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011.10.28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516
作者 : 資工碩一 楊倍權
講者 :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 賴尚宏教授
過去傳統電視機(CRT TV)以來就已經有「3D TV」,它是使用LCS(液晶快門)立體眼鏡來觀賞3D影片,只是它的Refresh Rate(畫面更新率)是60Hz(NTSC系統的電視),藉由其「交錯顯示」(Interlacing Display Mode)的方式,可以將左、右「交錯影像格式」(Row Interlaced Format)的影像分離出來;亦即每秒只能送給左、右眼各30個畫面(Frame),如此使用LCS眼鏡來觀賞3D影片,會有嚴重的「閃爍」(Flicker)現象,容易造成眼鏡觀賞不舒服,所以長久以來一直為人所詬病,這也是傳統3D電視機(CRT TV)無法流行起來的主因之一。
現在 Samsung與Mitsubishi所極力推廣的「3D Ready TV」,其工作原理是:將「棋盤式格式」(CheckerBoard Format)的左、右影像分離出來,再以120Hz的Refresh Rate將此左、右影像交換顯示(Page-Flipping或Frame Sequential Display)方式投影到螢光幕上,再透過VESA DIN-3送出「Stereo-Sync」的訊號給LCS眼鏡工作,如此就可以觀賞到3D立體影像。雖然我們左、右眼所看到的只有一半畫面的解析度,但是其3D品質已經可以被接受了。不過,這種「3D Ready TV」只有在北美地區上市,總數量約有400萬台,但是真正有進行3D應用者約僅佔1%(約4萬台)而已。其主要原因還是缺乏主流消費型的應用 – 3D立體節目與電影。
這次Sony與各國際家電大廠所主推的「3D TV」,依使用3D立體眼鏡的技術來分,大致可以分為二大陣營:「主動式」與「被動式」。有關「主動式」3D TV所搭配的LCS眼鏡工作原理,「被動式」3D TV的工作原理則是:在液晶螢幕上黏貼一層「微偏光膜」(Micro Retarder或Micro Polarizer),此「微偏光膜」係由上而下依顯示畫面的奇(Odd)、偶(Even)水平線(亦即R、L水平線),各偏45度(右)與135度(左),再將3D影像以「水平交錯格式」(Row Interlaced Format)顯示,如此透過偏光眼鏡就可以將左、右眼影像隔離出來(偏光角度呈90度者會被遮沒),而觀賞到3D立體效果。目前Acer的3D筆電就是使用這種技術來觀賞3D立體影像;而韓國於今年開播的3D電視,我個人的猜測很可能也是使用「被動式」的3D TV,因為主要是頻寬的考量,如此它可以在既有HD(或1080i)的頻道上,直接載播「水平交錯格式」的3D影像。
在此列出主動與被動的比較表:
比較項目 | 主動式 | 被動式 |
3D顯示方式 | Page-Flipping (Frame Sequence) | Micro Retarder偏光膜 |
3D立體眼鏡 | LCS眼鏡 | 偏光眼鏡 |
3D解析度 | 全畫面 | 半畫面 (垂直畫面降一半) |
「3D Ready」 | 1080p/24Hz 、 1080p/120Hz | Micro Retarder偏光膜 |
解決方案 | 輸出Stereo-Sync.給LCS眼鏡 | 1080p/24Hz à Row Interlaced Image |
視角 | 沒有任何限制 | 有限制 |
3D立體眼鏡價格 | 高 | 低 |
參考文章:http://tw.myblog.yahoo.com/3d-blog/article?mid=4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