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 論文演討(一)
時間 : 11月05日 14:00~16:00
地點 : s414
作者 : 田文誠
這次的專題演講是由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蔡文祥教授為我們演講「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教授首先就問了大家對自己未來有什麼樣的規畫?畢業後要做什麼?何謂大學?研究是什麼?如何做研究?研究要如何才能成功?,雖然我已是研究生,但對這些問題並沒有真的好好思考過。
剛才說的都是大綱,而教授要細說這些大綱他認為的重點,起出是畢業要做什麼?找工作、考研究所?我的想法就是,大家都考研究所,那我也考好了,但是是錯的,我們需要的是研究精神。第二又說,何謂大學?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文明的搖籃,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而大學要培育出的學生是要有獨立、自信、狂想、創新的學生,而不是死念書的學生。第三,研究是什麼,獨立思考、狂想創意,就能創立新品牌。第四,我們要如何做研究?做研究的他所應該要有的堅持與態度有沒有做到,而要有的堅持與態度很簡單只有3點放空、狂想、堅持,多人的問題都是在狂想,舉些成功的例子:像是facebook、YouTube、Plurk、Twitter、Google Map…等這些都是。第五,大學生可以做研究嗎?其實研究不分年齡的,誰說做研究就一定要研究生,大學生的研究可以在專題、社團、競賽、興趣…等去發揮。第六,研究要如何成功?那就要看如何學習研究、研究成長的階段、研究成熟的心態了,學習研究的三隻腳:技術、方法、人因,研究成長的三階段:技匠、學者、大師,研究成熟的三心境:責任、習慣、樂趣。第七,以研究的精神開創未來之路,未來之路:深造、就業、創業,教授的觀點,繼續深造至少念到碩士,畢業之後先創業,給自己機會,失敗再就業,未來無論在深造、就業、創業都可以做研究。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碩一 朱政豪
這禮拜的演講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講座教授-蔡文祥教授來為我們演講。這次的主題是〝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想必這主題一定跟我們有非常大的關係。蔡教授一開始就先問一個問題,問說請問大家畢業後要做什麼?答案是有的人是選擇繼續升學,有的是選擇就業。
接著蔡教授用一部短片來說明,說明他是如何透過這部影片來激發他的研究狂想。然後他又問我們為何要上大學,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是文明的搖籃。上大學其實不只是要學知識,還要培養可以自己獨立、會狂想的研究精神,然而這就是大學要培養的學生。那我們念大學生為了什麼?是為了要建立背景,才能繼續做更深入的研究。他又舉例說目前學生最喜歡的10大企業中的〝聯電〞是需要可以獨立思考的員工,這說明了我們必須把所學到的知識靈活的學以致用。
他也跟我們介紹了他跟他的學生如何一起透過一幅畫來激發他們的狂想過程,並且強調研究的態度就是要先放空,然後開始狂想,最後是要堅持。而且不一定是要研究生才能做研究,大學生當然也可以做研究,蔡教授也舉了他大學部的學生的專題成果-馬賽克藝術畫、漫畫自動切割等創作。
蔡教授也說未來的路上我們必須增加我們的基本學識,國際化的能力還有溝通能力,才能開創我們的未來之路。最後他說了兩句話,〝研究解悠閒,責任成甘甜,狂想加堅持,突破彈指間。〞、〝技術誠為先,方法不可欠,學者重人因,大師心無限。〞告訴我們在大學期間要抱著研究的精神,畢業之後也是,必須要讓自己瘋一下才有可能成功。否則以後都沒機會了!
-------------------------------------------------------------------------------------------------------------------------------------
99年11月05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05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本週書報討論資訊學院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為我們演講,蔡教授一開始以「虛擬偶像(Simone)」這部電影的片段作為演說的開場,因為這部電影開始了蔡教授對虛擬人臉及影像密碼學的研究,接著,蔡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他在影像研究上的結晶,他們的研究可以將聲音自動轉為嘴型並在一張人臉圖片上呈現,雖然看到一個外國人在唱鄧麗君的歌覺得有些滑稽,但是能將嘴型配得如此神似,真的感覺很神奇。
這場演講的主題其實是生涯規劃,蔡教授用他們的研究成果作為穿插,循序漸進的提出問題並給予我們很多生涯發展上的寶貴建議。諸如「畢業後要做什麼」、「為何要讀大學、研究所」以及「如何做研究」等問題,蔡教授都有獨特且睿智的見解,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他在談「未來之路如何抉擇?」時,他說「畢業後不要直接就業,先給自己兩年的時間創業,時間到了如果覺得沒有成果,再去就業也不遲,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綁死了」。另外,蔡教授在整個演講中穿插了很多藝術作品,甚至在他們的研究中也能感受到藝術的氣息,像是能將密碼影像藏在畫作中,而不是一眼就知道是密碼圖,巧妙地與藝術結合。我覺得能將科技這種理性的產物與畫作、音樂、舞蹈等感性元素融合,在未來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10年前大學生最愛的企業是聯電等科技大廠,一切朝錢看齊,但是在近幾年,誠品、星巴克等重視感覺、創意的文創產業急起直追,大家都理解到錢不再是人生中唯一的追尋重點,活得快樂、知足、中庸、有美感才能有完整且高價值的人生。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張振欣
課程主題: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聽完這個課程,感慨很深,蔡文祥教授以畢生的智慧經驗轉化的生活態度,濃縮成短短兩小時的演講,讓我敬佩不已,從小到大的填鴨式教育,總習慣書拿著就是死背、硬記、應付小考、月考、模擬考、期末考,考了三年為了聯考,厭倦這樣的方式以及經濟上的壓力,因此選擇了早早高職畢業後就業,晚上就修在職二專、二技,也因此在蔡教授這次的課程中,讓我真的很惋惜,在最青春年華時沒有真正體驗大學生活、在自己的思考能力最活潑的時候培養研究的能力。也惋惜太早就業,許多觀念與習慣早已定型,缺乏創新的能力與精神。
在這個人人都有大學念的時代,蔡教授引述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Leo Esaki)的話「大學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鼓勵大學生應該有隨時培養研究精神來面對大學生活,以「傲慢與偏見」來全是大學生應有的態度,傲慢、偏見都是負面的形容詞,但是蔡教授有另外的見解,他認為可以解釋成:獨立、自信和狂想、創新,唯有這樣的態度,才能實踐研究精神的堅持與態度。例如:上課發問,挑戰老師,下課存疑,挑戰課本。這是個非常棒的見解,也是唯一正確的學習精神,並非所有東西都要概括承受,唯有研究才能讓自己判斷真偽,是否可收為己用。
研究精神可以創造美好人生,蔡教授舉了許多網路界上赫赫有名的知名網站,Google、 Wikipedia、Facebook、Youtube、Twitter、Plurk等等,都是以創意、巧思達到致富的人生,另外蔡教授也以電影「虛擬偶像」帶給他的靈感為例,研究了「虛擬人臉」的應用,讓一個外國女人的照片唱台語歌,真的讓我驚艷,這就是研究帶來的驚奇,帶來人生的成就感。蔡教授並認為,大學生,應該要讓自己瘋一下,指的是對研究的堅持的最好實踐,並以他自己為例,像是修了所有的計算機課程、買所有的電腦書、寫程式用印表機列印美女圖等等,我自己在補充這個論點,大學生,應該瘋的是創新,而不是別人已經作好的東西。畢業後,蔡教授也認為要瘋一下,嘗試著創業,給自己兩年時間,這點我認同,雖然這個社會經濟已不如從前,並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提供自己的小孩創業基金,但是培養金錢概念、風險觀念,即使沒賺錢、賠本,也是人生經驗的最大收穫!
最後,蔡教授提示了大學生在未來應該更加精進的基本能力,以及如何實踐研究精神的方法,並且寫了兩首詩來描述形容,真的是個很收穫良多的課程,讓我深信只要有心貫徹研究精神,即使大器晚成,也是一種人生的精采。
-------------------------------------------------------------------------------------------------------------------------------------
課程 : 論文演討(一)
時間 : 11月05日 14:00~16:00
地點 : s414
作者 : 廖裕豪
這次的演講是由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來演講,我覺得這個教授的演講非常特別,因為有種引導我們應該如何走如何走的感覺,雖然以前的我 ( 大學 ) 如果聽這次演講我一定很不以為意,也許是當初的我並不會想這麼多。例如:畢業要做什麼?找工作、考研究所?當初的我只是按照爸媽的指示而去考研究所,對於要做什麼其實並沒有想太多,而這次的演講帶來了許多我對以後的想法,還有對於是否創業的問題,其實我對於創業還蠻有興趣的,但是又會去思考萬一創業失敗的話是不是很慘‧‧‧。這真的是一個人生的問題,我想我未來可能會想嘗試創業這條路,因為如果一開始就咬定自己會失敗,那麼就永遠都不可能會成功。所以我想應該要給自己一個創業的機會,我相信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
2010/11/05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產碩一 99366512魏早達
  本週演講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來談「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本次的演講給了我很多的感觸。這也是我在上了研究所二個月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到底讀研究所和在大學時期的學生生活有什麼不同,感覺一樣在上課、讀書,不然就是應付到來的期中考、期末考。雖然說有所謂論文的研讀,但是也不過是知識的延伸,至於什麼是研究生該有的本職學能及研究態度,這是我急切想進一步瞭解的。
  張教授認為大學是要培育有研究精神的人才,也就是「能獨立、會狂想」的學生,而什麼是其研究態度,亦即放空、狂想、堅持,因為能放空才能不受約束,放下了所有的束縛才能狂想,而持續地堅持下去,才不會對所從事的研究半途而廢。哦!原來如此,我常常再想為什麼Facebook這種東西,也不是什麼難的技術,我就想不到,YouTube也不過提供人分享影音,為什麼可以紅成這樣。我們太把很多東西視為當然,或者為自己一些想法,加諸了許多的「可是,可是」,不能將所有的限制放空,而想太多做太少,對於一些萌芽的想法,也不能長久地堅持去做,總是為自己找一些理由,不再持續,這在研究的道路上真是致命的弱點啊。
  但是不可喙言地,在現實的角度上有興趣的研究方向,反射到現實的職場中,到底有多少的實用價值,我常常在想在台灣軟體業,是否能有Google或Microsoft這樣的創意無限的軟體公司,無論我們的研究課題是什麼,都可以找到與研究主題相近的公司學以致用,但是台灣這種以電子IC或硬體掛帥的產業結構,這好像是一個達不到的夢。在業界這麼多年,看了多少人無論其原本的研究方向,一去就業就把它完全放棄了。我常在想,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的研究主題是不是應該和就業相關呢?
  就像我所提問的問題,到底研究和現實的取捨,當然張教授一本學者的回答,在學校培養研究的精神及相關技術能力並且本著人因,那就業時就足以應付各種領域的挑戰,但是對於我心中的質疑,台灣到底有沒有真正足以發揮我們所學的軟體業,還是一個未解的課題。
-------------------------------------------------------------------------------------------------------------------------------------
2010/11/05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05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是由國立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擔任主講,題目為「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當初聽到這次演講的蔡教授是來自交大時就讓我相當期待,或許是因為自己曾經跟交大也有點因緣;果然,這次的演講內容不負我的期望。
  這次演講的主題,是針對剛進大學的新生們,以及我們這群研究生的初生之犢,讓我們了解何謂研究精神,以及其重要性。一開始,蔡教授先以電影「虛擬偶像」的影片片段開場,帶到了當初他做一連串研究的起因與經過;藉由我們生活中的娛樂-電影欣賞-從中發現可以拿來實際研究的題目,只要能夠持之以恆,就可以得到相當的成果。
  在這裡,又點出了另一個重點,狂想。所謂狂想,即想人所不敢想,我們做研究便是需要此特質;如果遇到所有未知的問題,還沒開始就說不可能,那如何能尋求解決,人類的文明又怎麼可能發展到現今的程度?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一些有名的科學家、藝術家在普通人眼裡就像狂人一樣。說到這不禁讓我想到,北台灣眾多大學中,交大學生的獨特氣質便是狂,不僅是研究或學業,社團與生活亦是如此;是故為何交大總是能在各項研究中佔有相當的地位,也不難得知。
  接下來,蔡教授將話題轉向大學應該培育出怎樣的學生;與所謂「常識」正好相反,不是要學生會唸書,而是希望能培育學生擁有「傲慢與偏見」的特質。何謂傲慢?傲慢是驕傲自滿,也是自信;何謂偏見?偏見是固執己見,也是擁有自己的觀點。是故大學生應該要能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充滿自信,且要能擁有自己的思想,並勇於挑戰固有的觀念。
  從前一次的演講-流程與創新,到這一次的演講-研究精神,兩次演講雖然主題不同但卻又互相輝映,正好指示了我們學生在求學研究之路上應有的修養,實令人值得不斷自我省思。
-------------------------------------------------------------------------------------------------------------------------------------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地點 : S104
課程 : 論文研討
作者 : 99366546 洪晟恩
今天的專題演講請來的是國立交通大學的蔡文祥先生,經過一些些簡單介紹後,才知道原來這位教授是位大師級的人物,是很多老師、教授在攻讀博士班時期的指導教授,來頭可真不小,不過這位大師今天不只帶來他學術上研究的分享,更帶來他的研究人生觀-[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在一開始蔡文祥先生給我們看了一小段的影片,是一部叫虛擬偶像”Simone”的電影,是一部很有創意的電影,蔡文祥先生說看完這部電影就激發了他的研究狂想,做了一些虛擬人臉跟卡通人臉的研究,也就介紹這些研究引出他的觀點-上大學要學到研究精神,而"狂想”就是一種研究精神。而他也對於何謂大學?也引用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的一段話”大學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他認為”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文明的搖籃”,他也提出大學是要培育出能獨立、有自信、會狂想、去創新有研究精神的人才。他認為研究能找到新知,以新知去開發課程藉此培育人才,而這些人才可以打造社會,而形成一種文化更至於打造文明。
在研究精神方面,蔡文祥先生認為研究的態度就是放空、狂想、堅持,而放空就讓我想到了一句我滿喜歡的話-[裝滿水的杯子,就裝不下新的水],所以有時將自己的成見放空,才能去接受新的事物與知識,而蔡文祥先生所說的放空是放空做獨立思考,以批判帶動積極思維,鼓勵我們上課時發問去挑戰老師,下課存疑去挑戰課本,然後去狂想,不用怕會被嘲笑,我個人很喜歡他所說的一句話-[世界文明是從嘲笑中發展出來的]。
今天蔡文祥先生帶給我們的一些想法跟觀點,雖然說我並不是非常認為適合每個環境、每個人,但卻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一些想法,和能去學習的態度。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