文祥先生所說的放空是放空做獨立思考,以批判帶動積極思維,鼓勵我們上課時發問去挑戰老師,下課存疑去挑戰課本,然後去狂想,不用怕會被嘲笑,我個人很喜歡他所說的一句話-[世界文明是從嘲笑中發展出來的]。

    今天蔡文祥先生帶給我們的一些想法跟觀點,雖然說我並不是非常認為適合每個環境、每個人,但卻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一些想法,和能去學習的態度。




    -------------------------------------------------------------------------------------------------------------------------------------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HW06-2

    書報討論心得 2010.10.29 99366104 許瀚中

    這次的書報討論請到許銀雄先生來為我們演講,而演講的主題是”流程與創新”。
    與以往的演講者不同的是,這次許先生沒有準備投影片,而是直接以口頭闡述的方式跟我們分享他在業界工作的經驗。許先生在演講的過程中不斷的強調創新就是擦亮自己公司的招牌,而創新可以由User Experience來進行。所以對他們而言User Experience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舉例來說,並非人人都跟資工人一樣會設定網路,所以許先生及團隊就想辦法讓使用Windows的人能夠更方便的使用網路,他們的解決方法是寫一套程式,讓使用者已很簡單的方式完成網路的架設。這也可以看出另一個重點,就是以資工人的角度去看會覺得設定網路是個非常基本的技能,但是如果老一輩的人來使用,會覺得是個工程浩大的過程,所以許先生就開發出一個軟體來彌補Microsoft在設計上沒有想到的缺陷,讓使用者覺得操作上很簡單。
    這次的演講激發了我某些想法,創新似乎不一定是這麼拘束的一定要自己開發出一個未知的領域並且發展出一個完全新的東西才叫做創新,以許先生的說法,即使吸收很多很多的使用者經驗,並且加以改善,也可以說是一種創新。創新的困難只是在於我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平常認為理所當然或是不曾注意到的地方


    -------------------------------------------------------------------------------------------------------------------------------------

    99年10月29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流程與創新


    本週書報討論系上請來了宏碁電腦的許銀雄處長為我們演講,經由徐老師的介紹,我們才知道演講者之前也是資工系上的老師,後來才到宏碁工作。演講者一開始就提到「創新」的重要性,尤其是資訊產業更要創新,資訊產品跟軟體的汰換率很高,如果能不斷地發想創意,讓消費者對新產品有興趣,勢必能屢創佳績。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兼顧到品質,因此,許處長跟我們分享了他如何用流程來管理產品品質的經驗。

    程式設計師在寫程式的過程中,不可能完全沒有錯誤或疏失,所以訂定並依循一套固定的流程是很重要的,印度之所以軟體工業能發展得如此成熟,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們比較早依循了開發軟體的流程,像是CMMI等。開發技術要克服不是問題,一套標準的開發流程才是重點。許處長提到「品質可以靠維護或修正流程來管理」,像他們一年就有300個Project,如果沒有用流程來管理,勢必會產生很多開發的困難。另外,他也說到「創新不一定是要開發一個全新的產品,改善流程也是一種創新」,這和我們以往的觀念不同,我們以前都認為創新一定是指產品上的創新。

    演講的最後一部分,許處長跟我們談「溝通」、「Presentation」的重要,一樣產品不管再怎麼好,沒有好的呈現會讓它無法展現出優點;或者,如果有樣平凡無奇的東西,有好的呈現、推銷手法,通常能讓該產品發光。聽完許處長為我們分享業界的情況,讓我們最宏碁電腦的內部運作模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我們在未來求職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幫助。


    -------------------------------------------------------------------------------------------------------------------------------------

    2010/10/29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的主講人為宏碁電腦經理、同時過去也曾在銘傳任教過的許銀雄先生,主講的題目為「流程與創新」。從題目看起來,原以為會是比較抽象的演講內容,想不到許先生一開始就說自己沒有準備投影片,整段演講都是憑著一小頁筆記和他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
      演講的一開始,讓人意外地不是講如何創新,而是從無到有的一個完全brand new product有多難達成;的確,即使每次在比較台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在出社會後的競爭力上,總是自豪地說我們在創意方面是贏過他們的,不過實際要想出一個前所未聞的全新idea,卻讓人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於是,第二方向就是舊曲新唱,也就是把原有的東西進行改良。
      許先生提出了一個品牌的維持,要藉由不斷推陳出新來擦亮自己的招牌,舉了過去開發一個方便使用者設定網路軟體的過程為例,也藉此提出了行動力的重要性:有一個很好的新產品,也必須搭配好的行銷手法與廣告才能成功。不過,接著而來的卻是一個恰好的反例,微軟的Windows Vista,有大幅度的嘗試突破,也不乏廣告大力推銷,即便這樣仍然沒有成功,究竟還缺了甚麼要素?
      即是品質-空有創新與行動,卻沒有良好的品質控制,這樣的產品不只是白搭,甚至可能是個災難;從這裡,本次演講總算切入主題。提升品質,並不是找出現在發現的錯誤再針對其一一修正,而是改善其根本-即流程。這裡開始講的就屬於軟工的領域了,透過種種看似複雜的流程與手續,要求程式工程師嚴格遵守這些rules,便可減少許多軟體開發中的人為錯誤,進而達到增進品質的目的。講這些似乎有點像天方夜譚,許先生便實際舉了他們開發新機系統與應用軟體安裝的自動化程序為例,將原本錯誤百出的人工流程改良到輕鬆搞定的自動化設定;同時也點出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創新不見得是我們看的到的東西,流程的改善亦是一種創新,且其帶來的效益甚至可能勝過一個全新的產品。
      從許先生這次的演講,讓我們知道創新的不同意義與可能,也能確實了解到業界的一些實際經驗與情形。我相信這些東西不見得要等我們出社會工作以後才會接觸到,在學校生活與研究中或許也會碰到一些相似的問題;能不能將此經驗分享吸收消化後實際應用,將是屬於我們的重要課題。

    發問1:一個專案總是為了滿足某個需求(requirement),但是要如何去找出這些需求?通常是有其他部門負責找出需求以後交給開發部門,還是開發部門要自己想出可能有甚麼新的需求是可以嘗試去滿足的?

    回答1:部分要自己想出來,像每年年尾要提出隔年的計畫;部分是由其他部門提出後再進行篩選,選出值得進行的專案。

    發問2:一個訂定嚴謹制度與流程的公司或組織常常需要花不少時間在培訓新人適應這些制度流程上,是故應該不希望原有的成員跳槽或離職。請問貴公司會採取甚麼方法來留住職員?

    回答2:評估職員的潛力與職位可取代性,再藉由年終或考核給予其相當程度的獎勵。


    -------------------------------------------------------------------------------------------------------------------------------------

    課程:論文研討(一)
    時間:99年10月29日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研一 廖裕豪

    這次的演講者比較特殊,他是之前銘傳的老師,現在在宏碁工作,而且他並沒有準備投影片,而他是用聊天的方式跟我們講了很多他的工作經驗,以及工作上遇到的問題。還有他在宏碁這幾年的種種經歷。

    想想他現在遇到的問題,以後我也可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所以我去思考如果是我遇到這些問題是否我也能夠像他那樣處理及解決事情,雖然現在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是我想到企業去工作時碰到的問題應該會比現在課業上碰到的問題難上許多吧!所以在工作前,培養出解決問題的態度應該是我們最需要的!


    -------------------------------------------------------------------------------------------------------------------------------------

    課程 : 論文演討(一)
    時間 : 10月29日 14:00~15:30
    地點 : s414
    作者 : 田文誠

    這次的專題演講是由宏碁電腦經理許銀雄先生為我們演講「流程與創新」,他曾經也是待在銘傳任教過,不過已經離開教職一段時間了,所以這次來沒有什麼準備到,就用聊天、經驗分享的方式來做這次的專題演講。

    首先他就給予我們一個觀念,品牌要不斷的創新,才能擦亮自己的招牌,他在acer是在做軟體開發,那他提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品質才是根本」,如果沒有管控好,它會成為災難,他就舉個例子,微軟在winXP→winVista間隔是5年,但是從winVista→win7間隔卻只有3年,這對微軟是個蠻大的衝擊,代表消費者不買單。

    現在品質是靠流程而非技術(因為技術現在都達的到),流程做得好不好,會關係到整個計畫,就已讓消費者組裝產品來說吧,讓消費者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讓這個產品以自己喜好組裝出來,那就會有人工,所以使用了防呆機制,那如果發現有漏洞,就要降低人工,以彌補之前的漏洞,像這類的問題,就要從流程去改善它。

    每年的第四季,都是在提明年計劃的時候,許經理就說,在公司要做出一個全新的東西是很困難的,其實在流程上的改變也是一種創新,產生的效益要很大,新產品對使用者的機能要很重視,因為可以由市場的調查就可以得知。


    -------------------------------------------------------------------------------------------------------------------------------------

    2010/10/29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張振欣
    這次是個成功的由學術界轉戰業界的許銀雄處長,透過「流程與創新」主題來分享他個人的經驗與心得,過去在銘傳大學擔任授業解惑的老師,轉戰電子業龍頭宏碁電腦,並且擔任產品價值創新中心軟體開發處處長,雖然沒有投影片,許處長簡單的帶一張小抄,就開始侃侃而談,也有許多同學熱烈的討論,彷彿只是悠閒地聊天,並非一個演講。

    許處長還是分享給我們他在業界的心得,在企業的研發部門,在執行”創新”任務時,需要根據甚麼?要注意甚麼?創新可能帶來成功,也有可能帶來災難,在這個課程中,許處長以自己在宏碁的執行的專案為例,筆記型電腦上的網路設定應用軟體,由於並非所有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者都是資訊人,有許多人不懂的網路設定等繁雜的動作,為了幫助宏碁筆記型電腦的客戶,輕鬆地完成網路設定,也因此執行了這個專案,開發一套軟體,幫助使用者透過「一鍵搞定」方式輕鬆完成網路設定。

    從這個案例,結果有受到好評,但是過程中也有遇到問題,許處長強調的是,創新來自於”使用者經驗”,創新的確可以收到良好的回響,然而也是可能帶來災難,就在微軟推出新版本作業系統後,許處長所開發的軟體受到作業系統版本變更關係,造成無法運作的問題,也帶給許處長不少的麻煩與省思,因此,要維持創新帶來的迴響,就要依靠良好品質的延續,然而創造良好品質的部分,並不是一個研發部門團隊就可以達到的事情,一個產品從研發、開模、生產、檢驗到出貨,是企業中各個不同部門在負責,也因此”流程與整合”、”討論與溝通”等等都是在決定品質的關鍵。當然其中的學問,這真的要靠經驗,和自己的體會,這讓我回想前一份工作,也是在中大型企業上班,適逢導入ERP的時期,協調、溝通、和建構流程,周而復始的重複這些步驟的工作,套用許處長所言,真是心有戚戚焉。

    在話題結束後,也聊了一些議題,例如在軟體品質工程的改善上,許處長導入CMMI,在軟體業界上,CMMI是國際間認同且具廣泛通用的一種軟體生產程序標準,並分成五種等級認證,如此可呼應在許處長之前的談話中,在”流程”、”品質”等的重視程度,其實我認為台灣在國際間之所以佔有一席之地,甚至近年來所生產的各種產品稱得上是國際間的精品,品質水準早已媲美日本、歐美等大國,全部都是仰賴於在品質、流程的完美控管;然而,仍無法引領潮流的因素,仍是在”創新”的部分尚不及美、日的設計,在後面有同學以蘋果電腦的產品為例來提問,許處長認為台灣的研發工程師,需要多點藝術的概念,太過於制式化的工程思想,做出來的東西缺乏藝術感,因此很難媲美國際大廠牌的產品。其實,我認為其中還是要呼應許處長在首段所說的創新,應以”使用者經驗”為主,藝術為輔才是。


    -------------------------------------------------------------------------------------------------------------------------------------

    2010/10/29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99366512魏早達


      本週的演講請到了宏碁公司的許銀雄先生來談『流程與創新』,他談到了在宏碁任職期間,思考如何創新的整個歷程。這一次的演講對於經常在思考公司產品創意與創新的我,有著另一番的思考方向。

      宏碁的經營者幾年來一直思考如何把品牌『acer』變成資產,而能夠達成這個目標,只有靠創新與執行力,也就是只有不斷地創新,才有不斷的話題,也才能擦亮你的招牌。但是產品的創新是困難的,而且創新的產品也不定會成功,如果執著於這一點,就像許先生所說的,每一年到了年底都要想破了頭,到底隔年要做什麼創新的產品。而許先生也從『一指搞定,三步到位』的產品開發及產品支援,一直到後續其他產品的開發,領悟到了原來去建構一個做事(產品開發)的流程,並以持續的執行力去貫徹它,也是一種創新的思維。

      一個產品的好壞,最要緊的就是在品質,品質若沒考慮好,那才是災難的開始,而品質的好壞不是靠技術,是靠流程。在產品開發的過程,如果不能建置一個流程,則會造成整個過程亂無章法,而整個產品也會漏洞百出,造成人員及成本的浪費,但是一個流程的建立之後,要能經常性地追根究底的看流程有什麼漏洞,去將它補起來。流程完整了自然會提昇了產品的品質,其所帶來的整體效率比一個全新的產品,有更大的效益。

      許先生將CMMI的概念導入他的部門,用流程來控制做事的品質,達到創新的效益。這幾年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到底像CMMI這樣的流程導入後,所造成許許多多的文件及相關的人員配合,適合在什麼樣規模的公司和組織,而且就像我在會後所提問的問題,為什麼當初會選擇CMMI,而不是Agile,因為眾所周知的CMMI是一種waterfall的作法,而Agile比較重視Iteration的過程,在實務上,經常碰到需求不斷變更的挑戰,比較之下好像Agile比CMMI還要彈性,但是就像許先生回答我的說法,他們習慣了Waterfall的作法,而且Agile總是不到最後關頭,無法確認其完成度,這也解了我困擾很久的迷思,與其一直在思索不定要用什麼流程可以改進自己部門的做事方式,還不如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執行的流程,趕快建立它,只要不斷地改進它其實就是最好的流程了。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0.29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洪晟恩

    這次論文研討演講所請到的演講者是宏碁電腦的經理許銀雄先生,經過了許武孝老師的介紹才知道,原來許銀雄先生以前也是銘傳的老師,那麼對他來說今天的演講就像為母校一樣的感覺吧。

    許銀雄先生這次的演講主題是-[流程與創新],他這次是以分享與討論的心情來到銘傳,雖然沒有準備投影片,但是講到很多他自己在業界的經驗談與一些看發與想法,算是一個滿難得的收穫。許先生有提到持續的創新來創造話題,借以打造品牌,許先生舉出的例子是蘋果,常常用新產品來打造其品牌映像,例如iPhone、iPad等等話題性十足的展新革命性產品。

    雖然說許銀雄先生提到創新來創造話題打造品牌,但他也提到品質對於品牌映像的影響,這一點我非常的贊同,譬如說某家公司推出的筆電打著三年保固、或者五年保固的名號,但是每次故障維修都超級慢,那麼對於消費者來說品牌映像就不是價格或保固,而是維修速度非常慢,以我自己而言,壞映像總是容易記住的,因此我覺得品質確實是在創新時需要更加用心維持的,總不能急忙推出革命性產品而打壞的使用者心中的品牌映像。

    最後我也向許先生提出是否需要調查使用者接受程度的問題,許先生給了肯定的回答,因為既使公司內部與工程師都覺得這新的產品或新的服務非常好,但實際上對使用者而言是不太能接受那就是失敗的創新了。


    -------------------------------------------------------------------------------------------------------------------------------------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2010/10/15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15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魏早達


      本週的演講請到了中央大學資管系的陳彥良教授。題目是 Discovering RFM Sequential Patterns From Customers’ Purchasing Data,這個主題主要談到的是在資料探勘領域中有關於Sequential Pattern的研究。


      在資料探勘的範疇中所謂的 Sequential Pattern,換成消費行為就是消費者這次買了什麼東西,下次可能會買什麼東西,而要成為這樣一個樣式則還需要訂定一個門檻值,也就是說要達到這個門檻值則可以說找到了 Sequential Pattern。傳統的研究認為這個門檻值就是所謂的頻率,但是陳教授認為這樣是不夠的,因為所找出來的 Pattern 是否有即時性,也就是說如果這個 Pattern在很久以前的時間點發生的,而在最近並沒有出現,就不應套用在現在的模型中,另外所找出來的 Pattern是否有價值,也是一個考慮因素,否則辛苦找出來的 Pattern,其相關商品價格相當低廉,如果拿它來作基準做促銷活動,就會有不敷成本效益的狀況。所以根據上述的考量點,就在原有只有頻率的因子的 Sequential Pattern模型中,再加入時間及價格兩個因素,這就是所謂的 R(Recency)F(Frequency)M(Monetary) Sequential Pattern。當然在設計上為了效能,這個模型在預測時僅就頻率及價格作為Pattern Match 的因子,而時間則被當成篩選的條件,這樣便可加速模型的運算速度。


      當然從這個觀點作出發,還可衍生其他相關的研究,包括探討某些 Pattern之間是否存在著Time Interval之間的關係等議題,但是經過了這兩小時的學習,陳教授給我的最大啟發是很多創意的思維,可能是一個研究的起點,但是不能失之於吹毛求疪,否則常常會淪於所謂Over Research,也可以說這樣的研究可能會有欠缺實用性的疑慮,反而會失之沒意義。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2010/10/8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8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魏早達




    本週專題演講是邀請到高雄應用科大電子系的潘正祥教授來談有關 "Parallel Algorithms of Swarm Intelligence"的議題 ,這對我來說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從來不知道竟然有人可以從觀察大自然的生物的行為模式,進而可以發展出一套一套的演算法,而且還可以用在各種生活上的應用,真是太神奇了。



    演講首先從解釋什麼是群聚智能開始,並介紹了整個 "Family Tree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其中群聚智能,就是其中的一支。這個主題主要是發現了在自然界生物的演化模式,有許多的生存數億年的生物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生存下去,其中存在有兩個因素,第一就是有集體遷徙的習慣,第二就是會分泌所謂的費洛蒙。因為有遷徙的習慣的生物比較不會因為地域或氣候及糧食的短缺而滅絕,而分泌費洛蒙則是生物中一種神奇的現象,因為根據研究生物常常透過費洛蒙的氣味,而互相吸引,並集合出一些生活上的智慧。譬如說螞蟻它在走過的路徑上便會邊走邊分泌費洛蒙,而其他螞蟻便會循著費洛蒙的氣味行走,這也就是我們經常會觀察到螞蟻會排一列行走。但是一旦在它們的路徑上設下阻擋,一開始螞蟻會一時的慌亂,但是當一群螞蟻不斷的溝通尋找路徑,最後透過最多螞蟻走過並留下費洛蒙氣味,便會自然地遶過障礙物,演化出一條最短路徑。總而言之,螞蟻會往比較近且費洛蒙高的地方走。根據這樣的法則,便發展出所謂的 "螞蟻演算法" 。



    而從所謂的螞蟻演算法進展到設計出蟻群系統,發現其中出現了兩個主要的缺點,第一就是費洛蒙會有Overflow和Underflow的現象,第二就是不可用在城市很多的地方,也就是說,太多的城市會造成電腦要花費相當大的運算能力。所以整個蟻群系統經過改良發展出平行蟻群系統(Parallel Ant Colony System - PACS),PACS主要的思維是不需要每一隻螞蟻都走過每一個城市,只要靠相互間的溝通,就可以少走很多路,所以靠著平行處理的設計來完成此一構想,而這一個平行處理主要的特點,就是先分群及相互的溝通。



    當然在這個領域除了螞蟻演算法以外,還有很多類似概念的發展如蜜蜂演算法等,這些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過畢竟對我來說這個議題實在太漠生了,也不是很瞭解這樣的主題,主要是用來解什麼類型的問題,不過聽完後對於整個方法論的演化,還是讓我回味無窮。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2010/10/1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1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產碩一 魏早達
    本週專題演講系上邀請了財稅中心的盧志山簡任分析師來談 "電子發票的建構與策略",這次的演說,盧簡分從當初建構網路報稅的整個歷程,一路談到政府在即將推動的電子發票的整體思維。給了我們對政府在推動各項電子化工作時,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間。

    工作了這麼多年,也曾參與過許多和政府相關的專案,無論是在全國戶役政系統、通關自動化系統、全國醫療網等專案,一直以來都是以如何運用技術來達成電子化的思考邏輯。也常為了遷就現有的以紙本作業模式,而忽略了所謂電子化的本質。還記得在作全國醫療網時,為了當時法令上不承認電子病歷,而花了好大的功夫在套印病歷。也曾經在為某一個政府機關作公文系統時,為了客戶堅持在電腦上打公文要在電腦顯示公文的樣式,並且需要從左到右直書,還要套印在一般的十行紙,而大費周張。真是要好好想想電子化的本質是什麼。 而從今天初窺盧簡分分享整個電子發票政策的推廣歷程,瞭解到一個政策的推行,無疑地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阻礙,但是能夠從誘因著手,再秉持著政府需提供一種多元的管道,面對著現有的問題,也以不影響到大家權益的方式來降低大家的抗拒。並考量到人權的議題,相信在年底開始推廣時,必定能增加此政策的成功率。

    我覺得今天我最大的收穫在這一句話,"資訊科技的價值,不在科技本身,而在創新" 。這不僅僅在科技本身的創新,而是整體思維的創新。運用科技的創新,創新的思維,相信可能性。這是身為科技人所應持有的信念。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9.24 書報討論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24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01

    作者:資工產碩一 魏早達


    在本次的論文研討課程中, 參與了學長們有關論文研討的報告。每一個報告的內容涉及了不同的領域,讓我覺得既新鮮又有趣,但是由於每一個報告者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鐘,無法針對整份論文的內容有深入及詳盡的解說,使得部份主題對於門外漢的我有點吃力。


    由於工作的關係,對於資安攻擊防護及虛擬化技術有所涉獵,所以對於 "Utilizing Bloom Filters for Detecting Flooding Attacks against SIP Based Services" 及 "Quantifying Performance Properties of Virtual Machine" 這兩個主題比較感興趣。以下就針對這兩個主題分享我的想法。


    "Utilizing Bloom Filters for Detecting Flooding Attacks against SIP Based Services" 這個主題談的是以 "Utilizing Bloom Filters" 的方法去偵測 SIP Base的 Denial-of-Service攻撀,先談什麼是Bloom Filters,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使用Hash來判斷元素是否存在於一個集合中的方法。所以顯而言之,這篇論文是用Hash來設計如何快速存取計算同類型要求並記錄的方法,而其理念植基於SIP的通訊協定是三段式會談機制的基礎上經過公式的運算進而判定是否為一種DoS政擊。這種偵測的機制,不像一般性的網路攻擊防護是在TCP層,而是在應用層,在防火牆產品中通稱為Application Filter。因此我有幾點想法:

    1. 這樣的偵測機制除了適用於SIP Protocol 的Pattern, 是否還適用於其他三段式會談機制的通訊協定。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因素只用於SIP DoS的偵測。
    2. 一般DoS的攻擊在一般防火牆在判定上,常常是從封包量及TCP的三段式會談Pattern來作初步判定,所以會超越所有在應用層的判定,未來這樣的機制要如何相互地配合才能發揮縱效,實在是有趣的課題。

    至於各種虛擬化技術的優劣,其實是各說各話,採用 full virtualization 的廠商就說他們的效能好,而反之使用para virtualization的廠商就說他們的擴充性強。那到底是誰好,我認為i應該看每一個人的需求點吧! 當然在我的觀點,還要考量錢的因素和管理機制及技術人員養成的難易度,尤其在雲端盛行的今日,這無疑是重要因素。而本篇論文的比較是以測試數據為依據,其方法和過程值得作為各種技術比較的參考,不過我認為有幾個不足的地方:

    1. 這次比較的標的物是工作站型的虛擬機器,在一般企業應用上係以伺服器級的虛擬機器為主,而企業級的考量點和工作站型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企業而言比較無參考價值。
    2. 在比較上各個指標,可以看出不同的虛擬機器其實是各占勝場,因為勝場數多而評為較優,有點牽強,應該事先就不同的部份訂定加權,才比較公允。

    經過了這一堂課的洗禮,除了技術以外,還讓我瞭解了論文研究的一些重點,以及在研讀完一篇論文後,如何能夠消化吸收,並在適當的場合以不同的方法分享給其他人。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浙江城市學院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產碩一 魏早達


    隨著一群人魚貫地走入AA701, 開敨了研究生論文研討的第一堂課,不知道今天的主題是什麼,只看到一個個西裝筆挻的人陸續地走進來。不會吧!我的第一堂課竟然獻給大陸人。看看主題,心想又是令人催眠的午後,不自覺地調整一下坐姿,正想著可以好好地補一下昨天的疲勞。但是隨著演講的開始,我竟然越坐越直,直到最後一刻掌聲響起,我懂了。


    還記得十二年前我被派到大陸出差二個星期去移轉一套系統到大陸,那時候覺得大陸的資訊技術水平,和我們實在差了一段距離。當我們談三層式架構,物件導向技術,他們不懂,只瞭解主從式架構及如何模組化。而且做事沒什麼方法論,只求做出來。只會做你說的事,而不會去想要怎樣會更好。還記得當時我回台灣報告時,指出和大陸的合作,他們只能做做代工罷了,而且要規範的很清楚。幾年過去了,我也不曾再踏上彼岸。但是隨著耳聞著各著大陸的進步資訊,實在令我迷惑。但是今天我終於知道大陸在做什麼了。


    教育是一切的根本,大陸的改變就是教育,而且是有計畫性的教育,雖然有些地方流於八股及形式,但是由政府確認了大的教育方針,也就是整體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以全國動員去推動,加上 “人” 是大陸最大的資本,所以先從高等教育人數的量變,再求進一步的值變,配合大陸產業需求量的問題,使得所訓練的人才可以在需求供給的平衡上站在有利的地位。而無論是中央到省級以及企業均有大量的合作計畫來支撑大陸所謂的 “研究所” 來人才理論與實務並重的目的。反觀台灣現在的問題,如果問十個人到底整個國定整體的敎育方針是什麼,我想大概有一半的人不知道,另外有一半也不知所云。結果是每個學校自成一格,當然各有特色也是台灣的特點,我們的人才活潑有創意,但是有時候投在人才供需的洪流中,就不一定禁的起考驗。


    我認為台灣的高等教育面臨著混亂的局面,從將大量的專科改學院,學院改大學,而不去討論到底台灣整體人才的需求是什麼,或者整個台灣要走到那裹去,只是想解決大家聯考的壓力,作到名目的高等人才的增加,殊不知每年投入職場的畢業生,無論是素值及能力,根本無法讓他們勝任職場的工作,大學畢業生不知到在學校所學和他們畢業後的工作有什麼關聯,多少個大學畢業生在學校受了種種的訓練,出了社會只能找到麥當勞工讀生的工作,早知如此,那又何必浪費教育資源呢?


    有人說,大陸這麼大,需要的人才這麼多,我們的高等人才到大陸去找工作就好了吧!聽了今天的演講,真的要想想到底自己準備好了沒,大陸需要的人才雖然多,他們也是有計畫地培育。而我們如果只看到需求面,而不是好好的清楚自己站在什麼位置上,而在那邊夜郎自大,那有再多的機會也不會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