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Parallel Vision with GPGPU/CUDA 以GPGPU/CUDA進行平行視覺
課 程 : 論文研討
班 級 : 資工產碩二
日 期 : 100年 10月7日
演講者 : 輔仁大學電機工程系王元凱教授
題 目 : Parallel Vision with GPGPU/CUDA 以GPGPU/CUDA進行平行視覺
姓 名 : 楊士緯
學 號 : 99366521
現在由於製程的提升,GPU已經擁有強大的運算能力,有有屬於自己的記憶體晶片,在以前,電腦只能依靠那顆小小的CPU進行所有的運算,但隨著時代遷移,現有的CPU已經達到時脈的瓶頸,但是對於計算的要求,則是有增無減,回想當年的286電腦時代,光開機就可以讓你等上三十分鐘,那時根本不會想到會有今天用GPU運算這種事情。
有一段時間,整個資訊業都在追求時脈的提升,認為時脈越快,越可以達到快速運算的效果,在起初的前幾年,的確照著這條曲線上升,但是後來發現,CPU所產生的熱已經無法由那顆大大的風扇去除,硬體也漸漸無法承受那樣的高溫,並且伴隨著高額的電力浪費,遂有平行處理逐漸被重視,也造就了現在多核CPU的世界;在多核的世界,可以多個核心下去分工作運算,這大大提高了效能,而且熱能卻沒有大量的增加,也更省電,這時人們才意識到,多核原來有這樣好的好處。
但就算多核所帶來有這麼大的效益,能然有些運算需要動輒以天計算的時間來跑,常常為研究人員帶來莫大的困擾,還好此時有人將運算的工作交由GPU來作,GPU的核心往往不只雙核或四核,因此可以同時跑幾百個運算,三天的運算工作,GPU只要一天就可以將結果算出來,這更是一大進步,GPU往往在沒有跑重度使用顯示卡的程式時,幾乎都在閒置,現在有了CUDA,也將GPU納入運算旗下,這絕對是大大的進步。
可惜現在發展比較完整的事CUDA這個函式庫,也只支援NVIDIA的顯示卡,如果可以發展開放原始碼的函式庫,連ATI的顯示卡也可以用,這樣會更普遍,相信也會更親民,期望以後可以有人將開放原始碼的部分發展出來,或許將會對資訊界又是一大福音。
參考資料
NVIDIA CUDA
wiki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Fractal Analysis and Medical Image Applications心得
日期 : 2011.09.16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516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講者 : 中興大學理學院 黃博惠院長
Fractal Analysis and Medical Image Applications
在今天的演講之前,我還偷偷的問了同學什麼是fractal,想當然爾,沒人知道這個單字,直到投影片一放出來,才知道原來叫碎形,但是仍然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東西,而且跟醫療影像又有什麼關聯?
直到黃院長來為我們解說,這個我從來沒聽過的名詞,我才知道有這種東西,碎形是大自然中獨特的非線性的幾何,這樣說好像還是很抽象,但是投影片中有提到幾個特徵,有自我模仿性、難以用傳統歐是幾何來描述等等,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圖形中可以一直在精細下去,而且結構可以一樣,一直無限下去,直到肉眼看不清楚,這種圖案在過去中,我不曾看過,讓我為之驚訝。
經過黃院長的解說,他們團隊利用碎形的特性,找出其特徵值,進而利用在醫學影像上的辨識。
現今最困擾人類的最莫過於是癌症,而這些病症的判讀,往往需要人工耗時的辨識,今天黃院長所展示的,就是可以再利用碎形的特性,經由訓練資料,抓出特徵值,進而可以達成約九成五的高辨識度,這是其他技術所望塵莫及的,尤其是看到比較表時,可以看到其他方法雖然也有達成辨識,但是需要很多特徵值,比起黃院長利用碎形所使用的特徵值,真的優劣一眼認出,真的很令人興奮。
雖然在影像變是這塊領域不是我的專長,但是可以應用在醫學方向卻讓我有很大的興趣,我一直以為影像只有在那邊拿Lena變來變去,不知道到底要做哪方面的用途,現在我終於知道,原來還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影像這塊領域的人,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5%BD%A2
http://www.atlas-zone.com/complex/fractals/index.html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HW08-2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99366512魏早達
本週演講的主題是「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請到了中原大學的吳宜鴻教授來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在這將近二小時的演講中,吳教授從動機閞始論述,到市場現況的調查,最後再進行研究與實作,暢談其各種心路歷程。讓我獲益良多。
吳教授首先談到動機,大致從下列幾原因:
交通的問題
環保的問題
省錢的角度
其他個人的因素(如開車途中有人陪伴等)
有了動機,當然要先針對所謂「共乘系統」作一個定義,在英文字面上可以分為 “Car-Sharing”及 “Ride-Sharing”,二者的區分如下表:
而吳教授的研究範疇是在Ride-Sharing。至於現有同質性網站的探討,則比較了Avego, CarPool King及桃北北宜基共乘網等網站後,得到幾點類型:
1. 共乘的應用方式
文字
地圖
2. ,在進行允許共乘對象的媒合時,有下列二個觀點:
起點和終點一模一樣(Full-Route)
一個乘客可以靠兩個駕駛載(Non-Full Route)
3. 提供關鍵字的查詢
4. 地圖的設定可以透過相似度的比對
5. 收費方式(share payment schemes)
私下協商(Discuss share)
固定價格(Fixed-Whole)
浮動價格(Floating-Share)
參考了這些模式,吳教授採用了Non-Full Route、地圖的方式與相似度比對及浮動價格的方式,而媒合更以Grouping 的方式由系統去選擇駕駛與乘客去Grouping,並以駕駛可以獲取最大收費的原則,隨時替駕駛動態更新組合,替駕駛賺更多的錢。當然目前所實作出來的系統是採用暴力法去做媒合,未來還有可以探討使用更好的方法論加速媒合的速度,以及直接使用手機等隨身裝置,提升起方便性,以增加其使用率。
看了吳教授的展示後,我心中升起了幾個問題,
1. 以駕駛的觀點來進行收費,如果可以再考量乘客所願意支付的最大價格也當成媒合的條件之一,應該可以進一步準確提升媒合率。
2. 以Google Map的導航API當成路徑的基礎,如果不進一步確認路徑的正確性,將會造成如下圖的後果。所以如果不能給Google Map的導航足夠的資訊或適時的給多修正,則會讓使用者對其正確性產生質疑,影響未來的使用率。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12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414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
這次的演講主題跟以往有點不同,平常演講的都是很學術的演講,但這次卻很貼近我們的生活,也就是我們的行。李教授還特別將他的動機解說給我們聽,就是懶,因為他在學生時代的時候,上課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如果可以搭便車,那該有多好,小小的一個心聲,卻是他日後做研究的一項動機,我想身邊也許很多人跟我一樣,來讀研究所,卻不知道要做什麼研究,或許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去感覺,去發掘值得我們有興趣的研究主題。
李教授也提到,在作研究時,理論往往與實際面差異甚大,我們設定了很多的變數,認為這樣是可以運行的狀態,但是一應用在實務面時,才會發現原來還有很多的變數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就算想到卻也是難以控制的,或許我們在做的研究是簡化很多因子來使我們容易進行實驗,但是絕果能不能應用,就很值得我們去改進。
演講者最希望聽到的是我們的回饋,的確,當人一直專心進行一項研究,會有看不到的死角,這時需要旁人來點醒,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常常meeting,讓別人來發現自己所看不見的地方,這樣人才會進步,否則專業能力是無法進步,品質無法提升。
共乘系統的確是一項很有趣的東西,可以改善很多事情,例如像交通、環保、花費等,但是在我認為,這項系統要成功,實在有其困難點,因為人都繪有防衛心,好比坐電梯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對領域,一旦電梯擠太多人,人就會開始有不開心的感覺,會有排他意識,同理,今天你要和別人共乘,等於你要和別人分享你的空間,有多少人願意這樣做,這就是一項問題了;再來是安全性的問題,每個人都在心理上都不相信別人,深怕對自己有安全上的威脅,或許我個人把人性看得太壞,但我相信這是一般人之常情。
在我看來,如果共乘系統除了內部開發要可以成功外,還必須改善下列幾點:
1. 安全性:跟警察連線,或是有機制可以記錄駕駛者和共乘者的資料,已被拉生問題可以追蹤,也達到嚇阻的功效。
2. 方便性:要可以讓任何人可以簡單就申請此服務,不會因為太繁瑣而退卻。
3. 機動性:能夠和現有的行動裝置相容,這樣在外行動的使用者也可以立刻用此服務。
其實總觀來看,就是要解決人和錢,能夠妥善解決這兩者,或許共乘系統就會更往成功一步。
-------------------------------------------------------------------------------------------------------------------------------------
2010/11/12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的主講人為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助理教授,演講題目為「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雖然從題目來看不是這麼明顯,不過其實這個主題也是和資料探勘領域息息相關的。所謂共乘,便是有著部份共同路線的駕駛與乘客一起乘車,這樣對乘客而言可以快速達到目的地,對駕駛而言車上的空位能更妥善的利用,同時也能節省部分燃料費的成本,在現今講究省錢、環保與節能減碳的社會,是非常具有潛力及吸引力的;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最大的困難是有意願的駕駛與有需求的乘客能不能互相找到其適合的對象,包括時間、路線以及計價方式等。共乘系統,便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的。
從上面所述的問題可知,假若今天我們有一個共乘系統,將會有許多會員資料登錄在其上,有的是駕駛方、有的是乘客方;駕駛方會寫出自己提供共乘機會的路線、時間、空位數,而乘客方則是寫出旅途的起點、終點與時間。而我們系統,目標就是找出最適合的駕駛與乘客組合,讓兩方均能享有最大的利益。首先我們可以嘗試作時間比對,刪去時間不重複的駕駛與乘客的組合;接著就是最重要的,路線的比對,檢查乘客的起點與終點是否會在駕駛預定行經的路線上;當以上兩點均成功時,只要已與此駕駛組合的乘客人數沒有超過駕駛提供的空位數,便可將此乘客加入該駕駛的群組中。剩的便是使用者們自行去作細部協調溝通。
然而這只是一個共乘系統的基本架構而已,本次演講中特別提出的開發中系統便是在此架構之上允許使用者設定更多條件,以及提出一種較為公平的計價方式讓駕駛與乘客均能接受。設定條件方面,算是增加我們在搜尋時限制過濾用的條件,像是乘客可以設定一個允許的誤差時間,若駕駛方可能的誤差時間會大於此範圍則先不考慮;除此之外這部分仍有許多可發展處,如加入評價系統,或是可以對同行的乘客進行條件篩選等。計價方式也很有趣,傳統系統中常常要求使用者在配對後再自行議價,這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另一個方法是每個乘客不論共乘人數均支付相同的價錢,這樣一來在人數增加時會單方面對駕駛有利;而吳教授所提出的計價方式,則是根據每段路程中共乘的乘客與駕駛共同分擔該路程所花費的燃料費,其負擔也會根據中途人數變化而改變,雖然計算複雜不過算是較為公平的方法。
除此之外,共乘系統仍有其他可發展的方向,像是結合社交功能等,均是相當有前瞻性的努力方向。而本次演講中除了了解共乘系統究竟是甚麼以外,也能體會到一個系統,尤其不是一個創新的系統,在試圖挑戰突破創新上是必須花多少努力;但這也不代表不可能,只要用心觀察,細心思考,也是可以從舊有的東西中發現創新。
-------------------------------------------------------------------------------------------------------------------------------------
99年11月12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
本週書報討論系上請來了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老師為我們介紹「共乘系統(Ridesharing Systems)」以及吳老師他們的研究。共乘系統提供一個環境可以讓要去相同地方的使用者共用一輛車,這個研究一開始的目的是可以節省油錢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也可以花較少的精神在開車上。吳老師針對這個議題的動機做了些補充,他提到可以加入「社群」的功能,也就是可以透過共乘這個機制去認識更多朋友。另外,吳老師還提到與共乘系統類似的機制「Car-sharing」,其常見的應用包括腳踏車或汽車的租借、公車的乘載。
目前共乘系統在台灣並沒有非常普及,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安全的問題並沒有有效的處理,大家都不會想坐進一個陌生人的車子裡,有心人士可以非常容易地透過共乘機制去犯案。這個共乘機制還有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就是「如何計價?」或者「如何均分油錢?」,若共乘系統要普及,有必要去考慮如何分配才能對共乘者有公平的待遇。我覺得計程車其實就是一種共乘系統,在演講過程中,我有想過拿吳老師他們所開發的系統用於計程車上,應該可以有不錯的成效,例如,如果可以得知哪些客人的目的地在同一條路線上,就可以用最少的路程載最多的客人,計程車在台灣已經能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對於安全的疑慮還是較陌生人的家車來的低,所以我認為計程車與共乘系統結合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
99年11月12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廖裕豪
主題: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
這次書報討論是一位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助理教授為我們介紹「共乘系統」,起初我還很好奇什麼是共乘,感覺好像就是大眾交通工具。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提供環境可以讓要去相同地方的使用者共乘一輛車的一個系統,這個研究的目是可以節省油錢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既省錢又環保。吳老師提供了很多想法他也提到可以加入「社群」的功能,這樣就可以透過共乘這個機制去認識更多朋友。另外,吳老師還提到與共乘系統類似的機制「Car-sharing」,其常見的應用包括腳踏車或汽車的租借、公車的乘載。我覺得共乘這個想法應該是由大眾交通工具衍生而來,我覺得相當不錯目前雖然還不是很便利,但我相信會越來越便利的。
目前共乘系統在台灣不是很普及,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安全的問題,心理上需要去克服這個問題,因為坐進一個陌生人的車子裡難免會有奇怪的感覺而且還要加上陌生人的乘客,這樣的不安全感非常的大而且有心人士也可以利用過共乘去犯案。這個共乘機制還有一個可以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計算價錢」,若共乘系統要普及,有必要去考慮如何分配才能對共乘者有公平的待遇。我個人覺得價錢因由駕駛自訂,畢竟他是開車的人,如果只是平均油錢有些駕駛會覺得如果只是平分油錢那我不如去坐別人的就好了,因為開車其實也蠻累的。所以我認為應該駕駛定價錢,當然如果訂太貴就會沒有人要坐,但我覺得這樣就可以增加更多駕駛想要共乘。而會不會引響乘客的權益呢?個人覺得是不會的,因為不會有人逼你去坐他的車!如果覺得價錢太過昂貴可以不要坐改坐他人的車!
我覺得共乘這個想法是很棒的想法,因為假設真的可以全國都這樣實施這樣的共乘行為,那路上的車子將會少很多,二氧化碳等廢氣的排放將會減少很多!
-------------------------------------------------------------------------------------------------------------------------------------
2010/11/12 專題講座心得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這次書報討論請來中原大學的吳宜鴻教授。這次的主題是要說共乘系統。共乘系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這次吳教授所演講的內容與生活十分息息相關。
吳教授在學校已經有一套共乘的系統,而這次他主要是來與同學進行討論,並且希望能從同學身上獲得一些點子。首先教授介紹了國內外的共乘系統,包含國外的知名共乘系統,及國內少數縣市自行開發的系統。並且告訴我們共乘系統主要分為有靜態及動態。靜態是只讓駕駛者在開始進行旅程前就要截止,並且照著出發前的設定行走,且不能更改。而動態是指可以在行駛途中,一直更新資訊。動態的好處在於可以隨時變更自己車上的訊息,讓車上的空間達到最有效益的使用。所以,各家共乘系統也積極的在參予這方面的開發。
其實我認為在台灣共乘系統之所以難以推廣,主要是因為治安的因素以及人們可能無法接受這種系統。但是如同學所發問,可以嘗試使用類似評分系統去增加其可靠性。未來如果共乘系統開發成功,就可以有效的節省能源,也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際。
-------------------------------------------------------------------------------------------------------------------------------------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HW07-1
日期:99年11月05日
時間:14:00~15:40
地點:S104
編輯:資工產碩一張金燦
演講題目: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主講人: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蔡文祥
畢業要做甚麼?的確是蠻令人省思的開頭語,在畢業季節的周遭環境中也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就算休息了好長一陣子的我也會碰到,再下來要準備做什麼的詢問!?老實說,當長時間讓腦袋放空的我(不是今天老師說的「放空」),還真的是無奈又無奈!
像老師所要表達的,做研究的人,有時候是需要放空一下,不要執著於當下,看老師放空時還是會有突然的靈光一現,就又可以再研究出一、二十篇的研究報告;這就像在處理事務遇到瓶頸的時候,在當下做出暫時的擱置後,再重新檢視處理時就會發現一切已經迎刃而解了,學會執著堅持外,還真的是需要學習一下「放下」,緩一緩心思,再重新出發。
的確,上大學是除了更進一步的知識學習外,更是要學習如何做研究,而不是只要好好讀書而已;讀書應有的態度應該是在高中職階段就學到了,不應該是在大學才來學。要說以前讀書有沒有像老師說的做瘋狂的事,想想好像有哦,在蘋果第一次出現江湖的年代,也跟同學合組了跟她有關的社團,也曾守在計算機中心過夜,就像老師說的,只為了把程式給弄出來,老師今天說的Coding form、Punch card,我也用過噢(哈!有夠老)。
就如老師說的,畢業後先給自己一個機會,自己(夥同夥伴)創業去,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給自己一個擴大視野去看世界的機會(不一定要出國啦),一旦您進入職場就會身不由己了,您會被工作給壓迫,就像今天提到的十大最想進入的職場,其實,高待遇、高福利下您只有付出與當高工(高級作業員:半導體公司);記得,也要去學會與人合作,欣賞別人,在團體中貢獻自我,給自己機會,脫離束縛,想想您在大學作專研時的態度,把它應用在您的工作與生活中,遇到不順遂的時候就記得放空一下。
-------------------------------------------------------------------------------------------------------------------------------------
99366104 HW07 許瀚中
今天的演講邀請到亞洲大學的前校長,交通大學的講座教授蔡文祥蔡教授。這次演講的主題是”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蔡教授今天以比較生活化的舉例告訴我們很多他的想法。蔡教授認為做學生要會思考,要會創新。並且舉了”虛擬偶像”的例子。蔡教授從這部電影中獲得了新的靈感並且將它應用於研究上。也跟他的學生成功的實作出這個計畫。蔡教授嘗試著學電影裡面的導演去製作一個能夠模擬真人說話的人。在最一開始的範例其實簡單的說就是讓原本固定不動的照片對嘴說話,但是蔡教授所展現出的人嘴型卻跟真人說話無異,學的十分唯妙唯肖。之後又請學生做了一連串相關的研究。雖然看起來只是很單純的讓圖片說話,但是不可否認的,這充滿了蔡教授所說的狂想,如果蔡教授沒有做的話,又有幾個人會嘗試著去完成它呢?我想大家應該都只會把它當成電影裡的一個橋段,久而久之就忘記了它。
其實今天聽完蔡教授所說的,我認為我學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我認為這也是蔡教授所一再提醒的,研究的態度-放空,狂想,堅持。上課要挑戰老師,下課要挑戰課本。看似簡單但是實際上做起來卻相當不簡單。其實我覺得整場接近兩小時的演講下來,就是在說明一件事情,就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我們應該要時時的思考與嘗試著去實現我們思考到的每一個想法。
-------------------------------------------------------------------------------------------------------------------------------------
2010/11/05專題講座心得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題目:如何以研究精深開創人生
演講人: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 蔡文祥
作者:賴相勳
跟著教育體制一路讀到大學畢業,然後進了研究所後,才開始自己思考起來:現在要作什麼?以後能作什麼?雖然不曾質問過自己『為何要念研究所』,因為答案就在心中,但始終沒有問過自己:現在要作什麼?以後能作什麼?
本次演講一改過去演講者直接闡述內容的方式,改以先丟問題讓人思考,藉由問題不斷讓我們思考WHY?HOW?尤其是在讀了那麼多年的書後,能不能啟發一些看似天馬行空,但並非無法做出來的創意成果。蔡教授認為,現在,應該要跳脫以往那種死板的讀書觀念,以大學為為例,應要著重「新知的培養,文明的塑造」,這兩個詞彙。
新知的培養有賴於以往穩固的基礎知識跟現在不斷學習的理論,還要有研究的精神,這邊研究的精神意指「能獨立思考,會狂想」的含意,是目前大學生應該要有的精神。教授舉了一部電影:虛擬偶像。片中含意為某窮困導演,創造出一個虛擬的偶像,讓他人以為是真人,結果風糜全世界,片中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我騙不過一個人,但是我騙了全世界。因此,有個Ideal誕生了,能不能夠讓虛擬的人像發出”想要的聲音”?於是,花了一段時間研究後,雖然沒不到完全同步,不過圖像會跟著聲音自動發生變化。這就是一種狂想,一種創新,讓原本死氣沉沉的圖片”活”了起來,多少看起來有點不自然,但是目的卻達到了!這就是一種研究精神,將想法創意將之實踐。那接下來問題又丟出來了,研究,什麼是研究?如何作研究?研究的態度為何諸如此類的問題,尤其是在教授還指明現場的研究生應該好好想想,提出了3態度:放空、狂想、堅持。放空之後,頭腦處於輕鬆的狀態可以有助於創意的思考。狂想,盡可能去思考一些很瘋狂的想法,不要怕能不能實現,有了ideal後再去思考就好了。堅持,一旦確定了方向,就是努力把他做出來,那怕失敗,也有所學。Google / Wiki / Facebook 等無數的網站都是因為狂想而出現,然後席捲全球。這邊讓我想到看到的電影:社群網戰,講述Facebook創辦人崛起的過程,那也是一個瘋狂的想法,加上他堅持自己的理念,誕生了這驚人的網站,尤其當時他只是個大學生。誰說大學生只能乖乖唸書,那固然是本分,但是有了創意跟能力,難道不行動嗎?到此,蠻後悔大學時代渾渾噩噩的跟著學校課程度過,此期間,絲毫沒有任何瘋狂的想法在那時候誕生,現在回想起來,總覺得精華的4年就這樣過去了。然後現在研究所了,也開始覺得不能夠在這樣渾渾噩噩的度過研究所生涯,至少要瘋狂點,弄點東西出來,就如同教授一直給的開示:不要怕被笑,不要先去思考是不是做的出來,你需要的是一個火花,一個契機。就算教授給的題目,你也可以從中得到靈感。
末了的9詞18字,作為一個總結,也給我們當作座右銘:
研究三隻腳:技術、方法、人因
研究三階段:技匠、學者、大師
研究成熟心境:責任、習慣、樂趣
作研究到後來,這9詞18字都會經歷過,最重要的是,要有獨立思考,發揮創意的精神跟動力。
-------------------------------------------------------------------------------------------------------------------------------------
課程:45101
日期:99年11月5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編輯:資工碩一許智凱
這次的演講者為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蔡文祥教授,主題為「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演講的內容為鼓勵當下的學生如何擴展人生,以及如何在學生時代發揮讀書所學習而成的本領。在國內目前的教育水準,研究生已經相當普遍,大學生更是多而繁雜,如何在台灣這個環境中脫穎而出,是每個學生的更大追求目的。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以及社會潮流,很多學生都可能會因為科系熱門而去研讀,卻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似乎會比不上別人,以及覺得專精的研究室大學時代無法接觸的,唯有念研究所才能夠進行學術研究或實作發展。但蔡教授則不這麼認為,並提出了方法來鼓勵大學生-「放空、狂想、堅持」。「放空」使得學生的思想歸於原始,而不會產生自我懷疑的顧慮,而後「狂想」,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想出別人所沒想到的事物或是方法,想出了之後便「堅持」朝著方向去做。這些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就是許多專家在思考方法的過程,而且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不分男女老少,而我們卻往往因為自我的侷限而限制了自己的想像力。
聽完演講之後,發現其實很多東西我們都會,但礙於自我的設限而喪失了許多不一樣的發展方向,如果我們能在大學時代就能提早聽到這次演講,或許現在的一切都會有所不同,但在往後的學業生活,這些也還會是我們能使用到的要領,畢竟未來的時間也還不一定!
-------------------------------------------------------------------------------------------------------------------------------------
課程:論文研討(一)
時間:99年11月05日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這次請到交通大學的講座教授 蔡文祥教授來為我們演講,本來以為是來講解人生大道理,但聽了之後發現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一開頭就說,畢業要做什麼?這個問題大概困擾了很多人,男生不外乎就回答當兵,女生就是就業,但蔡教授卻否定了這樣的看法,他鼓勵我們去創業,這真讓大家有點跌破眼鏡。
大多數的人念大學,大都抱持著因為大家都念,所以我也要念,可是念了之後卻渾渾噩噩得過日子,有人說大學就是玩四年、有的人說要認真讀四年,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但我想大學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想法,告別高中那種填鴨式教育,蔡教授也說要能夠獨立思考,的確,能夠獨立思考才算是有念過大學的人,大學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學生要從課堂之間,學習老師身上的知識,也學習獨立自主的能力。
蔡教授一直勉勵我們要瘋一下,這邊的瘋不是只玩樂的瘋,而是指在研究上的瘋,能夠在隨時隨地的讓自己在某件事物上瘋狂一下,雖然我很難理解蔡教授在大學時那種畫美女圖瘋的感覺,但或許是要我們能夠為某件有意義的事情瘋一下,培養研究的精神,教授一直跟我們說研究三部曲:
放空─拋開既有的想法成見,讓腦袋放空,從微小之處找出作研究的動機或想法
狂想─試著去放大想法,不要怕任何可笑的idea
堅持─堅持去做自己的狂想
有時候我們總是有太多的預設立場,讓我們處處受限,總是找不到研究主題或方法,或許我們該照著蔡教授的想法作作看,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研究不是寫寫論文,口試完就結束比賽了,在人生的路途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研究和玩味,不管是創業、就業,還是升學,都可以作研究,保持著一顆作研究的心,相信人生應該一番新的氣象才是。
學習階段三隻腳---技術、方法、人因
研究成長三階段---技匠、學者、大師
研究成熟三心境---責任、習慣、樂趣
-------------------------------------------------------------------------------------------------------------------------------------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2010/10/15
時間:14:00~15:3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吳安凱
2010/11/05心得報告
這次的論文研討課是在s104演講廳聽演講,演講人是交大講座教授蔡文祥教授,題目是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他曾擔任過亞洲大學校長,交大校長,而且他還是楊健貴學務長的指導教授。演講的一開始首先問我們畢業後要做什麼?升學、當兵、賺錢?台下有很多大學生,應該是針對他們問吧,研究生畢業後應該大多都先當兵,大學生的選擇就比較多,當然研究生也是可以繼續攻讀博士班。蔡教授看了一部電影激發了他的研究狂想,那部電影叫做「虛擬偶像」,電影的內容是一位能把自己想像中的明星弄成立體影像,然後在幾十萬人的演唱會上表演,當然他創造出來的只是影像而已,並不存在這個人。如此的一個想法激發蔡教授的研究精神。
他對大學有自己的見解,要培育「能獨立、會狂想的學生、有研究精神的人才」。還有一番話令我印象深刻,何謂獨立思考?就是「放空」再想。何謂放空?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見山是山,嬰兒時期,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見山不是山,叛逆時期有一念之差,往好的地方想是會多加思考,壞的是想別的地方逃避。見山又是山,思考消化後自己又有新的見解。他認為研究的態度就是要有放空、狂想、堅持。
大學生可以做研究嗎?他認為我們在大學四年至少要”瘋”過一次,他大學時期瘋過什麼?修所有計算機課程、飢渴地買所有電腦書看、設計迷你電腦跟計算機、用列印機畫「美女輪廓圖」,所謂的「美女輪廓圖」就是他用打點的方式印出一個人的輪廓,在蔡教授當時這個研究精神好像很不得了,因為不像現在的列印設備說印就印,他還要跑到學校某個專門輸出的部門去領他印出來的東西,這張「美女輪廓圖」還被學校行政還稽查人員指控濫用資源在做課業以外的,打死也不敢承認是自己做的。的確,難怪會讓蔡教授這麼難忘,這種瘋狂的研究精神,在我們大學時期應該至少有過一次,我的話應該沒啥吧,頂多是做報告做到天亮,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應該稱不上是什麼研究精神。
蔡教授認為研究要經過成長的三個階段,技匠、學者、然後大師,未來的路預告給我們,就是深造、就業、然後創業,還提醒我們不要一畢業就馬上就業,就業會被綁死,無法發會創意深造。演講最後還不斷提醒我們大學四年至少瘋過一次,抱著自己的研究精神,發會自己的創意搞怪。最後他送給我們兩首他自己創作有平仄的詩。
「研究且悠閒 責任成甘甜 狂想加堅持 突破彈指間」
「技術誠為先 方法不可欠 學者重人因 大師心無限」
-------------------------------------------------------------------------------------------------------------------------------------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05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學生:資工碩一曾詠堅
這次系上請到交通大學 蔡文祥 教授,來為我們演講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首先他先講到讀資訊科系的學生畢業後,大多數的人馬上就進入到公司。他說這是不太好的,蔡教授的想法是畢了業、其實可以先嘗試創業!這我就保持保守態度,畢竟創業要有的資金、人力、商品,我都沒有。那我拿什麼出來創業?
並提到現在的大學學生都是在學舊有知識,而學校沒有教導學生該如何有新想法或是有跳耀式的想法。所以我們現在普遍學生包含我在內都是照本宣科,然而這種現象在許多研究生上面也有看到。研究生的學習態度因該是發現了一個問題,去思考該如何解決。或是學習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去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研究生要學會獨立思考,才能擺脫填鴨式教育。
在歐美國家、小孩的教育方式是讓小孩自己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反觀台灣是現在哪一個產業最好最有前途,就一直灌輸小孩要怎樣做要怎樣做。這樣反而壓抑了每一個小孩的發展空間。這次演講真的可以給聽者很多思考空間、但可惜的是台下聽者大多興致缺缺、真正有聽得不多,個人覺得就算不聽也該給台上演講者一個尊重。不要去影響到他人才是一個大學生應有的禮貌。
-------------------------------------------------------------------------------------------------------------------------------------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05日
時間:14:00~15:4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碩一 李慧娟
這次的演講主題是「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主講人是蔡文祥教授。
由楊健貴學務長邀請而來,也是楊學務長的老師。聽到這個頭銜,感覺就好厲害。
一開始,蔡教授讓我們稍微看了"虛擬偶像(Simone)"這部電影的一小片段。他說這部電影激發他的思考,想到可研究的點子。
虛擬人臉的研究,讓照片上的人像可以說話。
之伸到不用拿真人相片,創一個卡通人臉也可以。
這個研究讓我想到之前有聽過的某場演講。
是"甲尚科技"的人來介紹,他們有套"Crazy Talk"軟體。同樣也能辦到相同的事。
不過畢竟是產品,相對精緻了一點。
不只能套用在人臉,動物的臉也沒問題。
youtube影片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mJnVOiqD6g
有興趣可以再找來看看~
還有提到幾個說法,
上大學就是要好好唸書?---不是!
所以上大學不必好好念書?---也不是!
大學為什麼要念書(修課)?---建立背景,才能踏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研究!
大學是要培育---「有背景,能做研究」的人才。
這幾個說法讓我想到,
以前有看過的影片~
大概是這麼說的~
創意是不太可能憑空出現的,
會依循某些規則演化出來。
懂得遵守規則的人,通常都是有創造力的人。
這些規則大概就是指這邊說的背景,知道得越多,才有辦法接著發想出一些延伸。
多去感受,多去思考,這對於做研究想必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
課程:論文研討(一)
時間:99年11月5日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研一 游佳恩
「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這是蔡文祥教授下的標題,在演講開始之前,稍微翻了一下發下來的演講內容,看到大綱的問題,這些問題看似很簡單,但這些問題似乎也有令人省思的空間。
一部電影「虛擬偶像」促使蔡教授有了虛擬人臉的研究,每一年都再繼續,每一年都在改進關於虛擬人臉的研究,一部電影讓蔡教授有了這麼大的想法,讓我知道原來在生活中的每一部分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研究的方向,多去觀察周遭,或許會有許多特別的體會和想法。
蔡教授對研究態度的六個字讓我覺得很特別「放空、狂想、堅持」,這六個字在生活中,很常出現但也容易常常被忽略,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卻也需要用點心去體會簡單的表現裡的最大智慧,不能再忽略了,不能再忽略那些存在於生活中不起眼的每一個過程和每一句話。
同樣的兩個小時,同樣的在這次與學習研究相關的演講裡,去體會蔡教授對學習和研究的態度與精神,換個角度去看看每一件事,生活裡的每一件事都會變有趣,都有可能是我們尋找靈感的來源,體會到了,要用心去過生活,成功的關鍵取決於在做每一件事的態度,加油了。
-------------------------------------------------------------------------------------------------------------------------------------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HW06-1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5:3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產碩一張金燦
演講題目:流程與創新
主講人: 宏碁電腦產品價值創新中心軟體開發處處長-許銀雄
今天的演講題材:「流程與創新」,果然是蠻符合創新的理念,因為沒有投影片,講師竟然還是銘傳資工外借的老師呢;想不到的是老師的服務單位是在宏碁電腦,我第一個Interview工作的公司,可惜她的雙掛號來得晚了一步,不然今天我可能也是宏碁人了(哈!可能也是被裁的一員,因為那年宏碁由民生東路遷移到龍潭的渴望園區,也在同一年底裁員……)。
老師今天提到的流程與創新,的確是心有戚戚焉,剛進入公司時,心裡頭也有種好像被騙的感覺,從學校的工作「掉」到生產線上去作業,又從工廠到管理部門負責資訊推動,再轉而做技術支援,作消防隊的腳色…等,也獨自一個人跑到象形文字的世界(韓國啦),這都是原先在學校所碰不到的,說真的並不後悔跳槽哦!
老師說的不錯,在學校的時候,不要去排斥任何的學習機會,專業科目外的通識課程其實還是挺重要的,如果在學生時代能多吸收各方面的資訊,離開學校時這些都可能是未來的助力。不知道大學生、研究生們(尚未進入染缸的一群),是否可以體會,今天在學校學的真的都只是基礎,您的基礎有沒有扎實,就會影響到你在工作上的表現與成績。
正因為有要求才會有進步與突破,就像老師說的:創新不容易,當「創新」產出了,要如何持續下去靠的是品質,不論是產品的品質,還是做事的品質,甚至是周遭環境上的,都是要能有所維持,才能將您的產品、你的品牌延續下去,這當中除了個人以外,必須要借助的是團體、是規範制度來進行,就有客戶提到,他們的產品都有經過各式各樣的檢查方法與規範來嚴格把關,但是,她們還是忽略了-『品質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檢查出來的』,靠檢查是無法把品質做好的!
Make it easy這是以前公司2000年改組後所想到的CIS,是希望給使用端的用戶有個很親和的使用介面、操作方式,或是內部行事效率上都可以很easy,但事它不容易,因為容易的背後就是要化繁為簡(或更煩瑣),思考的方向不能就只站在自我的角度看,更要用對方(終端用戶)的角度去看去想,就像老師要推動改變整合不同的團隊一樣,需要去溝通,背景想法不同,所體現出來的結果就會不同。最後,將來要進入社會工作的人們,當你報到後,就是壓榨的開始,但是,你必須要時時的為自己充電各方的資訊,你的第一個工作很可能會影響左右您後續的生涯規劃的方向。
99366530 張金燦
-------------------------------------------------------------------------------------------------------------------------------------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碩一許智凱
這次的演講者為宏碁電腦的經理許銀雄先生,主題為「流程與創新」。演講的內容主要是在說明宏碁電腦公司內部的軟體與硬體的流程,以及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之下創新。在國外,有數家競爭力之高的公司同樣開創電腦方面的產品,在台灣更是有更強大的開發公司,而如何在這個環境之下屹立,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能讓消費者看到不同的地方,以及更好的行銷方式來銷售。但這些也僅止於外部,包裝人人都可不同,但在現有的標準之下,如何提高電腦的硬體製作效率以及軟體的品質,便是RD這部門的工作要項。
在RD這塊部門,許銀雄先生不僅維持現有團隊的能力,更要求在自行開發出來的軟體能夠確切的支援Microsoft的OS以及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在相容性方面,提高對團隊開發的程式要求,使得宏碁所開發的功能軟體能夠順利執行,並要求在程式的開發能符合作業標準化,建立作業流程來加強品質的穩定性。更考慮到使用者的立場,不會貿然的開發繁複的程式,讓一般的使用者能夠方便接受並且習慣使用宏碁所開發的軟體,得到使用者的認同。而這些最主要的依據來源便是人性化的要求,也因為如此的要求,使得宏碁不論是在國內或國外的銷售量都能有一定的水準,顧客在反應方面也都是對品質的穩定而不會有所怨言
在這次聽完演講之後,一間公司要能夠有良好的銷售,一定要能內外兼具。即使不能兩樣兼顧,但至少的水準一定要能達成。產品的銷售,就算能夠靠藝術品般的外觀來掩飾內在的缺點,整體品質上也不及於在內部的要求來得更好。宏碁的成功便是維持了『品質始終是產品最重要的關鍵』這個要素。
-------------------------------------------------------------------------------------------------------------------------------------
20101029演講心得
時間:14:00-15:30
地點:S414
題目:流程與創新
演講人:宏碁電腦經理-許銀雄先生
作者:賴相勳
這次的演講,跟以前稍稍比較不一樣,請來的許銀雄先生在徐武孝老師的透露下,才曉得以前許先生也是銘傳的老師,後來因為許先生的老師找了他去宏碁電腦擔任產品創新部門的負責人,於是離開了銘傳。
產品創新,其實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就不斷地將產品推陳出新。以企業的觀點來看,就是利用不斷推出新的產品來去擦亮「企業招牌」,一個企業招牌如果沒有持續的追求創新進步,很快的就會被世人遺忘。所以產品創新部門主要就是在研發產品,俗稱RD;或者,,根據從客服那邊收集來的使用者經驗,藉此改進現有的產品。
而在這演講的過程中,許先生不斷地提起,也不斷地強調,他們產品創新部門的焦點放在「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上。由於宏碁主要大客戶為微軟(MicroSoft),但是微軟在產品的創新上有很大的包袱存在,有些小地方為了要滿足各廠商的需要,無法多作精細化,這也常常讓使用者在使用上感覺到不便。舉一個例子:網路。一般要設定網路連接,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通常都是相當麻煩的事情,所以,這時候許先生就想了,如果我們幫微軟將網路設定簡單化,甚至是「一鍵搞定」的模式,這樣微軟就不用費心思在網路設定介面上苦惱,而使用者使用起來也會感覺這產品更加的人性化,不管是對微軟,還是宏碁,都是一舉兩得,互相獲利的好方法。
另外除了「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外,還有就是「流程及整合」和「討論與溝通」。軟體在創新跟開發上,必須要先謹慎的進行整個架構的規劃跟細節的討論,逐步的捨棄掉不必要得部份,想出更加精簡但是又不失去方便性的方法。另外,一套軟體不是單單只有一個人單打獨鬥就可以解決,而是一整個團隊合作才能製作出來的成品,尤其是團隊中的人員並非一開始就處於同一環境下工作,那就更需要密集的討論才能徹底的讓每個人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以及應該做什麼。另外就是還要收集「使用者經驗」,將其放入規劃當中,以減少後續在維護跟處理上的花費成本。
上述許先生所講得觀點,讓我想到大學時期上過軟體工程跟專題討論。軟體工程主要就是學習軟體的開發,其中「流程及整合」是最常被提到的,讓我學到了一套軟體在使用者跟創作者之間有不同的定義,商業掛帥的現在,會將焦點放在使用者的感覺上,所以一套軟體在設計上,UI(User Interface)介面的設計是很重要的,一個軟體團隊在設計一套軟體時,一定會有一個UI設計團隊負責在使用者介面的設計上,這兩個團隊必須要密集的討論才能夠決定一套軟體是不是可以讓使用者在操縱上感覺舒適愉快。而專題討論讓我學習了團隊的溝通技巧,專研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軟體開發,每個人都要負責不同的部份,但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規格來決定軟體的方向,那每個人都只會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屬於自己的部份做出來,就像多頭馬車一樣,如此一來,最後在整合上,就無法有效組合,進而徒增工作時間的延長。必須要有密集的討論跟溝通,加上程式不斷地改進,介面的統一規範與處理,才能有效的完成一套程式。
提問:在產品的創新的跟研發上,是否會接觸到產品的「包裝」,也就是如何去包裝一個商品,讓他容易銷售出去。
答:一般來說,研發端不太會去接觸銷售端的狀況,產品的包裝以及銷售方法由另外一個部門進行負責跟處理。但是有關使用者的反應則會回饋到研發端這邊,作為下次開發產品的依據。
-------------------------------------------------------------------------------------------------------------------------------------
課程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0.29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414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流程與創新
今年請到了宏碁產品價值創新中心的處長─許銀雄先生來演講,同時也得知了,原來許先生以前也是銘傳的老師,而且徐武孝老師之前在擔任主任的期間,也費盡千辛萬苦想要把許先生挖角回學校來教書,可是都沒有成功,這段故事讓大家聽了都不免會心一笑。
在許先生演講中,一直提到一個關鍵字,就是創新,許先生說在他手下的案子,一年都兩三百件,每一件都有時程上的壓力,要不斷得去思考如何為創造出來的產品附加價值,成了很重要的議題,同時在團隊的整合上也很重要,許先生還說,其實在做專案中,最重要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這在職場才是更重要的,有好的專業技術、好的產品,但卻因為無法跟人充分溝通推行產品,而導致最後該產品的失敗,許先生說到這讓我於有心有戚戚焉,先前在工作的時候,擔任SA的工作,為了要充分了解原有系統的架構與一般end user對新系統的需求,必須要溝通,但往往因為雙方認知上的不同,溝通到最後,結論都是對文件撰寫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就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繼續溝通了解,才能撰寫出新系統的開發文件,所以許先生說到這點時,真是讓我心中起了共鳴阿。
許先生也提到使用者的經驗導入問題,在開發新產品前,先行調查導入使用者經驗是很重要的,否則當產品開發出來,根使用者的習慣或是原有作業流程大相逕庭,那這樣的產品是很失敗的,儘管你用的技術再高再好,也只能孤芳自賞,那這樣新產品的開發也就沒有意義了。
產品開發出來,後續的推廣也是很重要,許先生就舉出了一個例子,BenQ在歐洲是世足賽期間花了大錢買廣告,讓歐洲人都知道有BenQ這個牌子,但是問題在於該公司在歐洲並有沒有產品上市,造成廣告的效果幾乎沒有,也對公司業績和新產品的推廣沒有幫助。
一個專案的實行,需要一個團隊互助合作、專業分工,同時也要跟相關的部門或是人員做溝通,如此這樣才有辦法創新產品,也才能夠取得成功,任何關起門來自己埋頭苦幹的結果,都是會導致產品的失敗,這次許先生來分享的雖然不是專業的知識,但是缺給予了平時學術界所無法聽到也無法碰到的問題,這都是難得的經驗,值得我們深思。
-------------------------------------------------------------------------------------------------------------------------------------
99366094 曾詠堅 HW06
這次演講請到宏碁電腦產品價值創新中心軟體開發處 處長-許銀雄,許老師為我們演講流程與創新這個主題。
首先許老師先講何謂產品創新,大部分創新產品是由大公司生產,為鼓勵創新以及創造。許多大公司會分割成小公司或是小創立一個專門部門。產品創新的發展通常經歷許多階段:構想產生、審核、事業分析、發展原型、市場測試以及上市。
然而產品概念可能有許多種來源:顧客、私人研發、大學研究、員工或實驗室。而概念的來源可能是找出顧客需求,或是來自想要產生新商品的品牌突破。公司可能採取不同方法審核概念,並選擇部分供進一步研究。若一項概念看起來可行,可將之帶到分析的階段,此後,製造出少量的原型以測試產品的工程與製造可能性。部分基於原型的樣品可用作市場測試,針對市場測試的結果作部分修正後,創新商品即可正式上市。 毫無疑問地,成功的創新可帶來驚人的利潤。例如,尼龍替杜邦公司賺進許多錢,並使該公司在不製造其他產品的情形下仍然能夠高居財星五百大企業之中。然而,發展新產品是一個需要高度投入,而且在成功之前僅有低獲利的高風險策略。因此,選擇此策略公司必須要具有財務以及管理優勢,並有承擔風險的意願。並接著介紹職能化管理與流程化管理具體來說,兩者的區別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目標不同、視角不同、工作模式不同、文化不同。
整體聽完我覺得企業要從職能化管理向流程化管理模式轉變,必須把握以下三個原則:責權利統一、並以客戶為中心、動態優化。由於責權統一可以在主管要發佈新的命令時較不會有執行上的困難,然而商品是由客戶來使用所以商品出發點要從客戶角度來考慮,由於流程是面向客戶、面向市場競爭的,當需求發生變化時,流程也要進行動態優化,相應地,職責、部門設置、考核激勵都要做配套優化
-------------------------------------------------------------------------------------------------------------------------------------
課程:論文研討(一)
時間:99年10月29日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研一 游佳恩
「流程與創新」今天由宏碁電腦經理許銀雄先生為我們演講,他沒有用投影片,他用一種來跟我們聊天的方式敘說了這幾年來他的工作經驗。
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競爭是一個基本的思考,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來看,必須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者提供的意見,去改善原有的舊東西,把原有的舊東西改良到最好用,或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去創造一個消費者所需的新東西,當這些改良過的舊東西和創新的新東西生產出來,就必須經過包裝和行銷廣告,建立起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和樹立公司的專業形象,讓消費者會對這些產品產生興趣,進而去購買這些產品,隨時隨地都必須保持著警戒的狀態,隨時隨地都必須能夠產生新的想法,才能讓這些產品順利生產和提升市場的競爭力。
宏碁電腦經理許銀雄先生不是一開始就到今天這樣的成就,而是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一直往前走,很努力的對工作做功課,很努力的去做好每一件上司交代的事情,然後做到了像今天這樣令人稱羨的成績。其實,不管在作甚麼樣的工作都一樣,隨時隨地都應該對自己的工作盡一份心力,隨時隨地都應該對自己的工作內容相當了解,隨時隨地的提出自己的新穎的想法,做好市場調查、建立公司形象、和令消費者有興趣的包裝,才能和這樣消費者市場競爭,讓自己和公司都能得到最大的收穫,期許自己以後也能努力做到。
-------------------------------------------------------------------------------------------------------------------------------------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2010/10/15
時間:14:00~15:3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吳安凱
2010/10/29心得報告
這次的演講在s414,由徐武孝老師邀請的許銀雄先生,他是宏碁電腦的經理,以前曾經在銘傳任職教導過。題目是流程與創新。
首先一開始,許銀雄先生說他要用即席演講的方式,所以不製作投影片報告。他離開銘傳有七年的歲月了,所以我大學四年碰不到他,在我還沒進來之前就去公司上班了,一走出銘傳就到宏碁任職,似乎跟徐武孝老師有不錯的交情,本身彼此也培養出打桌球的興趣,因為他們似乎迫不期待想演講完就去桌球室切磋一下,應該是有一段時間沒碰面交流情感了。
即席演講講起來好像比較輕鬆,也可以和台下觀眾有些互動,儘管有時會停下來想一下要談些什麼,他提到在業界的經驗,就拿品牌和他本身的價值,與顧客對品牌的支持度是有關聯的。一個品牌,除了創新,還要有執行力,也就是除了電視螢幕上的廣告外,產品本身也要有讓顧客會覺得驚艷的感覺,最重要的就是執行力。品牌要不斷創新,但品質沒有改好的話,將會是個災難。所謂的災難,我想應該是廣大的顧客買到不好的產品,改良的產品一上市對於買上一版本瑕疵品的顧客會有解決不完的退貨問題或是對產品的支持度下降問題,只要顧客對你的產品不信任就會不支持就不去買了,應該是所謂的災難吧,這是我個人的想法。此外,品牌要不斷創新,改變流程是一種創新,改變習慣也是一種創新。所謂的流程指的是,包括顧客上門公司對的顧客要求的產品接洽,到產品製作好送到顧客手中的大大小小步驟是流程,流程的運作好壞對產品品質來說影響深遠。
中間有談到專有名詞CMMI,我們未曾聽過的專有名詞,查了一下才知道,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的縮寫,意思是能力成熟度整合範式,CMMI以兩種方式判定軟體廠商的等級,分別以個別領域為主的能力等級,與相關流程群組綜合的成熟度等級。
到尾聲的時候有同學提問幾個問題,對於產品的包裝如何,當然指的是把產品的優點讓顧客知道,並不是物體上的盒子包裝。蘋果產品包裝得很好,art方面很強。那工程師本身的art呢?presentation能力重要,通識重要。但Acer本身包裝沒成功,似乎物超所值(包裝)。
-------------------------------------------------------------------------------------------------------------------------------------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李慧娟
這次是許銀雄老師來演講,主題是「創新、流程」。
老師提到,依統計資料來看,最常被問的問題是,網路設定的問題。
因為Mircosoft的網路設定很複雜,一般不熟悉的使用者,在設定上都容易遭遇困難。
就算是常使用電腦的客戶也不一定會設定成功。
老師說的創新,不一定是指創造全新的東西出來。
也可以是補強別人的不足。
在Mircosoft的網路設定部份,
老師補足Mircosoft的不足,使用步驟繁瑣。
嘗試將使用者需要設定的步驟簡化。
這也是一種創新~
還提到,
一個東西雖然是個創新,
但是品質如果不穩定,就會變成災難。
所以不只需要創新,品質也要兼顧。
一個創新的東西,使用者的信任是個考驗。接受度也是個考驗。
為了維持產品的品質,
各公司都引進了CMMI的流程標準化,據說缺陷數明顯降低。
感覺好有成效的樣子。
由此可見,流程的控制與管理對品質也非常重要。
之後還提到,
做改進也是一種創新。
對自己原有的產品,再做加強與改進,也是創新的一種。
老師還說到,
其實溝通才是最難的部份。
因為專案可能是由來自不同公司的團隊來共同完成。
團隊a說某個名詞的流程是這樣,但是在團隊b的想法中,可能會不太一樣。
就有可能有缺陷出現。
不過採用了CMMI之後,明顯解決問題。
-------------------------------------------------------------------------------------------------------------------------------------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碩一 朱政豪
這次演講的演講者是請到宏碁電腦的經理許銀雄先生,主要是在說明〝流程與創新〞這主體的內容大概是在講宏碁電腦公司內部的軟體與硬體的運作流程,還有如何在時代這個發展快速的變遷之下有的創新。經由數位化、無所不在的網絡連線,以及全球化而演變的轉型,將徹底改變企業的本質及創造價值的方法。沒有哪個行業可以自外於這個趨勢。這個轉型將影響教育、保險、健康醫療、汽車、製鞋等其他的傳統產業,以及電動玩具、搜尋引擎和社會網路等新興的產業。此一改變是攸關整個企業的生存與成長。產品、服務與市場創新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根本。但市場需求導向、協同、開放式、跨領域及全球創新才是未來新的決勝關鍵。
然而,創新概念雖然簡單,但是在實際商業操作時卻需注意其他細節,其中創新價值來自何處,與如何整合流程達成創新目的,兩者卻是重要的議題。創新力和創造力,人人都有,這是我的感覺。差別就是在表現的過程,和表現的機會方面會有不同。有些人是不相信自己有創造力,有些人則是不給自己機會多些想像。
然而一般企業作業流程可以分成有形產品和無形服務這二種型式流程,流程創新對於有形產品和無形服務的經營活動是有所不同的,前者重視在於產品設計製程流程,而後者在於服務顧客流程,從這個差異可知道在應用創新方法論分析時,就會有所不同。簡言之,產品設計製程流程創新是針對有形產品的工程參數為其創造活動基礎,透過參數重新組合,使產品設計和製造過程能因為重新組合的創造,而有新的價值活動產生。另外,服務顧客流程是針對服務程序的作業動作為其創造活動基礎,透過動作中的事件重新組合,使顧客服務過程能因為重新組合創造,而有新的價值活動產生。
-------------------------------------------------------------------------------------------------------------------------------------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2010.10.15 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0.15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414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Sequential Patterns From Customers’ Purchasing Data
這次來演講是一位對資料探勘很有研究的老師,內容主要是講授循序化的資料探勘,這學期剛好也開始上資料探勘的課程,所以對這塊領域其實還不是非常了解,只有大略粗淺的認識。
傳統的資料探勘中,是從既有的資料找出將來可能有用的資訊,像是從銀行的信用卡帳單或是帳戶資料狀況來分析,找出哪些人是符合我某些方案的客戶,藉此來提升整體業績,而這此演講的內容則是專注在循序化的資料探勘,藉由找出資料中的順序,來推測下次會出現的情況,像是購物網站中,客戶買了一件商品之後,推測下次顧客可能會再次來購買的商品,所以常常在電子商務網站中,當我購買了某樣商品,往往網站會再出現一些購買此商品的人也同時購買了以下商品區塊,這就是sequential pattern的應用,藉由分析大量顧客的購買商品,分析出購買A商品後也同時購買B商品的結果。
資料探勘是一項非常實用的技術,可以應用在很多領域中,從既有的資料中,找出很多有用的資料,可以提升公司業績,或是應用在很多方面,在目前方向中是一塊熱門的領域,值得我們去學習。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2010.10.08 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0.08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414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題目:Parellel Algorithms of Swarm Intelligence
今天來演講的是一位在國內外都很有名的教授─潘正祥教授,他來為我們演講群集智慧的內容,起初真的聽的模模糊糊的,突然冒出新的名詞,螞蟻演算法、貓的演算法,甚至烏龜演算法,這個真的讓我聽得毫無頭緒,完全不知道教授想表達的是什麼。
在稍微查詢一下資料後,原來群集智能這個概念是來自對自然界昆蟲的群體觀察,群居生物通力協作表現出的宏觀智能行為,所以人類就利用所觀察出來的昆蟲或是生物行為,將其應用在解決周遭的事物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螞蟻演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我們常常會看到螞蟻會排成一列,筆直的從巢穴往食物來回,他們依賴的不是視力,而是我們熟知的費洛蒙,靠著費洛蒙,讓許多螞蟻可以選擇相對來說比較好的路徑來行走,但是螞蟻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就直直的往食物而去,而是一群散亂的螞蟻隨機到處探索,漸漸的當有螞蟻找到食物並開始往回走,一隻兩隻三隻‧‧‧越來越多,其路徑就會漸漸從一個大範圍束縮成一條寬的路徑,再縮減成一條筆直的路徑,每隻螞蟻乍看之下沒有什麼規律或智能,但時群體最後所表現出來的卻是高度的智能行為,這真是大自然中很神奇的現象。
因此科學家就利用這種自然界的原理已有效率地解一些尋優問題,例如在網路的路由選擇,或是運輸車輛的路徑選擇等,所以大自然中其實存在的很多解答,只是需要我們細心去觀察、去找出來,或許在我們的周遭就存在很多的答案,只是我們都沒有發現而已。
以下網址是螞蟻演算法的範例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2010.10.01 心得報告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0.01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104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題目:電子發票的建構與策略
今天來演講的是一位財政部稅務資料中心的一位簡任分析師─盧志山先生,起初我對於今天的演講議題以為是一般演講,內容可能就是發票要如何電子化,節能減碳,以後不會有實體的發票之類的,但這次的演講內容完全顛覆了這樣的刻版印象。盧簡任一開頭就讓人摸不著頭緒,劈頭就問了大家政府和人民的角色問題,直言不諱的點出現在政府所出現的問題,直接就說為什麼人民要報稅,為什麼人民要辛辛苦苦寫著看不懂的稅單?為什麼需要花一天的時間到稅務機關去申報繳費?因為政府都有大家的收入資料,那怎麼不幫人民算好,讓人民知道須要繳納多少金額即可,這樣才是服務人民,可是現在政府機關的情況卻是人民在服務政府,這真是讓我恍然大悟,因為這才是政府在服務人民,這麼多年以來的便民口號,其實是在方便政府,這樣的反向思考真是讓人驚醒。
回歸正題就是電子化發票,在我故有印象中,我一直以為電子發票就是發票變成電子檔,這個觀念在盧簡任的說明之下,又被打破了,真正的發票是指有儲存發票上所記載的資訊,而不是把實體發票掃描成電子檔,這兩句話又讓我愣住,接著就說明如何推動電子化,在推動一個新的政策時,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往往技術上都是可以克服的,最難克服的是人,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想當初在工作的時候為了推行公司新的政策,開發軟體方面的阻礙可以解決,唯獨人,真的才是花最多心力的地方,需要推行者不斷的去溝通、說明、協調和想辦法,真的是要不斷的動腦筋轉彎,才有辦法讓人可以接受你的軟體系統。
這次的演講內容,我想重點不在於如何推行電子化發票,而是如何克服困難去實行電子化發票,人往往都會隨時隨地去遇到很多難境,身為一個資訊人,要懂得如何去利用腦袋去創新、去思考來解決困境,這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擁有的無價之寶。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20100924專業報告心得感想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24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01
作者: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碩二學長專業論文報告
今天系上沒有排定演講,但很榮幸的跟碩二學長併班上課,聽取學長的專業論文報告,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位學長所講解VC(視覺密碼),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種技術,所以覺得這項技術有點有趣。
視覺密碼是透過人眼來解密的一種特殊加密法。將原本一張影像,分解成兩張什麼都沒有的圖片,因此可以將密碼分別交由兩個人來保管,必須在兩人將所保管的圖片疊合之後,才會出現原本影像中的文字,更進階的甚是可以分成N張圖片來保管,從兩張出現一個密碼,然後再疊第三張圖片後,會在進一步出現下一個密碼,達到階層式的密碼管理,這種應用真是非常的實用,不用擔心傳統式中只把密碼交給一個人來保管,這樣的創新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原本所提出的只有應用在黑白而已,現在已經進展到了灰階,甚至還到了彩色的圖片也可以這樣做,這其中的原理真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在聽了報告之後,讓我了解到原來是利用將一個像素拆成兩張來存放,單獨一張的圖片看似都是散亂的灰點,可是兩張點點都疊在一起後,第一張空白部分會被第二張的黑色部分蓋上去,然後就會合併成原始像素,構成文字的像素都以此類推,所以當兩張疊合之後,互補後才出現真正的文字,這真是非常簡單的概念,卻可以創造出新的應用。
雖然我即將走的方向並非是影像處理,但這讓我了解到,一件簡單的想法,卻可以幫助我們有新的方向,新的思考,任何事情並非僅僅只侷限在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事物,背後或許有簡單的道理存在,平常應該多觀察思考所見之物,訓練自己的思維,這樣對作為一個研究生,才有著極大的幫助,也才有意義。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2010/0917 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產碩一 – 楊士緯
浙江大學城市學苑與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現況
今天來演講的人物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王院長以及周蘇教授,這是我第一次聽對岸人士這樣面對面談話,在我的記憶中,中國大陸的教育現況一直是一片空白,一直認為對岸大學只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幾所耳聞過的知名大學,其他一無所知,這次藉由兩位人物來讓我了解對岸的教育現況。
對岸的教育現況讓我覺得其實和台灣差不多,學校一直在主打國際交流,發展自我的程度以及不斷的創新,在王院長的介紹中,知道了城市學苑在致力於各項新方向的發展,積極參與各種競賽,同時也獲得了不小的成就,這和台灣眾多大學相比,台灣也一樣如此,所以我發現到雙方都有類似口號的名詞,例:銘傳的卓越化、專業化、國際化,城市學院的改革、發展、創新。都專心致力朝此方向前進,讓我體認到雙方在學校未來發展上都是有志一同見解。
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周蘇教授的生動演講,內容口語白話又幽默風趣,投影片中的照片更是多不勝數,一改我心中對於對岸大學校園景觀的印象,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校景真是美不勝收。但最讓我有更進一步認識的是對岸高等教育的體制及現況,對岸的大學也是有分所謂的一本、二本及三本,一本就相當於台灣的國立大學,可是二本是國立的地方院校,這點台灣似乎就沒有對照,這應該跟國土地域大小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三本的獨立學院就是台灣的私立大學,而最有趣的地方在於,近年來台灣大學林立,很多都是以前專科學校改制而成,故在校名中都會有科技大學字眼出現,反觀對岸,他們也是有一樣的情形,以前是職業學校,現在改制成獨立學院,所以字眼有工業大學等,雙方同樣有設立過度氾濫的問題,沒想到都走一樣的路。
對岸的升學都是按照成績來分本科和專科,本科以後走白領路線,專科則是走藍領路線,台灣以前也是如此,高中上大學走白領,高職上技術學院走藍領,也都是根據成績來決定以後的方向,只是現在所有教育政策關係,造成藍領階級後繼無人,白領階級過度飽和而競爭激烈,著實讓人覺得需要再改進檢討現行教育政策。
這次的演講,大大提升我心中對於對岸教育的現況,而不在只是以前文宣所說對岸在水深火熱之中,近年來對岸在經濟等各方面發展快速,以非我們可以想像之地步,我們唯有持續接收國際脈動,才能掌握各項先機,為台灣在未來可以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