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00366032 楊倍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00366032 楊倍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Open Your Driving Vision

課程: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1.12.23
時間: 13:50 ~ 15:40 PM
地點 : S516
演講者: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所 吳曉光 教授
作者: 資工碩一 楊倍權
直覺的想,當未來Wifi基地台架的跟手機基地台一樣多時,這就會是一項重要的發展了。
吳教授在此用到IEEE 802.11p的應用,IEEE 802.11p是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為了發展專用短距通訊(DSRC)技術,因而針對北美地區不同廠商的電子收費系統(ETC)技術進行評估。電子收費系統特色 在於採用915MHz頻段、利用分時多工存取(TDMA),以及配備主動式車載單元(OBU)作為通訊方式。由於915MHz僅能支援 0.5Mbit/s傳輸速率,且傳輸距離僅有30公尺;因此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決定將5.9GHz這個頻段資源應用在汽車通訊上,使DSRC規 範可支援6M~25Mbit/s傳輸速率,傳輸距離更提升為數百公尺。

當ASTM確定DSRC規範E2213-02時,便將5.9GHz採納為規格制定頻段,並決定採用IEEE 802.11a作為傳輸技術。而ASTM將E2213-03標準移往IEEE,也促成IEEE 802.11p的誕生。

IEEE 802.11p又稱為車用環境無線存取(WAVE)技術,目前規格制定進度為6.0版草案。在5.9GHz頻段上使用,此頻帶上有75MHz的頻寬,以10MHz為單位切割,將有七個頻道可供操作。其中一個頻道為控制頻道,其他則為服務頻道。

利用IEEE 802.11a規格作為實體層(Physical Layer)通訊技術,IEEE 802.11p相關應用以DSRC原先所規畫的方向為主,並加強車用安全,包括碰撞警示或道路危險警示等。為了在運輸方面無縫、可和諧操作的服 務,WAVE網路服務提供車載裝置、管理服務以及各協定層之間的資料傳遞,其標準包括了IEEE Std 1609.1、IEEE Std 1609.2、IEEE Std 1609.3、IEEE Std 1609.4、及IEEE Std 802.11等。

WAVE系統中的1609.3為網路服務,以開放系統互連(OSI)通訊堆疊來看,是相對應於第三層與第四層架構,目的為提供WAVE系統的位址及路由服 務,使得上層的應用服務能與下層通訊協定銜接。1609.4為多頻道操作(Multi-channel Operation),包括控制頻道(CCH)及服務頻道(SCH)的操作、優先權參數存取、頻道交換及路由、管理服務及多頻道選擇。1609.2則提供 對應用程式及管理訊息的安全加密功能。

為了避免規格不一,使得市場接受度受到影響,IEEE 802.11p除了與ASTM E2213-03相容之外,也與ISO組織下制定車用規格的TC204(ITS)WG 16建立溝通管道,TC204 WG16也決議將支援最終的IEEE 802.11p版本。TC204 WG16制定的CALM M5,主要規範車輛在快速移動時,車對車通訊、不斷線通訊與多媒體影音下載等應用。

CALM M5採用5GHz頻段,因此也是利用IEEE 802.11a作為傳輸技術。當然,CALM還有其他版本,有利用2.5G與3G作為通訊技術的CALM Cellular等。

由於這些車用規格在制定時講究互通性,使車載設備與道路系統在未來布建與使用上,具有較經濟的效果。若部分區域已經先布建了其他規格的道路系統設備,即便使用者採用的是IEEE 802.11p車載設備也可以利用既有的路側設備(RSU)作DSRC應用。

此外,由於採用的是IEEE 802.11規格,因此也可以利用戶外的熱點(Hotspot)作為上網途徑。頻道178為控制頻道範圍,為任何車載設備皆可存取之頻帶,而其他頻道存取 皆由服務提供設備來指派。IEEE 802.11p負責規範MAC/PHY標準制定,並與IEEE 1609系列規範車輛系統資訊的架構達到相輔相成。

Hybrid IP Traceback Scheme with Efficient Packet Logging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1.12.16
時間 : 13:50 ~ 15:40
地點 : S516
演講者: 中原大學-楊明豪
作者 : 資工碩一 楊倍權
網路是有出就有入的,除非自宮,你出不去,人家也打不進來。
以上是系上邱老師所說過的話,換個角度想,當自己電腦插上網路線時似乎就沒有絕對安全了,楊教授所提到的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亦稱作洪水攻擊,通常簡稱為DDoS或DoS(即英語「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的縮寫)。顧名思義,即是利用網路上已被攻陷的電腦作為「喪屍」,向某一特定的目標電腦發動密集式的「拒絕服務」要求,藉以把目標電腦的網路資源及系統資源耗盡,使之無法向真正正常請求的使用者提供服務。駭客透過將一個個「喪屍」或者稱為「肉雞」組成喪屍網路(即Botnet),就可以發動大規模DDoS或SYN洪水網路攻擊,或者將「喪屍」們組到一起進行帶有利益的刷網站流量、Email垃圾郵件群發,癱瘓預定標的受雇攻擊競爭對手等商業活動。
DDoS攻擊透過大量合法的請求佔用大量網路資源,以達到癱瘓網路的目的。 這種攻擊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 透過使網路過載來干擾甚至阻斷正常的網路通訊。
• 透過向伺服器送出大量請求,使伺服器超負荷。
• 阻斷某一使用者存取伺服器
• 阻斷某服務與特定系統或個人的通訊

立體 3D (S3D) 數位內容製作技術

課程 : 論文研討(三)
日期 : 2011.12.09
時間 : 14:00 ~ 15:30
地點 : S516
作者 : 資研一 楊倍權
講者 : 國立中正大學 賴文能教授

其實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解讀錯誤,賴教授似乎是在介紹將平面的影像轉為3D影像的演算法,其中深度的部分似乎是整個演算法的核心,不過自己在影像方面實在不擅長,聽講過程還挺霧煞煞的。

NVIDIA早在8月份的NVISION 08大會上已經展示了GeForce Stereoscopic 3D 技術,這一技術能夠脫離所有的束縛,玩家只需帶上一個3D眼鏡,在遊戲上打上補丁,即可實現大量遊戲如身臨其境的三維遊戲效果。

目前支持NVIDIA GeForce Stereoscopic 3D 技术的显示器有三菱(Mitsubishi73英寸支持3D 1080p DLP以及从未展示过的优派(ViewSonic®)公司支持3D 120Hz液晶显示器。

NVIDIA GeForce Stereoscopic 3D 技术兼容现有350多款游戏,无需特殊的游戏补丁。GeForce Stereoscopic 3D 技术与NVIDIA SLI技术、PhysX以及CUDA同为「极视TM」内功,威力四射的一部分。这些关键技术只有NVIDIA GeForce GPU才具备。



圖文參考:http://www.it.com.cn/f/diy/0810/6/667842.htm

LayeredTrees: Most Specific Prefix based Pipelined Design for On-Chip IP Address Lookups

課程 : 論文研討(三)
日期 : 2011.11.18
時間 : 14:00 ~ 15:30
地點 : S516
作者 : 資工研一 楊倍權
講者 : 張燕光教授 -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第一代路由器:集中轉發,匯流排交換

典型產品:華為Quidway R2500系列路由器。

最初的IP網路並不大,其閘道所需要連接的設備及其需要處理的負載也很小。這個時候閘道(路由器)基本上可以用一台電腦插多塊網路介面卡的方式來實現。介面卡與中央處理器(CPU)之間通過內部匯流排相連,CPU負責所有交易處理,包括路由收集、轉發處理、設備管理等。網路介面收到報文後通過內部匯流排傳遞給CPU,由CPU完成所有處理後從另一個網路介面傳遞出去。

第二代路由器:集中+分佈轉發,介面模組化,匯流排交換

典型產品:華為Quidway R3600系列路由器。

由於每一個報文都要經過匯流排送交CPU處理,隨著網路使用者的增多,網路流量的增大,介面數量、匯流排頻寬和CPU的瓶頸就越來越突出。於是很自然地想 到如何提高網路介面數量,如何把CPU和匯流排的負擔降下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第二代路由器就在網路介面卡上進行一些智慧化處理,由於網路使用者通常只會訪 問少數的幾個地方,因此可以考慮把少數常用的路由資訊採用Cache技術保留在業務介面卡上,這樣大多數報文就可以直接通過業務板Cache的路由表進行轉發,以減少對匯流排和CPU的需求。對於Cache中不能找到的報文送交CPU處理。

第三代路由器:分佈轉發,匯流排交換

典型產品:華為Quidway NetEngine 16/08系列路由器。

90年代以後Web技術的出現,使IP網路得到迅猛的發展。網路使用者的訪問面得到很大的拓寬,用戶訪問的地方已不像以前那樣固定,這樣往往出現無法 從Cache中找到路由的現象,於是匯流排和CPU瓶頸的問題再次出現。另外由於使用者的增加,路由器的介面數量不足也暴露出來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第三代 路由器應運而生。第三代路由器採用全分散式結構―路由與轉發分離的技術,主控板負責整個設備的管理和路由的收集、計算功能,並把計算形成的轉發表下發到各 業務板;各業務板根據保存的路由轉發表能夠獨立進行路由轉發。另外匯流排技術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通過匯流排、業務板之間的資料轉發完全獨立於主控板,實現了 並行高速處理,使得路由器的處理性能成倍提高。

第四代路由器:ASIC分佈轉發,網路交換

典型產品:JuniperM40/160系列產品。

九十年代中後期,隨著IP網路的商業化,Web技術出現以後,Internet技術得到空前的發展,Internet用戶迅猛增加。網路流量特別是 核心網路的流量以指數級增長,傳統的基於軟體的IP路由器已經無法滿足網路發展的需要。以常見的主幹節點2.5G POS埠為例,按照IP最小報文40位元組計算,2.5G POS埠線速的流量約為6.5Mpps。而且報文處理中需要包含諸如QoS保 證、路由查找、二層幀頭的剝離/添加等複雜操作,以傳統的做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一些廠商提出了ASIC實現方式,它把轉發過程的所有細節全部採用硬體 方式來實現。另外在交換網上採用了CrossBar或共用記憶體的方式解決了內部交換的問題。這樣,路由器的性能達到千兆比特,即早期的千兆交換式路由器 (Gigabit Switch RouterGSR)。

第五代路由器技術:網路處理器分佈轉發,網路交換

典型產品:華為Quidway NetEngine 80/40系列產品。

從上面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是因為隨著業務發展而出現了新的需求。不過在前互聯網絡泡沫時代,主要的矛盾集中在路由器的轉發性能上,所以前四代的路由器的最大進步在於速度。但是在寬頻互 聯網一路高歌迅速發展的同時,作為其基礎的IP網路技術的缺陷也就越來越充分地暴露出來。網路無管理無法運營的問題、IP地址缺乏問題、IP業務服務品質 問題、IP安全等問題都在嚴重阻礙網路進一步發展。隨著寬頻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人們進行了深刻的反省―業務才是網路的真正價值所在,一切的技術要求都應圍 繞著業務來進行。各種新技術也紛紛出現,比如網路管理技術、使用者管理技術、業務管理技術、MPLS技術,VPN技術,可控組播技術、IP-QoS技術,流量工程技術等。

電子發票智慧好生活-雲端應用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1.11.04
時間 : 14:00 ~ 15:40
地點 : AA701
作者 : 資工碩一 楊倍權

講者 : 財政部國稅局盧志山高級分析師

盧志山高級分析師一開始說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念資工的我們是一群有能力去創東西的一人

讓我們現資工的這群人面對了一個問題,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面對的問題都是人,但這東西卻無法讓大家輕鬆的接納,設計出來的東西卻沒有改善大家的生活是我們一大問題。

盧分析師設計電子發票的出發點就是要改善人們的生活和減輕用紙量,為因應電子發票發展潮流,使營業人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統一發票給營業人,以節省營業人之營運成本及提高其經營效 率,財政部於 89 11 29 日頒佈「網際網路傳輸統一發票試辦作業要點」,並於 89 12 1 日開始推行網際網路傳輸統一發票(以下簡稱電子發票)試辦作業。

電子發票試辦作業要點推行至今,共有 70 餘家營業人申請成為不同類型之加值服務中心, 6000 餘家營業人申請使用電子發票,由於現有各加值服務中心間並未規定共同的運作模式及標準交換介面,缺乏統一傳輸標準或整合服務平台,以致於各自產生的電子發 票無法互相傳輸應用,形成電子發票推動的主要障礙。

為此,規劃及建置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解決現有加值服務中心間資料無法交換問題,並訂定相關作業標準及規範,以有效型塑電子發票整體推動環境,塑造無障礙之電子發票傳輸環境,宣導推廣營業人間電子發票作業之順利推動,是本專案的主要工作。

預期成果與效益

  • 塑造我國無障礙電子發票傳輸環境,使營業人與相對交易人之間,皆可順利進行電子發票之傳送與接收,且瞬間完成訊息送達。
  • 建立電子發票優良應用環境,節省營業人導入電子發票之成本及時程至少 50% 以上。
  • 透過規劃及建置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明確宣示政府推動電子發票之決心,並聯合政府相關計劃共同推動,強化對稅務相關人員及營業人之推廣及教育訓練,推動營業人全面使用電子發票,預計於 98 年底前達成 2 萬家營業人使用整合服務平台之具體推動目標。
  • 完成整合服務平台與其他政府稅務系統之介接整合,推動加值應用服務,以發揮平台之整合服務綜效。 待整合服務平台上線維運穩定後,將規劃轉為財政部所屬財團法人或其他適合機構組織,以期符合市場機制及永續經營發展。

電子發票推動專案小組組織圖

財政部於943月成立「電子發票推動專案小組」,負責電子發票各項重點工作之推動,以期達成本計畫之遠景目標。財政部規劃以5年時間全面推動電子 發票之應用,同時由財政部賦稅署、財稅資料中心及各地區國稅局共同組成「電子發票推動專案小組」。「電子發票推動專案小組」組成如下:

1.設召集人一人,由財稅資料中心主任擔任,負責綜理本計畫相關事宜。
2.
總幹事/副總幹事各一人,負責襄助召集人處理本計畫相關事宜。
3.
推動小組下依業務分工,設法規組、策略推動組、業務整合組及專案管理組等4個組,小組成員由賦稅署、財稅資料中心及各地區國稅局相關成員組成。


Computer vision techniques for 3DTV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1.10.28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516
作者 : 資工碩一 楊倍權
講者 :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 賴尚宏教授

過去傳統電視機(CRT TV)以來就已經有「3D TV」,它是使用LCS(液晶快門)立體眼鏡來觀賞3D影片,只是它的Refresh Rate(畫面更新率)60Hz(NTSC系統的電視),藉由其「交錯顯示」(Interlacing Display Mode)的方式,可以將左、右「交錯影像格式」(Row Interlaced Format)的影像分離出來;亦即每秒只能送給左、右眼各30個畫面(Frame),如此使用LCS眼鏡來觀賞3D影片,會有嚴重的「閃爍」(Flicker)現象,容易造成眼鏡觀賞不舒服,所以長久以來一直為人所詬病,這也是傳統3D電視機(CRT TV)無法流行起來的主因之一。
現在
SamsungMitsubishi所極力推廣的「3D Ready TV」,其工作原理是:將「棋盤式格式」(CheckerBoard Format)的左、右影像分離出來,再以120HzRefresh Rate將此左、右影像交換顯示(Page-FlippingFrame Sequential Display)方式投影到螢光幕上,再透過VESA DIN-3送出「Stereo-Sync」的訊號給LCS眼鏡工作,如此就可以觀賞到3D立體影像。雖然我們左、右眼所看到的只有一半畫面的解析度,但是其3D品質已經可以被接受了。不過,這種「3D Ready TV」只有在北美地區上市,總數量約有400萬台,但是真正有進行3D應用者約僅佔1%(4萬台)而已。其主要原因還是缺乏主流消費型的應用 – 3D立體節目與電影。
這次Sony與各國際家電大廠所主推的「3D TV」,依使用3D立體眼鏡的技術來分,大致可以分為二大陣營:「主動式」與「被動式」。有關「主動式」3D TV所搭配的LCS眼鏡工作原理「被動式」3D TV的工作原理則是:在液晶螢幕上黏貼一層「微偏光膜」(Micro RetarderMicro Polarizer),此「微偏光膜」係由上而下依顯示畫面的奇(Odd)、偶(Even)水平線(亦即RL水平線),各偏45()135(),再將3D影像以「水平交錯格式」(Row Interlaced Format)顯示,如此透過偏光眼鏡就可以將左、右眼影像隔離出來(偏光角度呈90度者會被遮沒),而觀賞到3D立體效果。目前Acer3D筆電就是使用這種技術來觀賞3D立體影像;而韓國於今年開播的3D電視,我個人的猜測很可能也是使用「被動式」的3D TV,因為主要是頻寬的考量,如此它可以在既有HD(1080i)的頻道上,直接載播「水平交錯格式」的3D影像。
在此列出主動與被動的比較表:

比較項目

主動式

被動式

3D顯示方式

Page-Flipping (Frame Sequence)

Micro Retarder偏光膜

3D立體眼鏡

LCS眼鏡

偏光眼鏡

3D解析度

全畫面

半畫面 (垂直畫面降一半)

3D Ready

1080p/24Hz 1080p/120Hz

Micro Retarder偏光膜

解決方案

輸出Stereo-Sync.LCS眼鏡

1080p/24Hz à Row Interlaced Image

視角

沒有任何限制

有限制

3D立體眼鏡價格


參考文章:http://tw.myblog.yahoo.com/3d-blog/article?mid=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