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99366512魏早達
本週演講的主題是「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請到了中原大學的吳宜鴻教授來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在這將近二小時的演講中,吳教授從動機閞始論述,到市場現況的調查,最後再進行研究與實作,暢談其各種心路歷程。讓我獲益良多。
吳教授首先談到動機,大致從下列幾原因:
交通的問題
環保的問題
省錢的角度
其他個人的因素(如開車途中有人陪伴等)
有了動機,當然要先針對所謂「共乘系統」作一個定義,在英文字面上可以分為 “Car-Sharing”及 “Ride-Sharing”,二者的區分如下表:
而吳教授的研究範疇是在Ride-Sharing。至於現有同質性網站的探討,則比較了Avego, CarPool King及桃北北宜基共乘網等網站後,得到幾點類型:
1. 共乘的應用方式
文字
地圖
2. ,在進行允許共乘對象的媒合時,有下列二個觀點:
起點和終點一模一樣(Full-Route)
一個乘客可以靠兩個駕駛載(Non-Full Route)
3. 提供關鍵字的查詢
4. 地圖的設定可以透過相似度的比對
5. 收費方式(share payment schemes)
私下協商(Discuss share)
固定價格(Fixed-Whole)
浮動價格(Floating-Share)
參考了這些模式,吳教授採用了Non-Full Route、地圖的方式與相似度比對及浮動價格的方式,而媒合更以Grouping 的方式由系統去選擇駕駛與乘客去Grouping,並以駕駛可以獲取最大收費的原則,隨時替駕駛動態更新組合,替駕駛賺更多的錢。當然目前所實作出來的系統是採用暴力法去做媒合,未來還有可以探討使用更好的方法論加速媒合的速度,以及直接使用手機等隨身裝置,提升起方便性,以增加其使用率。
看了吳教授的展示後,我心中升起了幾個問題,
1. 以駕駛的觀點來進行收費,如果可以再考量乘客所願意支付的最大價格也當成媒合的條件之一,應該可以進一步準確提升媒合率。
2. 以Google Map的導航API當成路徑的基礎,如果不進一步確認路徑的正確性,將會造成如下圖的後果。所以如果不能給Google Map的導航足夠的資訊或適時的給多修正,則會讓使用者對其正確性產生質疑,影響未來的使用率。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12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414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
這次的演講主題跟以往有點不同,平常演講的都是很學術的演講,但這次卻很貼近我們的生活,也就是我們的行。李教授還特別將他的動機解說給我們聽,就是懶,因為他在學生時代的時候,上課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如果可以搭便車,那該有多好,小小的一個心聲,卻是他日後做研究的一項動機,我想身邊也許很多人跟我一樣,來讀研究所,卻不知道要做什麼研究,或許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去感覺,去發掘值得我們有興趣的研究主題。
李教授也提到,在作研究時,理論往往與實際面差異甚大,我們設定了很多的變數,認為這樣是可以運行的狀態,但是一應用在實務面時,才會發現原來還有很多的變數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就算想到卻也是難以控制的,或許我們在做的研究是簡化很多因子來使我們容易進行實驗,但是絕果能不能應用,就很值得我們去改進。
演講者最希望聽到的是我們的回饋,的確,當人一直專心進行一項研究,會有看不到的死角,這時需要旁人來點醒,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常常meeting,讓別人來發現自己所看不見的地方,這樣人才會進步,否則專業能力是無法進步,品質無法提升。
共乘系統的確是一項很有趣的東西,可以改善很多事情,例如像交通、環保、花費等,但是在我認為,這項系統要成功,實在有其困難點,因為人都繪有防衛心,好比坐電梯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對領域,一旦電梯擠太多人,人就會開始有不開心的感覺,會有排他意識,同理,今天你要和別人共乘,等於你要和別人分享你的空間,有多少人願意這樣做,這就是一項問題了;再來是安全性的問題,每個人都在心理上都不相信別人,深怕對自己有安全上的威脅,或許我個人把人性看得太壞,但我相信這是一般人之常情。
在我看來,如果共乘系統除了內部開發要可以成功外,還必須改善下列幾點:
1. 安全性:跟警察連線,或是有機制可以記錄駕駛者和共乘者的資料,已被拉生問題可以追蹤,也達到嚇阻的功效。
2. 方便性:要可以讓任何人可以簡單就申請此服務,不會因為太繁瑣而退卻。
3. 機動性:能夠和現有的行動裝置相容,這樣在外行動的使用者也可以立刻用此服務。
其實總觀來看,就是要解決人和錢,能夠妥善解決這兩者,或許共乘系統就會更往成功一步。
-------------------------------------------------------------------------------------------------------------------------------------
2010/11/12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的主講人為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助理教授,演講題目為「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雖然從題目來看不是這麼明顯,不過其實這個主題也是和資料探勘領域息息相關的。所謂共乘,便是有著部份共同路線的駕駛與乘客一起乘車,這樣對乘客而言可以快速達到目的地,對駕駛而言車上的空位能更妥善的利用,同時也能節省部分燃料費的成本,在現今講究省錢、環保與節能減碳的社會,是非常具有潛力及吸引力的;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最大的困難是有意願的駕駛與有需求的乘客能不能互相找到其適合的對象,包括時間、路線以及計價方式等。共乘系統,便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的。
從上面所述的問題可知,假若今天我們有一個共乘系統,將會有許多會員資料登錄在其上,有的是駕駛方、有的是乘客方;駕駛方會寫出自己提供共乘機會的路線、時間、空位數,而乘客方則是寫出旅途的起點、終點與時間。而我們系統,目標就是找出最適合的駕駛與乘客組合,讓兩方均能享有最大的利益。首先我們可以嘗試作時間比對,刪去時間不重複的駕駛與乘客的組合;接著就是最重要的,路線的比對,檢查乘客的起點與終點是否會在駕駛預定行經的路線上;當以上兩點均成功時,只要已與此駕駛組合的乘客人數沒有超過駕駛提供的空位數,便可將此乘客加入該駕駛的群組中。剩的便是使用者們自行去作細部協調溝通。
然而這只是一個共乘系統的基本架構而已,本次演講中特別提出的開發中系統便是在此架構之上允許使用者設定更多條件,以及提出一種較為公平的計價方式讓駕駛與乘客均能接受。設定條件方面,算是增加我們在搜尋時限制過濾用的條件,像是乘客可以設定一個允許的誤差時間,若駕駛方可能的誤差時間會大於此範圍則先不考慮;除此之外這部分仍有許多可發展處,如加入評價系統,或是可以對同行的乘客進行條件篩選等。計價方式也很有趣,傳統系統中常常要求使用者在配對後再自行議價,這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另一個方法是每個乘客不論共乘人數均支付相同的價錢,這樣一來在人數增加時會單方面對駕駛有利;而吳教授所提出的計價方式,則是根據每段路程中共乘的乘客與駕駛共同分擔該路程所花費的燃料費,其負擔也會根據中途人數變化而改變,雖然計算複雜不過算是較為公平的方法。
除此之外,共乘系統仍有其他可發展的方向,像是結合社交功能等,均是相當有前瞻性的努力方向。而本次演講中除了了解共乘系統究竟是甚麼以外,也能體會到一個系統,尤其不是一個創新的系統,在試圖挑戰突破創新上是必須花多少努力;但這也不代表不可能,只要用心觀察,細心思考,也是可以從舊有的東西中發現創新。
-------------------------------------------------------------------------------------------------------------------------------------
99年11月12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
本週書報討論系上請來了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老師為我們介紹「共乘系統(Ridesharing Systems)」以及吳老師他們的研究。共乘系統提供一個環境可以讓要去相同地方的使用者共用一輛車,這個研究一開始的目的是可以節省油錢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也可以花較少的精神在開車上。吳老師針對這個議題的動機做了些補充,他提到可以加入「社群」的功能,也就是可以透過共乘這個機制去認識更多朋友。另外,吳老師還提到與共乘系統類似的機制「Car-sharing」,其常見的應用包括腳踏車或汽車的租借、公車的乘載。
目前共乘系統在台灣並沒有非常普及,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安全的問題並沒有有效的處理,大家都不會想坐進一個陌生人的車子裡,有心人士可以非常容易地透過共乘機制去犯案。這個共乘機制還有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就是「如何計價?」或者「如何均分油錢?」,若共乘系統要普及,有必要去考慮如何分配才能對共乘者有公平的待遇。我覺得計程車其實就是一種共乘系統,在演講過程中,我有想過拿吳老師他們所開發的系統用於計程車上,應該可以有不錯的成效,例如,如果可以得知哪些客人的目的地在同一條路線上,就可以用最少的路程載最多的客人,計程車在台灣已經能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對於安全的疑慮還是較陌生人的家車來的低,所以我認為計程車與共乘系統結合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
99年11月12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廖裕豪
主題: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
這次書報討論是一位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助理教授為我們介紹「共乘系統」,起初我還很好奇什麼是共乘,感覺好像就是大眾交通工具。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提供環境可以讓要去相同地方的使用者共乘一輛車的一個系統,這個研究的目是可以節省油錢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既省錢又環保。吳老師提供了很多想法他也提到可以加入「社群」的功能,這樣就可以透過共乘這個機制去認識更多朋友。另外,吳老師還提到與共乘系統類似的機制「Car-sharing」,其常見的應用包括腳踏車或汽車的租借、公車的乘載。我覺得共乘這個想法應該是由大眾交通工具衍生而來,我覺得相當不錯目前雖然還不是很便利,但我相信會越來越便利的。
目前共乘系統在台灣不是很普及,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安全的問題,心理上需要去克服這個問題,因為坐進一個陌生人的車子裡難免會有奇怪的感覺而且還要加上陌生人的乘客,這樣的不安全感非常的大而且有心人士也可以利用過共乘去犯案。這個共乘機制還有一個可以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計算價錢」,若共乘系統要普及,有必要去考慮如何分配才能對共乘者有公平的待遇。我個人覺得價錢因由駕駛自訂,畢竟他是開車的人,如果只是平均油錢有些駕駛會覺得如果只是平分油錢那我不如去坐別人的就好了,因為開車其實也蠻累的。所以我認為應該駕駛定價錢,當然如果訂太貴就會沒有人要坐,但我覺得這樣就可以增加更多駕駛想要共乘。而會不會引響乘客的權益呢?個人覺得是不會的,因為不會有人逼你去坐他的車!如果覺得價錢太過昂貴可以不要坐改坐他人的車!
我覺得共乘這個想法是很棒的想法,因為假設真的可以全國都這樣實施這樣的共乘行為,那路上的車子將會少很多,二氧化碳等廢氣的排放將會減少很多!
-------------------------------------------------------------------------------------------------------------------------------------
2010/11/12 專題講座心得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這次書報討論請來中原大學的吳宜鴻教授。這次的主題是要說共乘系統。共乘系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這次吳教授所演講的內容與生活十分息息相關。
吳教授在學校已經有一套共乘的系統,而這次他主要是來與同學進行討論,並且希望能從同學身上獲得一些點子。首先教授介紹了國內外的共乘系統,包含國外的知名共乘系統,及國內少數縣市自行開發的系統。並且告訴我們共乘系統主要分為有靜態及動態。靜態是只讓駕駛者在開始進行旅程前就要截止,並且照著出發前的設定行走,且不能更改。而動態是指可以在行駛途中,一直更新資訊。動態的好處在於可以隨時變更自己車上的訊息,讓車上的空間達到最有效益的使用。所以,各家共乘系統也積極的在參予這方面的開發。
其實我認為在台灣共乘系統之所以難以推廣,主要是因為治安的因素以及人們可能無法接受這種系統。但是如同學所發問,可以嘗試使用類似評分系統去增加其可靠性。未來如果共乘系統開發成功,就可以有效的節省能源,也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