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01366065 吳欣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01366065 吳欣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The role of the study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in the education of a programmer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2013/3/22
時間:14:00 ~ 15:30
地點:S104
講者: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  陳恭教授兼系主任
作者:資工碩一  吳欣蓉

        這一場演講的主題探討寫程式,非常接近我們的生活,未來如果繼續走資訊領域,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當工程師,而不管你走哪一塊領域,都需要寫程式,這是無法逃避的問題,而當我們踏入職場,我們的首要目標就是提高程式生產力,而目標就是將程式寫的正確、又快、又簡單。剛上大一時,大家會先要知道程式語言是什麼?老師就會說程式語言是我們與電腦進行溝通的工具,甚至有些人會跟你說只要專精一種程式語言就好,其他語言都差不多,只是些微的表示方式不一樣,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不免會讓人懷疑,但聽過這場演講後,我相信大家都會有點改觀,甚至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多我不知道甚至連聽過都沒有,還有些程式語言竟長的跟數學式子一樣,但你能說這些不常看到的程式語言不重要嗎,應該換個角度說,隨著妳從事領域的不同,所需使用到的程式語言也會有所不同,每一個程式語言都還是有它需要存在的價值在。

        而近幾年來,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很多新聞及報導,在傳遞一些訊息,他們認為不管你是什麼科系的人,甚至從小時候開始就應該要學會寫程式,甚至有些公司推出遊戲,讓任何人都能透過玩遊戲的過程中,也學會轉寫程式。很多專家認為寫程式能夠訓練一個人的邏輯能力,不管你從事哪一行,這樣的能力是需要具備的。而一般的民眾聽到妳會寫程式、是個工程師都會投以佩服的目光,但寫程式真有如此困難嗎? 李家同教授就曾經說過,寫程式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流程圖,一旦流程圖出來後,程式也就出來了,也就是說我們只需要學會該語言的一些規則即可,就可以將這個流程圖轉換成程式碼了。

         而以下是一部介紹大家為什麼需要學習寫程式,大家可以參考看看,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


Game for research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2013/2/22
時間:14:00 ~ 15:30
地點:S104
講者:東華大學資工系  戴文凱教授
作者:資工碩一  吳欣蓉

        在聽這場演講之前,我相信不少資訊領域學生跟我一樣,都會希望能到遊戲公司去上班,因為大家都喜歡玩遊戲,能自己設計一套遊戲軟體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而薪水也不會太低。但聽完這場演講後,還真有點小小改觀,發現這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今天的演講者列出很多中國古代的建築圖像,每一個小小結構都是用程式碼所撰寫出來的,不只如此,這些程式碼還包含很多的數學式子,更讓人覺得困難,也更加佩服遊戲工程師了,甚至是專門做美化這一塊的專家,畢竟一款遊戲要能吸引玩家,遊戲角色、畫面的素質是少不了的。

  除了有好的畫面外,如何設計一個好玩的遊戲來吸引玩家加入,更是一門重大的課題。一位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專家,並超過20年的用戶體驗,認為最能吸引用戶參與遊戲的條件就是要有趣好玩,但最難的部分就是增加功能,以下是他針對讓遊戲更加好玩的方法:

1. 新奇:大家看到這個詞都認為是要有樂趣,但你換個角度來理解,是指遊戲中必須要有最簡單的故事情節,讓用戶能用最快的時間來了解他如何去玩,相信大家都有經驗,如果你花個10到20分鐘還不知道怎麼玩,可能就直接放棄了。
2. 挑戰:他指出玩遊戲也可以看出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遊戲中,玩家每克服一個困難,甚至解決一個任務獲得了獎勵,都會有成就感,因此你怎麼去設計這個困難和能得到的獎勵是很重要的。
3. 社交:大部分的遊戲都會加入社交的部分,不論你是透過網路認識的朋友,還是跟現實中的朋友組隊,一起打破難關的過程是用戶最喜歡的部分。
4. 有意義:這部分也是最困難的部分,如何讓遊戲對用戶有價值,讓用戶在遊戲中體驗到學習的過程和感受生活的意義是最重要的。

  透過這樣的演講,也讓我知道製作一個遊戲的背後,是多麼的不容易,能做出一個吸引人的遊戲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阿。

醫療影像處理在診斷上之應用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2013/3/29
時間:14:00 ~ 15:30
地點:S104
講者:嘉義大學理工學院長  柯建全
作者:資工碩一  吳欣蓉

        隨著科技進步,醫學影像也越來越重要,並受大很大的重視,如果能有一張很好的醫學影像分析,將有助於醫生透過影像來了解病情,並制定合適的醫療方式,得到更好的醫療效果。而一般醫學影像處理技術,我們可分成幾個部分,像是影像前處理、影像分割、影像對位、三維影像建構、影像特徵擷取、分類和辨識...等,接著我們就針對一部分來做簡單的說明。
1. 影像前處理:指的是影像的強化,使整張影像的各個部份能更加清晰,以利醫療人員分析,甚至交由電腦來做後續的處理,我們可分成兩個部份來著手,一個是直接在空間域上處理,另一個是轉換至頻率域上處理,我們可以觀看下列兩張圖。
下面這張是未處理前,影像比較模糊,也不容易去判斷。

而下面這張是影像經過處理,變得比較清晰,也更容易讓醫生進行診斷。


2. 影像分割:目的是希望從影像中凸顯出我們所需要的資訊,可能是某個器官、腫瘤...等,而影像分割的方式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邊緣分割,另一個是區域分割。

  透過這場演講的介紹,發現影像處理的重要性及應用領域是如此的廣大,也藉此造福後人,讓醫療人員能更快更精準的診斷出病情,降低診斷錯誤率。





智慧型視訊監控的研究現況與展望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2013/3/1
時間:14:00 ~ 15:30
地點:S104
講者:輔仁大學電子系  王元凱教授
作者:資工碩一  吳欣蓉

        智慧型監控系統越來越受大家重視,我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智慧住宅的部分,另一個是犯罪偵查。在民國94年,就發生一件蠻牛千面人的事件,並造成恐慌,畢竟當時蠻牛算是一家大型公司,歹徒透過恐嚇的方式,威脅在多久的時間內,沒有付款給他,將在不同店家裡的蠻牛放毒藥,這樣一個舉動造成很大的轟動,以警察的角度來說如果沒有立即將歹徒抓出來,甚至得逞順利拿到金額,有可能導致陸續相同的事件發生,而蠻牛公司方面也未因這樣的恐嚇而立即付款,也害怕乖乖付款後造成後續有類似的事件發生,因此警察單位動員了500名的警員,觀看6000小時的錄影資料,順利的在短時間內抓住犯人。我們也透過這樣的例子,清楚了解到智慧型視訊監控的重要性,甚至有研究顯示,即使是訓練過的保全人員,在同時觀看超過十個監視器畫面下,只要過了22分鐘就無法對監視器畫面上,所發生的突發事件做出反應,因為保全人員的注意力也已經換散了。因此能透過智慧型監控方式來取代人工作業,更能達到監控的目的。
  接著我們來探討一下視訊監控的發展狀況,以下列出智慧型視訊監控的發展背景:
1. 911事件後國際恐怖事件頻傳,許多國家都提高安全預算以防止恐怖活動
2. 傳統視訊監控需仰賴大量監控人員,不但人力成本高且容易發生人為疏失
3. 傳統視訊系統直接儲存影片檔,僅能以序列搜尋的方式來尋找所需要的片段
        透過上面說明的原因後,智慧型視訊監控系統在市場上成長快速,但主要的市場還是以歐美為主,亞太地區仍缺乏這樣的概念。以英國來說,他們擁有4200萬的照相機,一台相機相當於14個在英國的人,平均一個人一天可以被拍200到300次。因此如果有了智慧型監控系統,我們就能夠有以下的應用:
1. 甲翻牆進入校園,我們透過智慧型攝影機偵測到有人翻牆,而在校園內閒晃時,還能持續被智慧型攝影機追蹤,而中控室從翻牆開始就一直注意著該可疑人士。
2. 乙往暗巷走去,發現周遭有一部攝影機,便以塑膠袋遮住攝影機的視野,中控室得知攝影機異常,便通知警衛前去查看,並透過頂樓攝影機查看周遭狀況。
        除了上述這些應用,還有很多很多的實際應用例子,這樣的方式也讓警方在偵查案件中,在查看監視器的過程中是個很大的幫助,也讓保全公司的服務能更加周全,建造一個更加安全的環境。
      


雲端計算安全的挑戰與機會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2013/5/3
時間:14:00 ~ 15:30
地點:S104
講者:優弧資訊公司  呂沐錡總經理
作者:資工碩一  吳欣蓉

        近幾年來,雲端這兩個字不斷的被熱烈討論,很多公司都在提倡雲端,但什麼是雲端呢?雲端指的就是網際網路,大家透過網際網路來使用一些服務,甚至提供一些平台的租用服務,讓一些企業不需自行購買設備,透過租用的方式,用多少就付多少,但也因此衍生出一個重要的議題 - 安全性,很多企業遲遲不敢投資都在於這個議題,害怕公司的內部資料外洩,甚至牽扯個資洩漏的問題,因此想要推出雲端方面的服務,就需要針對安全性做一個更加詳細的保護措施,不但讓使用者安心,也能吸引更多客戶來使用。

  下面我們針對雲端計算的安全性問題來進行一些探討,並將客戶所在意的議題分成下列三個方面:
1. 資料的安全性與隱私性:
  客戶會去思考資料放在雲端資料中心是否安全,甚至和其他使用者共用儲存設備是否安全,並保證資料不會外流出去。
2. 服務效率與可用性:
  雲端服務是否能確保資料傳輸的安全及服務的品質是否符合客戶的要求。
3. 標準性與轉移性:
  客戶會考量到如何將原有的軟體和服務轉移至雲端上,而在這方面,軟體和雲端服務供應商,是否能夠再轉移到其他的服務商。

  除了上面提到的部分,我們來看看雲端所帶來的威脅有哪些,甚至透過雲端來做一些非法的行為。首先,雲端服務商為了降低使用的門檻,並不會要求使用者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才能使用,雖然這樣的做法能有效的推廣雲端服務,但卻也導致有心份子的利用。因此在使用者介面的驗證與授權功能是否安全,都是需要去注意的地方。而雲端運算的服務,使用上好像擁有獨立的環境,但是這些環境都是從共享的實體環境中透過一些虛擬化技術所產生的,而這樣的技術平台是否能將不同的使用者確實區隔開來也是需要注意的部分。而以企業的立場來說,資料遺失和資料外流對一個企業的影響,不單單只是金錢,甚至是企業的形象受損,因此我們要注意的是該平台是否擁有足夠的加密技術、如何安全地刪除資料、災難復原...等,都是必須認真加以考量的問題。除了以上列出的問題,甚至還有一些不知道的風險存在,因此我們可以透過下列的方式來進行一些簡單的安全評估:

1. 選定採用的雲端服務類型:
  雲端服務可分為三種服務方式(IaaS , PaaS , SaaS)和三種部署(Public cloud , Private cloud , Hybrid cloud) 方式,任何一種方式的風險都不太一樣。
2. 確認相關資料與應用程式的重要性:
  選擇想要使用的雲端服務後,確認所使用到的應用程式及相關資料,他們的重要性程度為何,如果非常重要,企業所要求的資訊安全的等級就會比較高。
3. 進行風險分析:
  確認資料及應用程式的重要性後,我們可以針對以下幾個項目做考量,分別為資料的安全性、雲端運算服務供應商法規遵循的可靠性、服務中斷時的回復能力及企業需求的支援能力。
4. 尋找合適業者:
  當提出風險評估表後,就要開始針對每一家雲端服務提供者進行篩選,並跟雲端服務提供者進行一些協定,包含提供的水準及違約時應付的賠償,甚至其他書失所造成損失的責任也應該要分配清楚。
5. 定期追蹤:
  和雲端服務提供商簽訂契約後,還是要持續的進行追蹤,以確保個人的利益是否有損失。

從個人資料保護法談個資保護與資安防護實務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2013/4/12
時間:14:00 ~ 15:30
地點:S104
講者:威播科技公司首席顧問  陳鴻彬先生
作者: 資工碩一  吳欣蓉

       個資法這個議題,近幾年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對公司而言,如果一不小心洩漏了客戶資料,光是賠償的金額都有可能到天價,也讓大家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並防止個資外洩。隨著近幾年來,新聞媒體的報導及宣傳下,民眾也慢慢了解個資方面觀念,也陸續有不少詐騙手法推出,但民眾的警覺性越來越高。因此,政府為了給人民一定程度的保障,也陸續施行個資法,看似不錯,但也要開始警覺自己是否在無意中觸犯了,甚至個人資料遭洩漏該如何去處理,並請求賠償呢,因此,不管你是誰都應該要好好了解這個議題。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哪些屬於個人資料的範圍,只要該資料可直接或間接識別該人的都屬於這範圍,而其中演講者問了大家一個問題,死亡證明書是否屬於個資呢?相信大家被問到該問題,心中難免會起了疑問,但其實他是不屬於的,因為個資法只保護還存在的人。接著我們來了解一下個人資料的生命週期,我們分成下面這三個部分:

蒐集:不論以什麼方式取得向當事人蒐集個人資料時,應明確告知使用的範圍及目的。
處理:個人資料蒐集之目的消失或到期時,需依當事人的決定,是否要刪除該資料。
利用:利用個人資料上,只能在執行法定職務及蒐集之目的的範圍內使用。

        而現在大家最關注的另一個議題,自己個資外洩怎麼辦?現在最新版的個資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團體訴訟,也就是說我們可透過公益團體來代表所有受害者進行訴訟,避免受害者須自行跑司法相關流程,甚至因為勢力單薄而無法跟大企業進行對抗。

  除此之外,對企業來說個資盤點也是一個重大的挑戰,而它的困難在於資料過於分散,因此企業須先掌握公司內部到底擁有多少資料,才能進行後續的規劃,採取最適當的方式。以下列出盤點的原則:
1. 個資盤點要涵蓋全公司的業務流程:
       公司內的每個部門,必須去檢查整個業務流程是否擁有個人資料。透過這樣的方式,能清楚的看到個資的流向。
2. 個資類別比數量更為重要:
       以往很多企業比較在意的是個資的數量多寡,數量多才會受到重視,但專家認為在個資盤點的階段,掌握個資的類別比數量來的重要,如果類別越多,代表個資盤點的流程越細緻,因此,也提醒大家,如果個資在蒐集、處理或利用中有任何一個環節有差異,就應該視為另一類來看待。 
3. 個資盤點是持續性工作,而非做一次就好:
  需注意的是當業務流程有做新的調整,企業就必須重新進行一次個資盤點,但相較於第一次,第二次所花費的力氣相較於第一次會比較少,而且還可透過第二次的盤點,檢驗出是否有遺漏的部分。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資通訊與雲端運算發展之探討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101127
時間:14:00~15:30
地點:S104
主題:資通信與雲端運算發展之探討
講者:簡志誠
作者:資工碩一    吳欣蓉

        這週在度請到中華電信的人員來為我們做演講,而演講的主題是近幾年來非常熱門的主題雲端,也因此在業界中,很多人都喜歡標榜著自家產品技術跟雲端有關,甚至加上雲端這兩個字,而大家也紛紛往這個方向邁進,而接著我們就來介紹一些雲端在業界上可以提供的服務方式。

  • 基礎建設即服務
        所謂的基礎建設即服務也更為IaaS,也就是把電腦的計算能力和資料儲存空間根據使用者的實際需求來提供並計費,而使用者不需要再自己去購買伺服器,也不用自行管理這些伺服器,只要透過IaaS供應商來購買自己所需要的CPU計算能力和儲存空間即可,而他的計價方式根據你使用的CPU等級進行一小時要多少,租用的網路儲存空間一年要多少錢,也還有更多需要付費的服務,包含網路流量、服務品質...等。而目前最有名的IaaS供應商應該是Amazon .com,這家公司也是美國最大的網路電子商務公司,該公司推出Amazon EC2 和Amazon S3這兩種產品,Amazon EC2 是可以讓租用者隨時建立、執行、終止自己的虛擬伺服器,並可在虛擬伺服器上執行任何自己想要的軟體和應用程式,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服務是依據實際的使用量來付費,而Amazon S3 則是可以讓租用者自行租用資料儲存空間。
  • 平台即服務
        上面提到的是使用者可以自行安裝任何作業系統...等,但並不是所有使用者都想要自行建立這些設定,因此這方面的服務就是讓租用者只需要把軟體甚至自行設計的程式放到供應商所提供的平台,供應商將會負責程式的執行,換句話說,使用者只需專心於應用程式功能面的開發,不需要擔心如何應付流量管理等問題,並且開發完的程式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執行,不只如此,還提供多種的開發工具給使用者,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我們也稱為PaaS。目前較有名的是Google的Google App Engine(GAE)。

  • 軟體即服務
        前面所提到的IaaS及PaaS,其使用者大都來自企業或研究單位,但對於個人來說,使用者感興趣的是應用軟體所提供的服務,而不是比較底層基礎的建設,因此稱為SaaS。也就是我們藉由網路提供的雲端軟體來取代部分傳統單機軟體,例如改用Google gmail來代替outlook express,許多人不知道這方面的知識,但其實我們早已經在使用這方面的雲端運用服務了。雖然有些服務是免費的,但SaaS的服務也有些軟體需付費,例如客戶關係管理等商業軟體,依照使用者的實際需求來決定購買何種服務,並依據使用服務的時間長短來付費,而且這樣的方式對買賣雙方都各有好處,對軟體供應商來說,不需要擔心盜版的問題,而對於企業來說可用較低的成本來使用新軟體的功能。

        透過上述這些種類,我們可以清楚了解雲端運的服務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隨需即用,用多少算多少,而使用者可以透過網路隨時隨地就能存取雲端資源,而雲端也可以依據使用狀況迅速調配所需要的資源,使用者只要依據使用量來支付費用即可。而目前台灣在這方面,有推出類似的服務就是中華電信,他們稱為HiCloud,目前提供的服務有資料櫃、虛擬私雲、雲市集及雲運算,後面陸續也將會再推出一些產品服務,以下是關於中華電信雲市集的介紹影片。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寬頻真相大公開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10110月26日
時間:14:00~15:30
地點:S104
主題:寬頻真相大公開
講者:吳雲鼎
作者:資工碩一   吳欣蓉

        今天請來的講者也是我們學校的校友吳雲鼎來為我們演講,不過這次的主題跟上上次一樣,都是來自中華電信,並針對寬頻的部分來介紹,或許是前陣子新聞報導不斷播報出民眾對網路寬頻的不滿,而導致演講的內容都以這個方向來說明,而這兩次的講者所演講的差異,就是這次多了TCP部分的介紹,並以通訊協定來探討和網路測速有哪些的影響。

        而這兩次講者都還是針對速度來說明,因為民眾認為付了較多的錢,但實際測到的速度卻沒有達到,也感受不到速度變快。甚至網路上的另一派認為價錢太高,而中華電信表示台灣的網路比其他國家便宜很多,確實單以價錢不考量其他因素確是如此,但加上其他因素的考量,或許不見得如此,以下面這張圖為例(如圖一),加上國家的物價排行,讓大家對這樣的回答也產生了質疑。而這兩次的演講都有聽眾表示這方面的疑問,甚至懷疑中華電信是否壟斷市場?我相信未來中華電信要提升民眾的滿意度,可能要好好的檢討一下並商量對策吧!!!

(圖一)
圖片來源: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自動光學檢測技術與職場經驗分享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1011019
時間:14:00~15:30
地點:S104
主題:自動光學檢測技術與職場經驗分享
講者:詹方興
作者:資工碩一   吳欣蓉

        這禮拜我們邀請到宏賴科技的詹方興來為我們演講,為我們介紹自動光學檢測技術,也可以稱作AOI(Automatic Optic Inspection),指的是透過機器去掃描受測的項目來進行比較,並檢測出受測物上的缺陷,還可以提供線上檢測的方式,來提高生產效率,也能在裝配的過程中提早查出並消除錯誤,而後續還能收集所有錯誤的類型,提供工程人員進行分析及改善。

        由於PCB板上零件甚至是焊接上的缺陷,以人類的肉眼來檢查非常的辛苦,在加上此工作是屬於重複性高的,如果以人類的視覺來說更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因此,AOI的優點有以下這幾點
l   精密度高,沒有人工目測受到線路/元件微小的限制
l   檢測的速度快,出錯率低,尤其在大量生產時更可突顯出生產效率
l   節省人工成本
l   具有資料儲存功能,可供後續分析管理

        但目前還是有些缺陷是AOI看不到的地方,但也有可能看到了,卻沒有檢查出來,而AOI終究還是系統,系統的穩定性還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除此之外,機器的價格也占了很大的因素。而以下這個影片可以清楚看到AOI的設備,甚至有一些工具可輔助人員檢測。


如果想更深入了解,可觀看以下網址

參考資料來源:  AOI技術的原理與應用,朱信彰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飆網速度大解密&Windows 8體驗 APP開發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101928
時間:14:00~15:30
地點:S104
主題:飆網速度大解密&Windows 8體驗  APP開發
講者:柯智凱&李瑀祺
作者:資工碩一  吳欣蓉

       今天的演講分成上下兩場,前半場由中華電信的人員帶來的演講,後半場則由微軟學生大使帶來的介紹。而這次中華電信帶來的主題是想要理清我們一些迷思,目前整個市面上,家r家戶戶的網路還是以中華電信為主,因此他們將顧客所提出的反應及問題做了些整理,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我們更清楚了解影響網路速度有哪些因素。隨著現今科技日漸發達,電信業者所提供的網速也越來越快,讓消費者能享受到更高品質的服務,但有時消費者升級後,卻感受不到有變快,這時心中總會產生懷疑?該不會被騙了還多花錢,原來的網速就可以了,也沒有變得比較快!這樣的疑問我就曾經體驗過,當時自家的網路也從原本的4M提升到20M,但使用上仍然覺得瀏覽網頁的速度還是很差,並沒有感受到網速變快,但經過今天這場演講,知道了原來還要考量其他因素,這些因素如下
Ø   用戶端電腦作業系統影響
Ø   家庭網路及週邊設備效能不佳
Ø   家中有多部電腦共用網路上網
Ø   連接之網站對外頻寬壅塞影響
     因此我在宿舍透過中華電信提供軟體,做了簡單的測試(如圖一),如發現測試過後的速度正常,那就要好好檢查下其他因素,以讓自己能享受到該享受到的品質服務了。

(圖一)

      接著是介紹10/26即將推出的Windows 8,這次最大的特色就是多了觸控的功能,再加上更佳流暢的處理速度,甚至將整個介面大改版,跟以往的桌面完全不同(如圖二),相信有用過Windows Phone手機的朋友,應該對這樣的介面不是很陌生,開始的畫面使用像磚塊的方式顯示,就好像手機裡每一個APP一樣,還可自訂自己常用的軟體及擺放位置,也讓使用者能透過觸控的方式輕鬆點選。

(圖二)


    而在Windows 8中所提供的鎖定介面(如圖三),可以看到時間、行程及哪些未看的信息等等,這樣的方式,我還滿喜歡的,就有點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可清楚看到哪些未看過的訊息。而且更特別的是要解鎖時,可以設定透過點選照片某些部位後,也可解鎖。
(圖三)



    而它子母畫面的功能,對平板電腦來說真的方便許多,以往平板只能看一個畫面,現在可以將兩個APP互相對照。以下面列舉的例子,你可以同時看行事曆及天氣預報的APP,不用再互相切換。
(圖四)

     另一個喜歡的功能是Microsoft Account(如圖五),不用怕自己設定的東西不見,也可以選擇你要同步的部分是哪些,便能將你的資料跟雲端資訊進行同步,甚至是自己所製作的APP

(圖五)

    現在市面上很多人都喜歡自己開發Android平台上的APP程式或是Apple手機上的APP程式,並發布到Market上,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下載使用,而現在Windows 8也提供這樣的功能,讓開發者也可以自行開始APP,提供的程式語言非常多樣,而使用者也可以在Market上進行下載使用,相信許多開發者應該迫不及待想來嘗試看看了吧!!以下是介紹Windows 8的影片,可以清楚了解Windows 8的功能。



圖片來源:第七屆微軟學生大使-李瑀祺,Windows 8體驗 APP開發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物聯網多媒體平台及前瞻應用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101105
時間:14:00~15:30
地點:S104
主題:物聯網多媒體平台及前瞻應用
講者:陳俊良教授
作者:資工碩一    吳欣蓉

        這週很高興請到陳俊良教授來為我們做演講,透過這場演講我才知道什麼是物聯網,過去從未聽過這樣的詞句,也知道原來身邊這些方便的科技或技術稱為物聯網。所謂物聯網指的就是物件和物件也可以互相通訊的環境,甚至所有物件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互相溝通,而我們人也可以和物件進行溝通,這樣的方式也讓各個領域有新的發展,如圖一為例,讓我們生活上可以衍生出如此多的建設,也使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有效率。


(圖一)


      為了更加了解物聯網,我們要先知道他大致的架構是如何,他主要的架構可分為3層,分別為感知層、網路層及應用層(如圖二)。感知層就是透過RFID、感測器等來獲取該物件的相關資訊。而網路層指的是從物件獲取到的資訊傳遞出去。在網路層和應用層間又多了一個應用支援層,主要是提供一個平台來連結網路層和應用層。而應用層就是在各個領域所做的應用,透過這張架構圖讓我們能夠清楚了解物聯網的組成方式。


(圖二)




     除了了解這些架構,要如何取得物件的資訊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透過下列這幾種技術來取得
l   射頻識別技術(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透過感應器發出無線電波,去觸動範圍內RFID的標籤,例如捷運悠遊卡、寵物晶片等。      

l   無限感知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
     可以偵測到周遭環境變化狀況,讓遠端的人員可以透過這些數據了解這裡的狀況,例如水
     資源管理等。    

l   嵌入式技術(Embedded Intelligence)
      將軟體結合到硬體上的應用方式,例如遊樂器、數位家電等。      

l   奈米與微機電技術(Nanotechnology and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接收外界的聲音、光、溫度等類比訊號後,將它轉換成數位訊號,再交給控制器去做
      處理,所應用到的範圍包括醫療、化學、能源、機械等領域,且製作成奈米尺寸後,還
      可發揮全新的特性。

        經過教授演講及自己蒐尋的資料,發現物聯網擁有巨大的潛力,甚至激發人們去創新,
並能透過這樣基礎的架構方式,也可拓展到各領域的發展,帶動整個科技,例如醫療方面,
有製作出一種智能藥瓶,在病患取藥前,先輸入該藥的用量和醫療計畫,如此一來可監控藥
瓶內剩下的量,並能提醒病患按時吃藥。以下這個網址是東華大學有一位學生的期末報告,
但內容非常具有想像力,真希望未來的科技像這部影片一樣,這麼的發達方便。







  圖片來源 楊勝帆,物聯網大趨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