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HW01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HW01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Fractal Analysis and Medical Image Applications心得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1.09.16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516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講者 : 中興大學理學院 黃博惠院長

Fractal Analysis and Medical Image Applications

在今天的演講之前,我還偷偷的問了同學什麼是fractal,想當然爾,沒人知道這個單字,直到投影片一放出來,才知道原來叫碎形,但是仍然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東西,而且跟醫療影像又有什麼關聯?
直到黃院長來為我們解說,這個我從來沒聽過的名詞,我才知道有這種東西,碎形是大自然中獨特的非線性的幾何,這樣說好像還是很抽象,但是投影片中有提到幾個特徵,有自我模仿性、難以用傳統歐是幾何來描述等等,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圖形中可以一直在精細下去,而且結構可以一樣,一直無限下去,直到肉眼看不清楚,這種圖案在過去中,我不曾看過,讓我為之驚訝。
經過黃院長的解說,他們團隊利用碎形的特性,找出其特徵值,進而利用在醫學影像上的辨識。
現今最困擾人類的最莫過於是癌症,而這些病症的判讀,往往需要人工耗時的辨識,今天黃院長所展示的,就是可以再利用碎形的特性,經由訓練資料,抓出特徵值,進而可以達成約九成五的高辨識度,這是其他技術所望塵莫及的,尤其是看到比較表時,可以看到其他方法雖然也有達成辨識,但是需要很多特徵值,比起黃院長利用碎形所使用的特徵值,真的優劣一眼認出,真的很令人興奮。
雖然在影像變是這塊領域不是我的專長,但是可以應用在醫學方向卻讓我有很大的興趣,我一直以為影像只有在那邊拿Lena變來變去,不知道到底要做哪方面的用途,現在我終於知道,原來還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影像這塊領域的人,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5%BD%A2
http://www.atlas-zone.com/complex/fractals/index.html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2010/09/17 演講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研一 顧家源

  本次演講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王澤兵先生的演講,主題為「學習、交流、合作」,內容大抵上來說是介紹他們學校的創校理念、定位與該學院的特色。第二部分為同學院的教授,周蘇先生的演講,主題為「蓬勃發展中的大陸高等育」,內容則是講述近年來大陸在高等教育一塊中所發生的種種現象與改革。
  去年九月前耶魯大學校長貝諾‧施密德特公開批評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認為中國的大學僅僅要求「課程多、老師多、學生多、校舍多」,而失去了重點、方向與傳統。從這兩場演講中,不難發現這種現象的確普遍存在,但也不盡然均是如此,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便是一例,以「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的人才培育為定位,不像一般改制而成的大學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一張大學文憑;課程設計上也有所不同,以計算機學院來說,著重於實務應用,培養出不是只會空說理論的大學生,也是相當具有其獨樹一格的特色。比起來,不僅是大陸,台灣近年來大學生也常常對自己選甚麼學校和系所感到茫然,甚至淪落於以考試分數決定自己未來走向的情況,也是值得反省的問題。
  有人說,教育是一種便宜的國家建設,意思是說要改善一個國家的現況,比起將大筆經費投入軟硬體的建設上,不如從更為根本的地方做起,確實的培育人才,才能有效而長遠的對國家有所幫助。台灣前幾年常常在吵的一個問題-教改,也反映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在上層握有權力與影響力者,有沒有辦法做出正確而有效的決策;大陸許多專科改學院、學院改大學的情況,何嘗不是此問題的翻版?為了改變學校名稱吸引更多學子,而不顧其提供的教育資源是否有相對應地提升,甚至不惜鄙棄過去的傳統,或者憑空捏造學校的歷史,這些真的可以解決根本上的問題嗎?當然,畢竟我不是成長於那樣環境下,或許有些對校方而言更迫切的問題,例如少子化導致學生招收不足甚至面臨可能要廢校的問題,這些我沒辦法很深刻的去體會,不過我認為,愈是這種情況,不是更應該以提升學校的歧異度與特色化為首要考量嗎?就像第二段演講中周教授舉印刷學校的例子,如果為了增加學員而不惜降低培育出的學生的素質,變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這樣反而是捨本逐末。
  當然,聽完這次演講,讓我們得到最重要的一點體會是,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環境還是漸漸在改善,學生素質與態度不會比較差,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人口上的優勢,台灣的學生不能再繼續夜郎自大的以為缺乏競爭對手而安逸度日,而是該如何從自身做起,盡可能的在求學階段中從較優異的學習環境中吸收更多養分,才不至於跟不上世界變化的腳步。

2010/09/17 演講心得報告

課程 : 論文研討(一)
日期 : 99年9月17日
時間 : PM 2:00- PM 4:00
地點 : AA701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 洪晟恩

專題演講 :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大陸高等教育發展

        這次的演講是由對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來台訪問的教授們,他們此行最主要是來銘傳參訪與交流,並藉著此次機會相互學習、分享經驗。

        一開始由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王教授介紹大陸目前高等教育的情況,並且對於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辦學理念、教育方針等等做一些介紹,讓聽講的我們對於對岸的高等教育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以及彼此之間一些用語的不同,印象較深刻的例如對岸所說的公辦即是台灣所說的國立學校,而私立學校在對岸的說法則為民辦,當讓我們對於對岸的高等教育有點基本的認識後便接著由下一位演講者進行演講。

        第二位演講者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周蘇教授,他的演講風格非常的生動風趣,並且他會由他的所見所聞的一些事情來引申她所想傳達的主題,讓人印象非常的深刻,尤其是他有提到一個他自己所見、所體會的小故事,藉此故事來傳達他的一個想法和一個發人省思的問題,讓我非常有感觸,他說他常常會到一座山廟去而以往這間廟有個老住持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這個老住持年紀已經非常大了,再一次受傷後回到老家去養傷便將這間山廟交由一個小師父照顧,周蘇教授說這位小師父常常跟他說這邊是老住持用的、這牆是老住持築的,田是老住持耕作的,而當周教授問到小師父那有啥麼是他自己弄的,小師父卻回答說都是老住持做的,周教授接著問說那小師父為什麼不去試著自己做呢,小師父回答說:[我不會]。這就是問題所在了,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我們可以會、能去學會且必須要會,而卻不去做、不去學,講到這已讓我有很深的感觸和想法了。

        這次的演講真的讓我非常有收穫,很感謝對岸兩位教授的介紹讓我對於對岸的高等教育展有些認識,尤其是周蘇教授的演講,真的是讓我收穫良多有很多新的想法和感觸,最後我覺得自己的視線不能局限在眼前的一塊,有很多事情底下都是很多意義和值得思考的地方,並且我們真的要為自己的未來好好努力,因為不久的將來將面對的整個世界,要不斷的警惕自己每天都要再更進步一些,不要在自己的小小世界沾沾自喜,要放眼世界。
      

2010/09/17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99917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研一 朱政豪

今天是開學來的第一次演講,一開始以為這堂課是要我們研究論文要教我們怎麼寫論文和怎麼報告論文,沒想到還有另外一種上課方式,就是藉由聆聽演講來學習有關於報告方面的知識.

這次很榮幸的系上請到的是從對岸來的同胞,是來自浙江的"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各個來頭都不小啊!總共有4,其中為我們演講的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計算機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的王院長與周教授.一開始王院長介紹了他們的學校概況,說明了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是在該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的新型大學.該學校所提倡的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培養質量穩定優秀,國際化辦學和創新創業教育特色鮮明,且按社會需求設專業,按學科打基礎,按就業設模塊使學生橫向可轉移,縱向可提升的本科培養體系,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努力為社會奉獻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較強的社會政治經濟建設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許多的特色優勢專業和學科使得該校可以和其他浙江省之外的大學可以來相提並論,等等之類的介紹.

再來是周教授的演講,周教授一上台就受到相當的歡迎,因為演講不僅豐富詳細且語調詼諧有趣,另大家笑開懷也聽得很仔細.他所介紹的是有關大陸高等教育規劃和未來發展,這可是相當少見的演講.他介紹了許多對岸的學校分級制度,像是可以分成一本(公辦或稱國立的有名氣大學),二本(國立的地方院校,民辦或稱私立的大學),三本(就是獨立或民辦的學校,特徵就是高收費)的大學代稱,像銘傳就是屬於三本的大學.處此之外,還有個演講內容我比較印象,就是周教授他說了一個廟宇的故事,以前有個老和尚在廟裡面有種菜,後來老和尚不在了,而現在來了一個小和尚,然後某次周教授就問小和尚這些菜是誰種的?小和尚回答說是老和尚種的.之後周教授又問為什麼不自己種呢?但小和尚只是回答"不知道"這大部分的人會回應的話.但這就顯示出現在的人往往都不先自己解決問題,也不想受苦,就遲遲的等待別人來為自己解答,這些等待的時間就白白的被浪費了!是否該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藉由遇到困難來找到答案並解決問題?

這次的演講是非常需要大家來一起討論的.因為這次的演講讓我們知道了對岸對於學習方面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做為參考!

2010.09.17 書報討論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0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碩一 李慧娟



第一週的論文研討課是去聽演講。

學校邀請了對岸代表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的兩位教授來演講。
向我們說明對岸的高等教育體制和發展概況,及介紹浙江大學的辦學理念。


兩岸有不少用詞不同,不多加解釋其實會不太明白在說明什麼。


第一位王教授主要介紹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辦學理念。

細節介紹詳細到我都覺得教授可能有意在台招生。

他們學院的重點研究方向:
1. 電子服務與信息智能。
2. 城市建模與集群計算。


架構之類的,我就不再多加贅述了,前面幾位也有人有列出來。



第二位周蘇教授談到蓬勃發展的大陸高等教育。

有提到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裡,大陸高等教育經歷了改革、發展、創新的一系統巨大變化。
1. 人數上升。
2. 特色與專業理想的融合。

對高等教育體制造成了衝擊。
因此,對岸學術界訂定了一些目標,做了不少改革。
像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及要有若干所具世界水準的大學。



多虧兩位教授的說明,讓我們又多少瞭解了大陸的高等教育體制。
安排這次的演講,是很不錯的經驗。未來臺灣的教育改革也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2010/09/17 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研一 吳安凱


論文研討請了兩位對岸的人士,介紹他們那邊的大學狀況,高等教育的一些理念特質與台灣的有什麼差異。
這次的論文研討在AA701聽演講,沒來過這間教室,原來是演講廳。以為是跟以往一樣請業界人士來演講,看到投影片的簡體字才知道是對岸的學校首長來參訪我們學校。

一開始會專注在他們的口腔和語調上面,因為很少遇到中國人,蠻奇特的。首先第一位王院長介紹了一點他們學校自1999年創學以來的發展概況,包括辦學理念、學生特質等。中間有老師舉手發問對岸的學費跟我們比起來有什麼差異,他們的私立學校叫「民辦」,學費16000左右人民幣,公立學校叫「公辦」,學費4000人民幣+-20%,也就是3200到4800不等,發問完解答完後就約略的做個結束。

接著後面還有一位周院長,他帶來的投影片比較多,首先一開始為我們介紹中國沿海重要城市的地域關係以及人文素養,講了一句印象很深刻:「以後我可能早上在上海開個會,中午搭個火箭什麼的回浙江睡個午覺,然後睡完再搭去別的地方溜搭」,強調之後的沿岸交通的便利性吧。他也講了一句大家幾乎都回答得出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所以蘇杭是家喻戶曉人人所嚮往的人間仙境。接著進入主題,投影片的主題是「蓬勃發展的大陸高等教育」。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經歷了改革、發展、創新,強調大學的特色要和學生個人理想結合。並且期待的是,不是分數的好壞決定進本科、專科,好學校或爛學校,這說明了他們的高考制度定終身的情形很嚴重。高中就直接升大學,高職之後就邁向專業發展。他們的高等教育學歷層次有分為專科和本科。專科是職業技術教育,是沒有學位的。本科有學士學位例如工學士、管理學士。

後半段他也談到鄧麗君的歌的幾段歌詞:「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再用一塊塑一個我,.....,再將你我用水調和,重新和泥重新再作,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這段「黏土歌詞」在他的記憶裡使他聯想到高等教育的辦學本來就該融合發展。之後還帶來了很多的學校的景色風光照片,以及他曾去過讓他有所領悟的角落。

最後王立天老師還不忘問他有沒有部落格之類的,他回答:「哦,有博客 ! 」,光是從他們的發問和回答的談吐上就能知道,在對岸有很多的用詞跟我們很不一樣。

99.9.17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研一游佳恩

這是一場學習,交流的演講。

過去對中國大陸大學教育的消息來源,一直以來都是新聞媒體或是報章雜誌,知道的也就是中國大陸人口眾多,競爭力也相對的提升。還記得前一陣子看到一個綜藝節目,標題是『來台的內地交換學生』,從這些交換學生的口中得知,每一年都有好幾百萬人參加大學考試,可是要從眾多學生中考上大學,必須是菁英中的菁英,但,僅此而已,仍然不知道大學教育是利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和成長。

今天請來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教授們來介紹他們學校的創辦和教育,確實讓我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有著三不動搖:
1.育人為本
2.差異化競爭,特色化發展
3.專業、學科、師資隊伍協調發展
和兩大辦學理念:
1.國際化合作辦學
2.創新專業教育
他們有著他們的堅持,有著他們創辦這學校的理念,著實讓我對大陸的教育方針開了眼界,這些堅持不只用於大學生也適用於研究生,幾張投影片的介紹也顯示了他們在研究方面的能力不容小覷。

在周蘇教授的投影片裡,有這樣的一句話『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是高等教育繁榮發展的必經之路,需用創新思想和方法指導教學改革。』隨著時代的進步,不能一直用著舊有的方法來指導現在的學生,這句話值淂令人省思。前陣子的綜藝節目裡的那群來自中國大陸的交換學生說:「在台灣,他們學到了很多台灣的文化,這種感覺很好。」今天聽過這場演講,一樣的,讓我更認識了中國大陸,也期許自己能夠更進步。

2010 - 09 - 17 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碩一 –曾詠堅

這學期第一堂的論文研討課,是去聽由大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來訪的教授演講。其中他有提到希望藉由此次交流從中,得到辦學經驗並學習銘傳大學的優點、增加兩校之間的合作交流。

首先、王教授先介紹大陸目前教育發展狀況,進而介紹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目前辦學理念、學生人數、師資、研究方向等等。並提到目前大陸的高等教育,已經慢慢有不錯的規劃、並高速發展,未來的發展可以培養出非常多的專業人才,就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來說,他們以學生角度,來培養適合業界的人才、並且發展學生特長。目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擁有計算、醫學、工程、外語等學院,基於培養出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的人才為主,同時也建立"教育寶"互動平台,其中主要功能是讓學生、家長、學校、教師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以增進彼此的互動,希望老師們能樂於教學、擅於教學,讓學生樂於學習、愛於學習,以這樣的基本態度來辦教育,來達到他們"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來培育學生。

周蘇教授所介紹的大陸高等教育規劃和未來發展,大陸大學有分全國性招生和區域性招生。這是一開始最基本的差別、並提醒大陸現在大多大學名稱於本身毫無關連性,所以在選擇大學時要仔細看該校的前身即發展特色!在演講中有提到大陸留學生、到了國外還是一樣與華人在一起生活,所以每當完成學業歸國但外語能力,並沒有明顯上的提升。

這次演講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介紹學校、或是大陸目前的辦學政策等等,而是周教授提到的老和尚與小和尚、他在對話過程中發現小和尚永遠都說:那是老和尚做的,並且說他不會。此時我的想法是、這不就是現在年輕小孩的寫照?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大陸、其實台灣也有很嚴重問題。目前大陸正在積極培養人才、提昇實力,而台灣自己卻警覺心不夠。台灣教學環境目前還是比大陸好,但是我們的學生競爭力為何就是無法遠遠超過大陸?現在的台灣學生不只要與全世界競爭,並要提防大陸在後面的追趕。以免哪天喪失我們自己本身的競爭力

2010/09/17 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碩一 廖裕豪

在去聽演講前我還問同學這次演講題目是什麼,不過好幾個同學都不知道演講的題目,也許是因為大學時期的「書報討論」課程都會先知道演講題目的關係,所以我對這場演講的題目一直很好奇。
終於等到了這次演講者上台,放出了投影片,我『冏』了,標題然是浙江大學,而內容也是關於浙江大學的介紹,當下我認為這只要講一下應該就沒了,可是沒想到不是這樣講完了一個之後‧‧‧,換了另一個演講者上台繼續補充浙江大學的東西‧‧‧,老實說我一直認為這次的演講會是一個新科技,或是新資訊,例如之前在大學時期聽的『雲端科技』、『自由軟體』等等。我不是很喜歡這次的演講,因為我不懂這次演講的意義,難道是來招生的嗎?我們特別來聽他招生的?雖然不太喜歡不過基本上台上的演講我還是有在聽,有時候還有些疑問,不過坐在我前面的“教授”?〈第一排右邊數來第一個〉老實說我不太清楚他是誰‧‧‧,不過他回答了我好幾個小問題,雖然老師有說希望我們能舉手發問,不過想想還是留到下次好了。
不過經歷這次演講之後有讓我對於中國大陸那邊的感覺改觀,以前的我認為中國大陸那邊就是落後的國家,聽完這次演講之後感覺好像其實沒有這麼差,水平好像已經慢慢提升了,會不會是台灣人去那邊投資的關係呢?還是本來他們的水平就已經在慢慢逐漸上升了呢?

2010/0917 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99917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浙江大學城市學苑與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現況

今天來演講的人物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王院長以及周蘇教授,這是我第一次聽對岸人士這樣面對面談話,在我的記憶中,中國大陸的教育現況一直是一片空白,一直認為對岸大學只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幾所耳聞過的知名大學,其他一無所知,這次藉由兩位人物來讓我了解對岸的教育現況。

對岸的教育現況讓我覺得其實和台灣差不多,學校一直在主打國際交流,發展自我的程度以及不斷的創新,在王院長的介紹中,知道了城市學苑在致力於各項新方向的發展,積極參與各種競賽,同時也獲得了不小的成就,這和台灣眾多大學相比,台灣也一樣如此,所以我發現到雙方都有類似口號的名詞,例:銘傳的卓越化、專業化、國際化,城市學院的改革、發展、創新。都專心致力朝此方向前進,讓我體認到雙方在學校未來發展上都是有志一同見解。

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周蘇教授的生動演講,內容口語白話又幽默風趣,投影片中的照片更是多不勝數,一改我心中對於對岸大學校園景觀的印象,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校景真是美不勝收。但最讓我有更進一步認識的是對岸高等教育的體制及現況,對岸的大學也是有分所謂的一本、二本及三本,一本就相當於台灣的國立大學,可是二本是國立的地方院校,這點台灣似乎就沒有對照,這應該跟國土地域大小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三本的獨立學院就是台灣的私立大學,而最有趣的地方在於,近年來台灣大學林立,很多都是以前專科學校改制而成,故在校名中都會有科技大學字眼出現,反觀對岸,他們也是有一樣的情形,以前是職業學校,現在改制成獨立學院,所以字眼有工業大學等,雙方同樣有設立過度氾濫的問題,沒想到都走一樣的路。

對岸的升學都是按照成績來分本科和專科,本科以後走白領路線,專科則是走藍領路線,台灣以前也是如此,高中上大學走白領,高職上技術學院走藍領,也都是根據成績來決定以後的方向,只是現在所有教育政策關係,造成藍領階級後繼無人,白領階級過度飽和而競爭激烈,著實讓人覺得需要再改進檢討現行教育政策。

這次的演講,大大提升我心中對於對岸教育的現況,而不在只是以前文宣所說對岸在水深火熱之中,近年來對岸在經濟等各方面發展快速,以非我們可以想像之地步,我們唯有持續接收國際脈動,才能掌握各項先機,為台灣在未來可以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2010/9/17 書報討論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碩一 田文誠

演講: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及大陸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未來規劃

這次演講邀請到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算機與計算機科學的院長、教授來本校演講,他這次來是以學習、交流、合作,來本校參觀與演講,希望能從中獲得許多優點並學習,回去後改善能做更多優量規劃,第一位由王長官負責演講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發展、規劃、未來,第二位是由周蘇教授負責演講大陸的高等教育規劃以及未來發展。

在這次的演講中可以很清楚知道大陸的高等教育,其實已經不錯的規劃、發展,未來的發展可以造就出非常多的特色人才,就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來說,他們以與人為本,培養人中心地位、差異化競爭,特色發展、學科和師資隊伍協調發展,所以創立出了計算、信電、醫學、工程、外語等學院,要培養出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的人才為主,同時也建立"教育寶"平台,它是一個基於ECP的平台,主要功能是讓學生、家長、學校、教師的交流平台,以增進彼此的互動,希望老師們能樂教、擅教,學生樂學、愛學,以這樣的態度來辦教育,來達到他們的目標"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來培育學生。

周蘇教授所演講的大陸高等教育規劃以及未來發展,改觀我們對舊有大陸的高等教育,周教授說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大陸的大學是地區性的,看學校也要看其出生與特色,周教授也提到英語問題,基於沒有一個非常良好的環境,許多學生就此被送出國留學,但是在英語能力也沒有明顯的進步,即使被送出國留學,留學生也是跟本國的學生走在一起,進步一點往外拓展,就是跟台灣學生走在一起,所以在語言的練習上就變得相當少,這也是很可惜的地方,就英語能力這個問題,相信在未來還是有很多需要規劃與發展的,接下來就進入大陸高等教育的發展主題,就目前大陸要取得高等教育的管道其實很多,以大學、高等學校的興辦,就分為一本、二本、三本,一本就是公辦(國立的)想當有名氣的,也是大家擠破頭都像要進去的學校,二本就是國立的地方院校、民辦(私立的)也有名氣,當然願意進去的學生沒有一本多,三本就是(獨立/民辦)學校,以特徵為高收費,去的人數比一本、二本要更少,當然還有其他(成人教育)像是繼續教育學院、專修學院...等,大陸的高等教育就現在而言是多元的進行,並不是沒有進一本、二本,就沒辦法接受到高等教育,當然既然有把高等教育區分一本、二本、三本、其他,那就會有依不同的高等教育有不同的計畫在進行,像是985工程、211工程...等。

聽過這次的演講後,其實我們台灣的教育辦的踏實、資源豐富已經有一段時間,未來大陸會有相當多的人才出來,不過就我們台灣的學校給予我們的教育、資源,相信只要肯努力將專長更專精,實力是不會輸他們的。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20100917 演講心得報告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編輯:資工碩一許智凱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及大陸高等教育發展專題演講

今天的演講主題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介紹及蓬勃發展中的大陸高等教育,主講人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計算機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與國內資訊學院相同)的院長與教授,演講第一部分提及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發展過程與教學目標,第二部分則是介紹大陸方面目前的高等教育的解析。

從演講的過程可以察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規模可比銘傳大學,學生人數類似,但系所就只限於資訊學院,很難想像這僅是於十餘年就達到的程度,或許這就是大陸跟台灣的原有差異性,國家人口的數量以及學校的數目影響了學生的多寡。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也遵從學校的教育目標"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來培育學生,並求學生能夠健全發展符合外界對於資訊人員的需求,提倡建立學生的能力,培養"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的社會人才。

而大陸的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也提到了很多大陸目前的教育目標,顛覆了舊有對於大陸教育的觀感,興辦的高等學校(高中、大學、研究所)如雨後春筍蓬勃的發展,建立了更多良好的教育平台,但演講者也提到了大陸方面的個人素養問題,如作弊、假冒等非法的管道而取得學歷,這都是會在大陸之內被舉發以及批判的不良示範,雖然台灣並沒有太多這方面的問題,但目前大學的學生普遍能力不足也是因為學生的心態,單想混個學憑而不會想到未來的事情,與其如此浪費四年,為何不能在大一或大二的時候即早找到屬於自己的專長方向而去研讀,實在浪費了太多自己所擁有的機會,而造成目前對於大陸學生高學歷能力的恐慌。也應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的道哩,在台灣的學生生活可能真的太舒適了!

身為台灣的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在台灣學習的好處,在教師學生比優於大陸的情況之下,我們所能取得的資訊以及能向教師請教的時間也明顯的更多,更應當多加利用,而如果能有更多學習的努力與專注,即使在於別人眼中的島嶼國家,也能經由正確的學習以及多方面的教導培養出個人的優勢素質。與其擔心大陸方面的高學歷人數越來越多,倒不如專心於自己的專長培養。

2010/09/17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99917
時間:14:00~16:00
地者:AA701
作者:資工研一 - 許瀚中

論文研討的第一堂課是去聽由大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來的教授演講。

其實從老一輩以及印象觀念中,大陸似乎都是很落後的感覺,所以自然而然也認為他們的大學應該也是非常不怎麼樣的。但是在這次的演講後讓我有煥然一新的感覺。首先,由王院長所做的報告,王院長似乎很著重在教育的理念上,因為他一再的強調城市學院的教學理念跟銘傳有多麼相近,當然主要的理念還是以人為本,在第一眼看到王院長的理念簡報,當時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這個學院除了要教導學生專業的知識外,更重視的是學生的德。但是隨著王院長的報告,看得出來王院長很希望自己所帶領的學院能夠快速的發展起來,包括學生的智與德。而且是有基礎的,有規劃性的發展,而不是像台灣有些大專院校為了升級而草率的建立幾所學院就要更名為大學,我認為這點非常值得現在的台灣省思。大學的建立是為了要培育真正的高知識高水準的人才,而非是為了政策,培育出一堆看起來是高知識的人才。

王院長報告完畢後緊接著是周教授,周教授一上台就很幽默的說"如果有出入以長官的為準"當我聽到這句話我就知道,這應該不會是個太無趣的演講。周教授適時的幽默讓這個演講更加有趣。周教授介紹了現在大陸高等教育的改革現況,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在大陸為了要迅速的培育大量的高知識人才,學校也是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但是也面臨的跟台灣一樣的問題,就是從學校出來的學生素質似乎不像以前。學院,專科會為了要能收更多的學生或是讓自己看起來更高等而改制,而非為了教學的品質。周教授也介紹了浙江大學的景色,當然跟自己想像中的大陸完全不一樣,浙江大學結合了學校以及觀光在一起。從學校中就能看到風景非常優美的景色,而建築物的設計也非常現代化。這與我在電影上看到的大陸學校完全不一樣,當然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大陸的學校及其環境。在周教授的演講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闡述一個廟的事件。本來一個老和尚在山上居住種菜,後來來了一個小和尚,當周教授問小和尚為什麼不自己種菜呢,小和尚只是回答"不知道"這很普遍的回應出現在高等教育的一個問題,就是教授及父母通常都會為了自己的孩子好,先將學習這段路可能碰到的困難都先剷除了,然後讓小孩很安然很順利的完成並且拿到證書,但是他真正該學習到的卻沒有學習到。我認為在學校所學習的,除了每個科系自己應該學習的專業科目以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克服困難克服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比專業科目重要許多,因為我認為一個人的一輩子有解決不完的問題,與其幫小孩幫學生處理完問題,或是直接把路鋪好讓他順利走過,只是讓他獲得暫時的順利,不如讓學生讓小孩自己試著處理問題,自己去尋找解答,這樣才是上上策。

這次的演講,我認為收穫十分良多,最重要的是對大陸的印象是一百八十度的顛覆。從以前覺得他們是比不上台灣的落後,到現在是覺得如果我們不快點改變現狀,不快點讓自己多多學習,反而要輸給大陸那邊的學生了。在這兩年內希望可以學習更多解決問題的方式及方法,而不是像個小學生一樣,當別人問我問題直接就回答他"不知道"。我希望我除了能夠回答問題解決問題以外,還要能從別人的問題中學習。

99年9月17日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浙江大學城市學苑與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現況


       研究所論文研討的第一堂課,資訊學院請了大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長官及教授們為我們演講,本次演講的主題是簡介大陸高等教育的辦學體制及發展並介紹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教育環境,我想目的不外乎是希望我們能對大陸學生的求學情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能讓雙方校方針對教育進行交流。

       第一個階段,由王院長針對大陸的教育體制及發展進行演講,並介紹大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發展目標及辦學理念。就體制而言,大陸的高等教育大致上跟台灣差不多,可分成本科及專科,本科其實就是台灣的大學教育,一般要念四年,目的在於培養研究型、白領階級人才,而專科就有點類似台灣的大專,一般要念三年,目的在於培養實務型、高階藍領階級的人才。

       第二階段,周教授為我們分享了大陸學生的求學及競爭的情況。學生會進哪間學校是以大考成績來決定,大家一般都會爭取進入前段的本科學校,其次才是後段的本科學校及專科學校,這種競爭情況,就如同台灣學生拼命地準備大學指考以求得進入台、成、清、交的門票。可以由大陸的教育發展發現台灣的影子,在兩方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勢必能找到值得學習的優點並且針對所遇到的問題一起找出解決方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周教授用一首歌的歌詞「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來說明他們對於本科教育跨領域的重視,希望培養學生成為「T型人」,甚至「π型人」。另外也用小和尚的例子來說明自己對「富二代」的看法。我自己覺得「富二代」這個詞很傳神,上一代努力地掙錢、發展事業,為了達到使生活安穩、富裕的目標,如今,上一代完成了,下一代卻因此少了這種基本的生活目標及受訓練的機會,導致許多年輕人找不到生活的意義,迷失了方向,無所適從。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2010/09/17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99917
時間:14:00~16:00
地者:AA701
作者:資工產碩一 - 張振欣

在技術學院畢業後,投入職場多年後,在偶而的機會下又回返了校園、執起了書本當回學生,大老遠地從台北驅車前來桃園上課,9/17當天是專題研討課程,校方邀請了中國浙江大學的學院人士前來演講,第一時間還有點意外,我還以為是會探討一些新科技的相關應用、或者理論等等的題材,居然是中國的大學學術人士來推銷自己的學校,當下略有失望,隨著演講開始,演講者的題材卻越來越使我興趣更濃,就是"教育"。

從小到大、抱著書本追逐著學校與補習班、參加了高中聯考、高職聯考、四技二專聯考等漫長的成長記憶,常常在過程中問自己,在專研的這些科目中,是為了未來的生涯規劃?還是為了考試科目上的成績數字?在我這一輩的年輕人,有個著名的詞叫做"填鴨式教育",有甚麼就塞甚麼,不管學生是否吸收的了?塞得下,拿別的繼續賽,塞不下,藤條舉起來鞭幾下,也要繼續塞.....也是因為我屬於"塞不下"的那一群,為了可以提早出社會賺錢,所以讀了高職資訊科,早早就確定了為來職業方向,又不想低於學歷等基本門檻、繼續進修二專、二技夜校,.......這是我成長過程印象中的"教育"。

從演講中、浙江大學王院長(頭銜若記錯請海涵)介紹著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浙江大學辦學理念與特色,到周蘇教授講述著現在中國在高等教育上的改革與現況,記得演講中有提到,"人"是中國最大的優勢(人口眾多),也因此中國最近正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人口數,也從周蘇教授口中得知,學校也是一間一間開辦、學校升格學院、學院升格大學等現象,回想台灣這幾年來的現象也是如此、已經到了人人有大學可念的狀況,但也常發生所學不知所所用的窘境,像是我高職資訊科的同學,現在有些是做保險業、幼教業或者服務業的例子多不勝舉,另外周教授也提到了所謂的富二代問題,這讓我印象深刻,教授提了一個例子是在山上的廟,老住持退休了讓小和尚繼承住持的衣缽,教授前往探視,原來小和尚也是大學畢業的高教育人士,雙方在宗教議題相談甚歡,接著小和尚帶著教授參觀廟的環境,過程中,小和尚滔滔不絕的介紹"這些是老和尚做的、那些是老和尚種的作物等等",周教授詢問"這些東西都是老和尚做的,那麼這些你會做嗎?" ,小和尚搖搖頭答道:"不,我不知道。"周教授引述這個例子,強調著中國現實的年輕人,"不知道"多半是唯一的結論,高等教育普及化下的結果,增加了中國年輕人高學歷的普及,但是在知識的追求與問題的解決態度,仍然無法貫徹在中國年輕人身上。反觀在台灣年輕人,不也是這樣的情形?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只有連接上網際網路,都可以輕鬆找到想要的知識,透過學校教育,老師將自身的教學經驗,將知識用一種容易讓學生理解的方式,透過學校的教育資源,讓學生的知識更佳熟練,我要強調的,在現代教育制度如此完善、如此多元,讓人人都有高水準的教育環境,然而知識的容易獲取,是否也降低了學生對於知識的學習態度?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完善的教育水準,也要看個人的學習態度,或許學校在開設各種五花八門的知識課程,還不如多注重在建立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上,讓學生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所學的是為了甚麼,讓"不知道"在也不是嘴巴上的標準答案。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2010年9月17日論文研討(一)演講心得

課程: 論文研討()
日期:99917
時間:14:00~16:00
地者:AA701
作者:資工研一 -  賴相勳

99917,這天開始了研究所的第一堂論文研討,安排請到浙江城市大學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的教授們蒞臨演講「學院簡介與目前大陸高等教育的情況」。

首先由王長官帶頭講解目前浙江城市大學的現況,本以為大概跟普通演講一樣,盡力的宣揚自己學校的好。但隨著介紹的深入以及學校精神的講解後,發覺其實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那樣無聊。每間學校的創辦者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而理念會成為學校的學風,銘傳有,別所大學也一定有,而兩校人士的參訪並且交換意見就是促進大學更進步的因素。尤其本校在興辦教育,教導學子,都是「以人為本」當作出發點。大體的理念上是不謀而合。包校長女士當年的想法,如今可以在各個學校的教學理念上面得到印證。

而周教授所講述的就是目前大陸所面臨的教育問題,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問題。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經濟的急速起飛,整個社會需要非常多的人才來投入服務,幅員廣大的中國,每年就產生將近一個台灣人口高等教育份子,這些還只算高教人口的部份,其它技職等體系的並無計算在內。高教人數的急速膨脹,而師資卻跟不上膨脹的速度,產生一個落差。另外,也發生很多學校搶著這股高教風潮,紛紛改名為大學。將這些現象放眼到台灣來,台灣目前也面臨這些現象。現在台視是一塊招牌掉下來都會打到大學生的社會,忍不住想問,,如此多的大學生,頂著學士學位出去的大學生們,是否有足以競爭的實力?

教育是百年大業,也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命脈,經濟跟社會的命脈。正因為如此重要,深切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所以教育的方向需要國家從長計議,制定統一規則。不過現階段的情況卻是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各類學校,政府卻沒有做好數量跟質量上的控管,造成學校的浮濫。如同前面所提,學校搶著改名,改名的同時,卻沒有做好學校傳統的傳承,如周教授所講,改了一個大家聽起來好像是新建學校的名稱,但是仔細深究後卻發現不是,而一個新校名就無法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學校,若要說他有悠久的年代,實在很難讓人信服,更別提學校傳統的延續。因此,這樣也會造成人才的培養,在質與量上無法作最有效的資源分配運用,也無法正確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常說學歷越高越好,教學資源卻無法有效的分給各研究領域。更多人都是盲目的追求學歷,一副別人有什麼我也要有的樣子。培養不出自己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只是跟著別人的屁股跑,雖然一部分是社會主流就是如此認定所導致。結果就是前面的學校因為分到較多的資源而蓬勃發展,有心辦學的學校卻因資源不足而舉步維艱;一整個就失去了教育的最根本理念,也加重了求學學子的壓力。周教授講了3種學生,剛好可以在台灣學生族群中看到,第一種:自考生,挑戰自己的,讀書自動,會分析自己的問題所在並且改進。第二種:保送生,由父母用盡各種方法送進去學校唸書,一般來說,不是不愛唸書,只是沒有那種自動自發去念得態度。第三種:押送生,因為不愛唸書,由父母出面「押」或「壓」著進入學校,很容易就發生求學到一半被學校送出來的慘劇。

讀書,求學,如果還只是認為應付用,有朝一日你我都會痛苦,只有把他當成自己追求得目標,才會有動力持續下去。訂個目標,努力去達成,不是跟身邊的人比就好,光是對岸就很多人。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浙江城市學院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產碩一 魏早達


隨著一群人魚貫地走入AA701, 開敨了研究生論文研討的第一堂課,不知道今天的主題是什麼,只看到一個個西裝筆挻的人陸續地走進來。不會吧!我的第一堂課竟然獻給大陸人。看看主題,心想又是令人催眠的午後,不自覺地調整一下坐姿,正想著可以好好地補一下昨天的疲勞。但是隨著演講的開始,我竟然越坐越直,直到最後一刻掌聲響起,我懂了。


還記得十二年前我被派到大陸出差二個星期去移轉一套系統到大陸,那時候覺得大陸的資訊技術水平,和我們實在差了一段距離。當我們談三層式架構,物件導向技術,他們不懂,只瞭解主從式架構及如何模組化。而且做事沒什麼方法論,只求做出來。只會做你說的事,而不會去想要怎樣會更好。還記得當時我回台灣報告時,指出和大陸的合作,他們只能做做代工罷了,而且要規範的很清楚。幾年過去了,我也不曾再踏上彼岸。但是隨著耳聞著各著大陸的進步資訊,實在令我迷惑。但是今天我終於知道大陸在做什麼了。


教育是一切的根本,大陸的改變就是教育,而且是有計畫性的教育,雖然有些地方流於八股及形式,但是由政府確認了大的教育方針,也就是整體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以全國動員去推動,加上 “人” 是大陸最大的資本,所以先從高等教育人數的量變,再求進一步的值變,配合大陸產業需求量的問題,使得所訓練的人才可以在需求供給的平衡上站在有利的地位。而無論是中央到省級以及企業均有大量的合作計畫來支撑大陸所謂的 “研究所” 來人才理論與實務並重的目的。反觀台灣現在的問題,如果問十個人到底整個國定整體的敎育方針是什麼,我想大概有一半的人不知道,另外有一半也不知所云。結果是每個學校自成一格,當然各有特色也是台灣的特點,我們的人才活潑有創意,但是有時候投在人才供需的洪流中,就不一定禁的起考驗。


我認為台灣的高等教育面臨著混亂的局面,從將大量的專科改學院,學院改大學,而不去討論到底台灣整體人才的需求是什麼,或者整個台灣要走到那裹去,只是想解決大家聯考的壓力,作到名目的高等人才的增加,殊不知每年投入職場的畢業生,無論是素值及能力,根本無法讓他們勝任職場的工作,大學畢業生不知到在學校所學和他們畢業後的工作有什麼關聯,多少個大學畢業生在學校受了種種的訓練,出了社會只能找到麥當勞工讀生的工作,早知如此,那又何必浪費教育資源呢?


有人說,大陸這麼大,需要的人才這麼多,我們的高等人才到大陸去找工作就好了吧!聽了今天的演講,真的要想想到底自己準備好了沒,大陸需要的人才雖然多,他們也是有計畫地培育。而我們如果只看到需求面,而不是好好的清楚自己站在什麼位置上,而在那邊夜郎自大,那有再多的機會也不會是你的。

浙江城市學院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拜訪專題演講一想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編輯:資工產碩一張金燦

浙江城市學院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拜訪專題演講

一直不知道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甚麼?直到踏入AA701演講場地時,才發現今天的演講者好像是所謂的「陸仔」要做簡報的主角。(不好意思,用這樣來形容這些教授們,是因為在10年前到中國出差的時候發現(呆胞們)人人都這樣稱呼)。

整個演講過程中看到有那著雷射筆直晃的王院長報告,也看到了周蘇教授運用了圖文的方式做簡報,看著它表達出浙江城市大學美麗的校園風光時,不盡聯想到,中國字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進步,其中在硬體建設上的確有讓人目不暇級的感受,但在人文軟體建設上卻仍待更上層樓,而要達成這樣的推展,教育就是最重要的一環;不過在聽了周教授的教育結構分類上,也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分的種類好多啊,不輸我們台灣的教育體制呢。

中國以往就教師法歐洲的德國制度,只是周教授未提到在大陸的職業學校是否也像德國般有師徒制的呢?但是對於他們對研究生採分數比例依輩分分配給教授(王院長的報告)。。。,不過職業學校沒有學位,這在我們這裡應該是行不通的吧(技能學習機構除外吧)!

但是今天由大陸學者來校做參訪,並做大陸的高等教育現況做的簡報,讓我覺得在台灣做學生搞研究還是挺不錯與幸福的(至少不用修政治學,哈),記得一個月前,電視台上也有做過大陸大學的學生學習報導,就如周教授說的,也是一大早每個人就上圖書館去搶位子去了,反觀我們啊。。。可能還在被窩呢!可是說真的,他們也是很拚的,畢竟他們的人口太多了,競爭真的很激烈;不過別擔心,我們的底子還是不錯的,只要別偷懶了,他們還是有的追的,加油吧!

附記,以前出差到中國廣州神達投資的工廠,就出現了,27歲的年輕人掌管整個的生產工廠哦(大陸人哦),就連英業達上海廠(2003),經理也都是中國人了,連OKWAP結束台灣生產廠時,派遣員工去中國的條件跟在台灣做的所得都差不了多少了,所以還是不要太輕心看待每一件事物;最後,好佩服周蘇教授,可以如此努力維護他的博客這麼久(http://blog.sina.com.cn/zhousu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