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HW0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HW0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最近特徵空間轉換法之人臉辨識技術

課程 : 論文研討(三)
日期 : 2011.09.23
時間 : 13:50 ~ 15:40
地點 : S516
作者 : 資工產碩(二) — 張金燦
講者 :
聯合大學資工系韓欽銓教授

人臉辨識技術難度真的好複雜!以往在SMT自動光學檢查領域應用中就已領教到光線變化的痛,而這還是位於平面上的檢查而已,換到人的臉部上做及時的判定應用,如韓教授所說,人臉辨識時須考量到光的影響、人的表情、臉部的角度、遮蔽等等因素。而目前做人臉辨識時,其程序大概分為:人臉表示法、具鑑別力特徵的抽取以及資料分類。

韓教授表示除了應用一般大家已知的技術方法外,另外加入了成功大學與大陸學者所提出的分水嶺「距離轉換*」,由點到線或面做計算,將圖像看成自然地貌中的地形表面,每一個像素的灰度級代表其位置的海拔高度,不同區域稱為流域,將一開始的影像改變成另外一張包含原本重要影像資訊,而其中之集水盆地是想要認明的物件或區域。距離轉換(distance transform)在二值影像中相當於從每像素與非零值之最近鄰像素距離,並將此一技術在特徵擷取時就已嵌入,以改善過度分割的情況,增加辨識上的成功機率。

經由人臉辨識系統技術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可協助應用的範圍諸如:門禁管理:公寓大樓住戶進出識別、金融業務:提款機用戶身分識別、犯罪偵察:對犯罪嫌疑人的身分識別、電腦認證:對電腦使用者的身分識別運用等等。

目前人臉辨識技術的應用真的可謂是門熱門的研究技術,像是我們日常一般使用的(新式)數位相機,都強調具有人臉的自動對焦,不論是個人照或是團體照,尤其是在團體照像上,我們都會發現在數位相機的觀景螢幕中,在人的臉部上都被自動的框上一個小方框,利用這個技術可以確保被攝影的對象臉部(焦距)的清晰;這正印證韓教授一開始的需求與應用的提示,因為有了應用需求,才會有一系列的研究暨開發。


圖為韓教授利用NFL分類器,分類CMU人臉資料結果




* http://dtim.mis.hfu.edu.tw/2007DTIM_PAPER/paper/paper_a/a547.pdf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老人福祉新興產業發展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二)
日期:100年03月04日
時間:14:00~15:4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產碩一張金燦
演講題目:老人福祉新興產業發展
主講人: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教授兼所長 段伴虬

隨著科技進步、環境改善、國民所得的提高,台灣由以往的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再轉變到現今的服務取向的社會型態;就如段博士在演講中所提到的,在台灣自1949~1964年間所謂嬰兒潮誕生下的人們,它們佔有了台灣60%的財富(這是早期父母需要努力辛勤的工作,一個小時當二個小時用,才有能力養家活口改善生活與環境),再加上醫療技術的提升,養身議題也就越來越引起更多的關注,人的平均壽命也隨著延伸,伴隨著而來的也就是所謂的高齡化社會。

由於人口結構的改變,目前台灣現有總人口數2300萬中,已經有高達10%的高齡人口,已經達到老化的階段了;博士也做了鄰近地區:日本2400萬、中國1.2億的老人人口來做老人福祉的社會照顧服務事業的報告,從簡報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老人福祉這個新興產業的多面向的思考與發展,其金額可高達4.8兆RMB,這真的是一快不小的餅;博士在簡報最後中介紹到,南開科大是全校各院所動員參與老人福祉這個領域的研究與創新,但是,所院所所提出之研究或實物皆須博士負責的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的人因工程再作評核,博士作簡報中有提到了發展老人福祉產業中,也得環顧到老人的四大問題:身心、心理、精神,以及社會互動,以及第一次聽到的馬斯洛 (Marslow)的需求論(如圖示),要照及到老人的健康、安全、舒適、便利和尊嚴。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4


的確,在發展老人福祉產業時,需顧及到年長者的身心靈的感受,除了原居老化、生活自立、生活品質提升的方向思考外,還要整合如博士所謂的:老有所用、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顧、老有所護、老有所終等。但隨社會的發展與經濟因素等,現階段台灣的人口問題-少子化日益嚴峻,當年輕人都不願意生小孩時,往後的總體競爭力勢必下降,連帶引起的效應恐怕會比高齡化社會來的更嚴重,也難怪最近政府要鼓吹生小孩。。。

http://www.obf.org.tw/article/RBL/Images/RBL003_10_/RBL003_10_圖.jpg
http://www.letsstartthinking.org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馬斯洛(A._Maslow)_需求論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2010/10/01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101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邀請到財政部財稅中心的盧志山先生,針對政府近來開始倡導的電子發票,以「推動電子發票策略」為主題進行演說。一開始我以為會是以介紹電子發票是甚麼樣的系統、電子發票比起傳統發票的優點在哪裡等方向為主要內容,不過如同盧先生一開始破題所講,這個演講的重點是放在『策略』上,基本的介紹雖然還是有,不過那些僅是基本所需的一小部分而已,關鍵在怎麼在政府內部、在企業間、在民眾間推廣這個新型系統的觀念與使用。

  一開始讓我很意外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統一發票,竟然是台灣人發明的,而且僅僅用於以台灣和大陸為主的地區;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為買賣東西有個正式的交易憑據,證明一筆交易買了哪些物品,付了多少錢,而國外竟然沒有如此的系統;追其原因,要追溯到統一發票一開始發明時的目的,並非是要讓消費者對獎,也不是消費者想退換貨時的憑據,而是拿來讓店家必須誠實報稅的依據;故在大多店家都誠實報稅的國家自然是不需要此系統。

  首先,盧先生說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電子發票該有甚麼樣子?」,以我們資工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發票該有哪些資訊,只要這些資訊都包含進電子發票中,其他資訊能節省就節省;我們需要的是類似一份純文件文字的格式。然而我們的政府官員卻不是這樣想,或許不只他們,許多民眾或者對資訊領域較不熟的年輕人可能也這樣想,他們認為電子發票就該是跟現有的統一發票長得一模一樣,只是一個是印在紙上,一個是存在電腦或一些電子設備中。在這個逐漸資訊化、電子化的社會,光是設備上的演進足夠嗎?顯然不足。

  回到現實面的考量,政府要推動電子發票,如何要讓企業和民眾接受?對企業來說,電子發票系統等於政府可以監控你的交易情況,自然是不受歡迎;那麼,便從以別的方向來利誘或迫使企業接受這個演化,最簡單的方法,便是讓客戶有這個需求。而對於民眾來說,統一發票原本就有的一些功能自然是不能少,像是對獎或退換貨等;然而好還要更好,不能提出更多利多吸引人使用這個新系統,那有什麼人想要額外花時間精神去研究這個新系統怎麼使用?

  總括而言,從看好電子發票發展的角度來說,或許這個新系統的普及化可能會改變多數人的消費行為;硬體的配合、相關法規的制定等自然是重要的課題,不過更重要的是開發者的想法、推行者的想法及使用者的想法,畢竟使用者還是人,孤芳自賞的完美系統也是失敗的,終究是要回到「人性」的議題上。

提問:此系統的推行,包含一些行動商店均可使用電子發票,是否需要無線網路的全面普及?

回答:是的,北市預計明年將享有全面免費無線網路;然而硬體的需求只是最基本的條件,也不會構成難以克服的困難條件,更重要的是增加企業與民眾的觀念上的理解與接受。

20101001書報討論心得報告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01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01
編輯:資工碩一許智凱


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電子發票,由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簡任分析師-盧志山先生主講。在這科技進步的時代,我們會使用大量的電子物品來取代過去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穩定地球上的自然發展,而這也是電子發票所開發的目的。

電子發票的開發已行之有年,但發行上所造成的改革往往讓人一時無法接受,所以造成推廣效益不彰的問題,而盧主任今天分享如何改善這個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在對於商家方面,使用了利誘以及時間的限制,促使各大商家紛紛投入電子發票的推廣之中。利用原本發票在每兩個月一次所推行的發票兌獎方面,將原有的現金轉為各大商家的禮卷,每間商家自己開出來的發票都能換成各自的禮卷,利用提高獎金百分比(如200元現金 = 220禮卷)的方式,來提高每間商店的營業績效,使得人民不會因為少了發票兌獎的樂趣而排斥電子發票,商家也可以使用收據或比發票更小張的資料紙來記錄每個顧客所購買的商品,維持商家在服務顧客退換貨的方便並節省對紙的用量,達到降低成本的效果。電子發票的方便,更能與電子錢包作為結合,不需使用任何紙張來開立發票,僅需使用一小片的IC做為紀錄工具,可整合在台北市悠遊卡、7-11 iCash或者是各大銀行所發行的電子錢包,這樣未來的生活將會不再需要帶著太多現金出門,也不必擔心需要刷卡簽名等繁雜的手續,提高了生活的方便性與效率。

在聽完演講之後,體會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成功的發行不完全在於產品的強大,人的行銷手法以及策略往往才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沒有盧主任的這些推廣與策略,或許電子發票還會晚個兩年以上發行。

2010.10.01 演講心得

課程 : 論文研討(一)
日期 : 2010.10.01
時間 : 13:00 ~ 15:00
地點 : S402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洪晟恩

主    題 : 校園的雲端技術
主講人 : 葉炳倉    教授

        這一次的演講是由葉生正老師邀請來世新大學的葉教授主講,而主題是校園的雲端技術,葉教授現在是世新大學電算中心的主任,對於現在討論火熱、百家爭鳴的雲端技術有一番認知與想法,並藉此打造出世新大學的校園的雲端服務 - 山洞客。

        由於這次的主講人葉教授曾經是葉生正老師是同事,老朋友見面免不了寒暄招呼幾句,逗趣的對話內容也讓氣氛輕鬆許多,接著葉教授就開始對雲端技術作一個介紹,一開始他提到幾個概念,先是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再者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最後是雲端服務(Cloud Computing Services),而雲端服務通常分為三種模式,也是我們在相關文獻與期刊和各家大廠所發佈的服務產品說明中可以看到的IaaS與PaaS以及SaaS,而這三種模式就是雲端服務的三種服務模式,簡單的說明來區分IaaS、PaaS與SaaS的話,就是IaaS為基礎設施及服務,其中有包含Data、網路、伺服器與作業系統的即為IaaS;PaaS則是平台服務,除了包含IaaS所有的Data、網路、伺服器與作業系統外在加上支援軟體的服務即為PaaS;而SaaS在PaaS之上再含有應用程式的服務,經過一些基本的介紹讓我們對於雲端服務有些基本的認知。

        在介紹完雲端服務的概念之後,葉教授就為我們展示了世新大學校園的雲端技術 - 山洞客,它有許多讓人覺得驚艷的服務,其中像是利用遠端的硬碟去儲存學校的文件與公文,並且有等級之分,不同的層級的文件、公文就放在不同的硬碟槽裏,並在存取的時候會打上有存取者的身分及存取時間的浮水印,確保防範文件機密外流,這對於行政來講是一個很便利的服務,但最讓我們驚豔的是山洞客的SIP服務,葉教授為我們展示了這項服務可以用系統撥打老師的手機與分機,也就是登入在同一人下的分機、電話、手機會在其他人撥打其SIP號碼時同時響鈴,而且這項服務的通信費全是免費,最後一番詢問,葉教授才終於鬆口其實就是利用學校與威寶的合作,威寶門號的網內互打免費,藉此做一個方便的通訊錄系統,這時大家都發出了原來如此的呼聲。

       這次的演講除了讓我們對於雲端技術有的基本上的了解,也見試到了非常有趣的一個服務平台,大家聽完演講後除了陸陸續續去向葉教授問問題尋求解答與挖寶外,同學們也互相慫恿要來做一個便利性高的通訊系統,也有人直接討論起世新大學雲端服務的漏洞與缺點,由此看來這是一場滿有收穫的演講。

2010.10.01 演講心得

電子發票,以前網路上買東西都收到很多次電子發票,當下並沒有覺得什麼特別的,因為它跟一般發票並沒有什麼不同。直到今天從『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來銘傳演講的簡任分析師盧志山來報告,使我對電子發票印象徹底改觀,讓我有種躍躍欲試的新鮮感,因為這種想法我從沒想過,好比未來一樣遙不可及的景象,有種自己即將走入未來的感覺。也讓我開始覺得用現金買東西的形式正在慢慢走入歷史,到時候購買東西一定相當便利,不過萬一不小心掉了那張卡片真是很麻煩的一件事,也許就像掉了錢包一樣吧!
而從演講的內容讓我覺得他是非常厲害的人物,對於很多同學的問題他是馬上就回答出來,而且他提出的構想也讓我覺得非常超世代。而政府把發票圖片化的作法也讓我覺得非常無意義,也非常的佔空間。聽說往後路邊攤也可以開發票,不過有多少攤販會願意這樣做就不得而知了,如果可以節稅的話攤販業者為什麼要去開這個發票呢!?不過盧簡分也有提出他的構想,就是讓購買東西可以抵所得稅,這樣就人人都會拿發票了,不過實際上也會衍伸出一些問題,例如:偽造發票去抵所得稅,這樣可能會造成稅收作業上的漏洞。

2010/10/01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101
時間:14:00~16:00
地點:S401
作者:資工碩一 朱政豪

這禮拜的演講,是請到一位來自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簡任分析師-盧志山先生。他介紹了什麼是電子發票,還有電子發票的建構及發展。

之前就有聽過〝電子發票〞這個專有名詞,但還不知道他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但感覺是一種蠻新潮的3C化產品。聽完盧分析師的報告之後,回家也自己Google了一下電子發票這個產品,感覺跟我們現在用的捷運悠遊卡和i-cash很類似。電子發票顧名思義就是跟以往傳統發票不同而且是沒有發票,以前我們買東西結帳之後,店家都會給予我們一張或數張的傳統發票來當作依據。但將來的電子發票不僅會使得各個企業或店家方便且迅速的進行憑證的開立、收取、作廢、作廢取消、銷貨回、進貨退出或折讓(折讓單)、折讓單取消、查詢等各項作業進行之外,另外還支援企業用戶以ERP-to-ERP的方式,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發票接收、查詢等作業。此外此電子發票系統還提供了安全處理作業整合的機制,保障企業用戶可以便利安全的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發票憑證的開立、接收、作廢、作廢取消及銷貨退回、進貨退出、折讓與傳送的機制,進而達到資料傳輸之私密性、完整性、來源辨識及不可否認性。然而〝電子發票〞之傳遞媒介為網際網路,其具有高普及性、高速度、低成本等特點。但因須同時兼顧身分認證的安全性、統一發票所載事項的正確與完整性、交易發生開立的不可否認性,及營業稅課徵的無誤與完整性等要求,故於身分認證及安全傳遞上,便須採用相對嚴格的標準。

這次的演講對我們而言,雖然不是有關於我們所學的東西,但卻相當的實用!因為電子發票看起來是相當的方便減少許多得成本,尤其是紙類花費減少了,如此一來樹木也可以減少砍筏,不管對社會的商業或是對大自然環境都是有好處的。希望可以趕快推行這項電子發票系統。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2010.10.01 書報討論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01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研一 曾詠堅



這次演講請到國稅局的盧簡任分析師來演講電子發票這個議題,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使用到發票。這個議題也可以說是與所有社會大眾都息息相關的、但是這個轉變是一個挑戰,畢竟發票存在大家生活中很久了!


何謂電子發票?所謂的電子發票制度乃是因應電子商務之發展,但我們的政府似乎把電子發票當作是發票存放在電腦內。這種思維是不對的,這點演講者也在演講當中把這點錯誤指出!並說明為何我們的政府都花很多經費在推行電子化政策但真正實施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就因為推行者的思考方向沒有從民眾的角度來思考,所以往往民眾在實行時卻因為不懂而覺得不方便,而抱怨!



這次演講我覺得收穫最大的是,得到一個觀念就是當要推行一項政策或規定時一定要思考這樣會帶來人們甚麼困擾?又該如何去減低人們的困擾並縮短適應期。


並且再次聽到"科技的價值不在於本身,而是在於你如何創新"我們因該要運用現有科技來去創新進而改變生活,並不是依賴科技所帶給我們的方便。也提醒我們設計產品時要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有時你從企業角度和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產品會得到不同的想法,來幫助你將你的產品做得更好。

2010/10/01心得報告

這次的書報討論在s104演講廳,請了一位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簡任分析師,盧志山分析師來演講,題目是推動電子發票策略。


首先一開始,盧分析師先簡介他的單位,在國稅局工作。他講了幾句印象很深刻,人們去銀行總是面帶微笑,但是去國稅局卻是都擺著臭臉,原因是因為去銀行領錢會比較開心,但是去國稅局是去繳費的,而且每次都東缺一個證件,西那邊印章沒蓋......,等等如此繁瑣的程序,而且有時還會很多民眾前來納稅繳費,大排長龍是免不了的,好不容易等到窗口又跟窗口人員溝通不良。來這裡會不高興也是正常的。


盧分析師在十年前曾推動電子化網路報稅機制,但是卻屢遭到砲轟,因為當時的網路不普及。所謂的電子化就是不必用到紙,電子發票就是沒有發票。盧分析師也是個資訊人,他曾說過,資訊人是孤單的,因為要做十年後的事。如今,雖然發票電子化沒有百分之百每個店家都有採用,但也遍布全台兩萬多個店家,算是個開宗祖師。店家的發票電子化是不能強迫的,你不能規定每個店家都裝一個刷商品發票的機器。政府如果要採行這種機制一定要有個利益平衡,例如店家如果裝了這種機器,政府就補助你什麼,或是給你個利益方案柔性的協助你採用發票電子化。總之說來說去就是可不可行的問題而已。


網路報稅對於納稅人來說還有個很重要的重點,政府不能強迫每個納稅人都要採用網路報稅,有很多因素要考慮,包括家裡沒網路,老人家不懂電腦等問題。社會是多元的,網路報稅無法統一,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網路。

網路報稅在過去的觀念是,納稅是人民應盡的義務,現在的理想是創造一個電子化政府,那未來的目標呢?科技是否能解決一切?在過去的觀念,要實現發票遞送網路化,現在的策略是發票電子化,那未來對於現階段的情況來說是否有更進步的想法?


最後,盧分析師秀出一張卡,號稱是電子發票悠遊卡等多功能合一,目前還未上市。同學馬上就趁機提出幾個問題,包刮掉了怎麼辦,如何配合店家甚至於是一般的路邊攤實行電子化,盧分析師都有給我們解答,你想得到的問題他都想過了,有備而來。這次演講主題雖然納稅發票的不是我們的主修,對我們來說也算是身為資訊人另一層領域的收穫吧。

2010/10/1 書報討論 論文演講心得

2010/10/1 電子發票專題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99101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碩一 田文誠





這次專題演講邀請到財政部財稅中心簡任分析師 盧志山先生,為我們演講如何推動電子發票策略,在一開始盧先生就對我們表明,電子發票的用意主要是以節省空間、不浪費資源為主,因此電子式的發票,就不需要有固定的格式,主要以儲存資訊、不浪費電子空間為原則,要改變傳統對發票的觀感,並不是將發票電子化後,仍然是一樣的模式在運作,這樣仍然沒有達到節能省碳的功效。





自電子化的開始,我們生活中很多東西已經變成電子化的模式在操作,舉個例子:網路報稅,其實是我們在造一個電子化的政府,既然已經創造出了一個電子化的政府那人民為何還需要報稅,為什麼還要自己去跑各個部會填寫單子,這些是人民有權利要求政府服務的,報稅改制成網路申報,那為何不是政府透過網路把人民的資料傳去給人民,告知有多少稅要去繳,在這個觀念建立之後,相信未來是不需要報稅的,政府會取得所有的列舉支出,那將來網路報稅一定能做到全面化嗎?,其實不一定,並不是所有的人民都能使用,我們將生活種的許多事情變成電子化就能完成,看似便利,其實也是有缺點的,如果今天政府,採用的網路報稅是將稅透過網路告知人民,那就代表我們的一切都是在政府的掌控之中,隱私權就完全沒有了,這時就有個兩難的情況,我們是要便利還是權力。





因此在電子發票的推動上也是有難度的,我就必須有策略的方式來推動



首先為什麼要有發票?對人民來說,應該是對獎要用到,但是就商家來說,有發票就必須報稅,既然是要報稅商家對發票會蠻不喜歡的,更何況是推動新的策略電子發票,這樣反而會造成,商家希望稅能少報一點的機會,這樣只會讓推動的計畫失敗,既然怕沒有人參與,只有用誘因來讓他們自己深入,好比說,可以推動電子發票對獎的獎金留在商家,也就是人民如果中獎,去商家換,只能換取物品而不是現金,使商家加入計畫。



商家問題解決了可是人民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電子發票推動,那就是沒有實體的發票了,那如何對獎、如何報公帳、有的發票還可以砥稅,電子化後又要怎麼去取得、使用?其實只要能辨識唯一性的功能就可以用電子發票,好比說:悠遊卡可以在24H的超商買東西,悠遊卡可以辨識唯一性,因此可以使用電子發票,也可以直接在超商使用ibon..等,如果有中獎,可以選則是要捐出去還是印出來跟商家兌換商品或是去郵局換取現金都可以由人民自己選擇,這只是其中之的例子,當然也可以跟電信業者結合,電子發票的資訊透過簡訊傳給消費者,這樣也是有發票的,如果要讓電子發票更加的落實,可以發展出行動的機台,讓路邊攤的業者也可以開出電子發票(不過很難,沒人喜歡報稅)

99.10.01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1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研一 游佳恩


記得我頭一次看到電子發票這四個字,是在網路購物上,因為網路購物問我,是否使用電子發票?當下的我,並不知道電子發票的意義是甚麼?只知道當我東西寄到時,我不會收到紙本發票。


何謂『電子發票』?今天聽了以『推動電子發票策略』為主題的演講,內容很有意思,盧志山簡任分析師說:「其實,電子發票就是沒有發票。」但要怎樣讓營業人、人民對電子發票有興趣並接受電子發票,他所推動的策略為:

1.場景與情境(戰略):開闢戰場、誘敵深入

2.關鍵性物件(戰術):消費者(創造需求)、商家(競合)、資訊身分(創新)、短期成果

3.戰鬥縱深(戰鬥):團隊與信仰、資源與支持

有了這些策略,再去作(一)推動:

1.作業:主動、全程、分眾

2.系統:服務、加值

3.推廣:形成社會議題

4.法規:試辦、突破創意

(二)實體通路作業情境:

1.消費者:索取、查詢、對獎、領獎、捐贈

2.商家:成本、速度、加值、效益

3.發卡商:推廣、加值

4.社福團體:捐贈、效益、效能


盧志山簡任分析師在推動電子發票前,考慮到了所有會發生的問題,例如:會不會洩漏個人隱私?如何讓營業人接受電子發票的推動?....等,要有完善的作戰策略,才能讓想法順利的推動,其實,就像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在事情完成之前,必須多方面的去思考所有問題發生的可能性,一步一步的去思考,一步一步的去解決,能做到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好,做的完整。


今天我學到了很多,不管是電子發票的推動,抑或是盧志山簡任分析師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方法,短短的兩個小時,讓我獲益良多。


2010.10.01 書報討論演講心得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01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碩一 李慧娟


這次的演講題目是「推動電子發票策略」,
由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簡任分析師盧志山先生來演講。


一開始~
有先問大家有沒有聽過電子發票?有沒有用過電子發票?
雖然我好像有聽過電子發票,但是我還沒用過電子發票。
聽說比較常使用網路購物的,比較會接觸到。
因為我也不常網購。頂多就是買書會網購,但都是和家人一起買。
可是也都還是使用實體發票。


演講中有提到,從民國39年開始,發票推動已有60年。
不講我還真的不曉得,原來我們使用發票已經用這麼久了。
過去發票對我而言,頂多只是個消費證明。
再來就是對獎。但是我似乎沒什麼偏財運,從來沒中獎過。
久而久之,我也不怎麼去對發票了。都拿給我妹對獎。中獎了就給她。


演講者在演講途中,一直有提到。
電子發票就是沒有發票。
而不是發票電子化。

不過發票轉變成電子發票。
原本實體發票有的資訊,電子發票也應該要有。
要對獎的話,就還要能證實這個發票是你所擁有的資訊才行。

聽說使用電子發票,每月還會幫你自動對獎。
上網查了一下資料,有中獎的發票,似乎會以掛號方式將發票正本寄送到帳單地址。
感覺似乎還不錯,至少省去自己對發票的步驟。
還可以節能減碳。

2010/10/01 電子發票的建構與策略演講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01
時間:14:00~15:3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產碩研一 張振欣

先前對於"電子發票"的概念,已經有些略知一二,政府為了在稅務上的追查,希望透過電子發票方式減少逃漏稅機率,但這也是在"B2B"的層級上的期許,那麼"B2C"層級呢?如何取代傳統的紙張發票呢?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簡任分析師-盧志山先生在這一此演講中提供的非常明確且詳細的解答。

首先起案的關鍵,的確是為了政府在防範逃漏稅的前提而發展出來的概念,計畫在B2B層級推出"電子發票"方案,但是可想而知的,普遍企業一定意願是不高的,因此在推廣的策略上,先推廣"B2C"層級,在廣大的民眾與商家最直接的消費市場,若是成功的推廣電子發票,成為一個社會議題,取代了傳統發票並廣泛流通,那麼也自然而然的在B2B層級也必須要跟進,那麼最終目的也就完成囉!

當電子發票取代傳統發票,對民眾而言,要如何兌獎?對店家而言,是否划算?對公司行號而言,有何影響?盧先生點 出了這幾個關鍵的問題,也提供了問題的解答,首先先從電子發票平台、媒體的建置開始,透過目前廣泛流通的悠遊卡,或者全台灣遍布分店的7-11專用的i-Cash卡,或者一般銀行推出的感應式信用卡等,都可以充當電子發票的媒體,發票的號碼儲存於卡片中,可以利用悠遊卡加值機器、或7-11的i-Bond機器,查詢卡片消費狀況、發票號碼等等,也可以及時兌獎、及時換獎,可將金額繼續儲值或者轉帳到其他戶頭,對民眾而言,更加的方便!對店家而言,民眾兌獎後儲值的金額,直接在店家內消費,這樣的保障市場金額對店家而言是項大利多!對公司行號而言,以往需要透過傳統發票來對帳、對進出貨等的用意也簡化成電子資料,減少在人力控管或發票紙本的成本問題。

可惜的是受限於時間的關係,盧先生還有許多很棒的經驗來不及分享給大家,另外他也提出了一些身處於資訊業中的一些概念與態度,提供一般年輕學子參考,我深感認同,資訊人不能孤芳自賞,要考量使用者的角度,也要有執行的魄力、更要有創意!

99年10月01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01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推動電子發票策略


       這次演講系上請來了國稅局的盧志山簡任分析師來為我們演講,盧簡分目前服務於國稅局的北區財稅中心,在就任期間推行了網路報稅、電子發票等資訊化的改革, 他說「資訊科技的價值在於創新」,可以從他在國稅局的政策推動看出他對於「創新」的實踐。除此之外,盧簡分還非常熱衷於志工服務,他擔任幾個志工服務機構的負責人,也參加過世界各地的志工服務,我非常羨慕及景仰他在工作與生活中不斷追求創新及改革的勇氣。

       本次演講的主題是「推動電子發票策略」,演講者以問答的方式,告訴我們「電子發票就是沒有發票」,希望能將舊式的紙發票用電子資訊來取代,一方面大量減少為了製作發票而使用的用紙量,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因為舊式發票的使用而浪費的人力成本以及時間,舉例來說,社福團體每年要為所捐贈到的發票對獎要花兩億元成本。但對於國稅局來說,最終目的不外乎是將交易行為及稅務資訊化,以避免企業有逃漏稅、虛設行號等減少國家稅收的行為發生。

       電子發票即將上路,未來希望繳稅時不需要再申報,政府會告訴你應該要繳多少稅,你直接去繳交即可,要完全達到這個目標還有一段路要走,畢竟目前並不是所有稅務皆已經資訊化。因此,演講者希望大家集思廣益,思考電子發票的應用,能在年底的資服競賽將點子提出來,進而加速電子發票的推動。

Q.其他國在電子發票的發展情況
A.其實只有台灣以及大陸才有發票這種東西,北歐及西方國家早已推動電子發票了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2010/10/1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1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產碩一 魏早達
本週專題演講系上邀請了財稅中心的盧志山簡任分析師來談 "電子發票的建構與策略",這次的演說,盧簡分從當初建構網路報稅的整個歷程,一路談到政府在即將推動的電子發票的整體思維。給了我們對政府在推動各項電子化工作時,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間。

工作了這麼多年,也曾參與過許多和政府相關的專案,無論是在全國戶役政系統、通關自動化系統、全國醫療網等專案,一直以來都是以如何運用技術來達成電子化的思考邏輯。也常為了遷就現有的以紙本作業模式,而忽略了所謂電子化的本質。還記得在作全國醫療網時,為了當時法令上不承認電子病歷,而花了好大的功夫在套印病歷。也曾經在為某一個政府機關作公文系統時,為了客戶堅持在電腦上打公文要在電腦顯示公文的樣式,並且需要從左到右直書,還要套印在一般的十行紙,而大費周張。真是要好好想想電子化的本質是什麼。 而從今天初窺盧簡分分享整個電子發票政策的推廣歷程,瞭解到一個政策的推行,無疑地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阻礙,但是能夠從誘因著手,再秉持著政府需提供一種多元的管道,面對著現有的問題,也以不影響到大家權益的方式來降低大家的抗拒。並考量到人權的議題,相信在年底開始推廣時,必定能增加此政策的成功率。

我覺得今天我最大的收穫在這一句話,"資訊科技的價值,不在科技本身,而在創新" 。這不僅僅在科技本身的創新,而是整體思維的創新。運用科技的創新,創新的思維,相信可能性。這是身為科技人所應持有的信念。

2010.10.01 心得報告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0.01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104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題目:電子發票的建構與策略

今天來演講的是一位財政部稅務資料中心的一位簡任分析師─盧志山先生,起初我對於今天的演講議題以為是一般演講,內容可能就是發票要如何電子化,節能減碳,以後不會有實體的發票之類的,但這次的演講內容完全顛覆了這樣的刻版印象。

盧簡任一開頭就讓人摸不著頭緒,劈頭就問了大家政府和人民的角色問題,直言不諱的點出現在政府所出現的問題,直接就說為什麼人民要報稅,為什麼人民要辛辛苦苦寫著看不懂的稅單?為什麼需要花一天的時間到稅務機關去申報繳費?因為政府都有大家的收入資料,那怎麼不幫人民算好,讓人民知道須要繳納多少金額即可,這樣才是服務人民,可是現在政府機關的情況卻是人民在服務政府,這真是讓我恍然大悟,因為這才是政府在服務人民,這麼多年以來的便民口號,其實是在方便政府,這樣的反向思考真是讓人驚醒。

回歸正題就是電子化發票,在我故有印象中,我一直以為電子發票就是發票變成電子檔,這個觀念在盧簡任的說明之下,又被打破了,真正的發票是指有儲存發票上所記載的資訊,而不是把實體發票掃描成電子檔,這兩句話又讓我愣住,接著就說明如何推動電子化,在推動一個新的政策時,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往往技術上都是可以克服的,最難克服的是人,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想當初在工作的時候為了推行公司新的政策,開發軟體方面的阻礙可以解決,唯獨人,真的才是花最多心力的地方,需要推行者不斷的去溝通、說明、協調和想辦法,真的是要不斷的動腦筋轉彎,才有辦法讓人可以接受你的軟體系統。

這次的演講內容,我想重點不在於如何推行電子化發票,而是如何克服困難去實行電子化發票,人往往都會隨時隨地去遇到很多難境,身為一個資訊人,要懂得如何去利用腦袋去創新、去思考來解決困境,這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擁有的無價之寶。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2010.10.01 書報討論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1001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研一 賴相勳

推動電子發票,電子發票這4個字常常聽看,看到,也有不少討論,但始終沒有深入的去瞭解。這次的書報討論就請到財政部財稅中心的盧志山先生來進行演講。開宗明義就先點出何謂電子發票,也就是不要發票。這是一個很新穎的觀念,發票對自己來說,除了是退換貨的證明外,也只剩下對獎的用途。聽到沒有發票4個字,就嚇了一跳,那要怎麼對獎?中獎的話要怎麼確認身份?會不會有人權隱私問題等等。

在一開始的介紹中,盧主任簡介的他歷年來的事蹟,這時就發現原來推動網路報稅的人就是他,自己的家裡就是用網路報稅,省時省力又方便,在這個講求現代化,電子化的社會,尤其政府又大力推動各種電子化的服務,造福不少民眾。但之後盧主任講出了很有意思的句子:網路報稅,就是不要報稅,意思並非不納稅,而是不必由民眾拿著一堆表格,到了報稅的季節,急忙去排隊報稅,而是直接將稅金由你的帳戶中扣除,理由很簡單,你有多少收入,其實很多資訊政府都拿得到,可以計算,這樣的情況下,何必花民眾的時間去排隊報稅,按下授權紐後,就會自動完成報稅的動作了。盧主任先帶出這個觀念,接著開始講述何謂電子發票

如同之前所說得,電子發票,就是不要發票。要達成這個目標,著眼在3個地方:B2C(公司對民眾),B2B(公司對公司),B2G(公司對政府),後兩個在推動上比較方便,而前者卻是困難重重,原因很簡單,就是利益問題。少了發票在手,怎麼對獎,這一直是疑問。所以這次就有一個比賽,希望集思廣益,想出更好得誘因來推動電子發票。目前已經有由他們內部自己構想出來的點子,在成本跟創意跟誘因上都相當不錯,也頗讓人期待可以出現在市面上。

最後展示了一款新的卡片,搭配上RFID的功能,有更大的儲存空間可以存放資料,也可以選擇是否紀錄個人資訊等相當多的功能,由於目前台灣不管設施還是民眾接受度都沒有達到可以大量生產的地步。因此價格還壓不下來!不過這張卡片卻是MIT的,可謂另類的台灣之光。真的蠻期待未來可以普及,電子發票的推動,效率提昇之外,更可以推動環保,減少樹木砍伐,可謂一舉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