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99366076 顧家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99366076 顧家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HW08-2

2010/11/12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99366512魏早達

  本週演講的主題是「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請到了中原大學的吳宜鴻教授來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在這將近二小時的演講中,吳教授從動機閞始論述,到市場現況的調查,最後再進行研究與實作,暢談其各種心路歷程。讓我獲益良多。

  吳教授首先談到動機,大致從下列幾原因:
交通的問題
環保的問題
省錢的角度
其他個人的因素(如開車途中有人陪伴等)
有了動機,當然要先針對所謂「共乘系統」作一個定義,在英文字面上可以分為 “Car-Sharing”及 “Ride-Sharing”,二者的區分如下表:


而吳教授的研究範疇是在Ride-Sharing。至於現有同質性網站的探討,則比較了Avego, CarPool King及桃北北宜基共乘網等網站後,得到幾點類型:
1. 共乘的應用方式
 文字
 地圖
2. ,在進行允許共乘對象的媒合時,有下列二個觀點:
 起點和終點一模一樣(Full-Route)
 一個乘客可以靠兩個駕駛載(Non-Full Route)
3. 提供關鍵字的查詢
4. 地圖的設定可以透過相似度的比對
5. 收費方式(share payment schemes)
 私下協商(Discuss share)
 固定價格(Fixed-Whole)
 浮動價格(Floating-Share)
參考了這些模式,吳教授採用了Non-Full Route、地圖的方式與相似度比對及浮動價格的方式,而媒合更以Grouping 的方式由系統去選擇駕駛與乘客去Grouping,並以駕駛可以獲取最大收費的原則,隨時替駕駛動態更新組合,替駕駛賺更多的錢。當然目前所實作出來的系統是採用暴力法去做媒合,未來還有可以探討使用更好的方法論加速媒合的速度,以及直接使用手機等隨身裝置,提升起方便性,以增加其使用率。

  看了吳教授的展示後,我心中升起了幾個問題,
1. 以駕駛的觀點來進行收費,如果可以再考量乘客所願意支付的最大價格也當成媒合的條件之一,應該可以進一步準確提升媒合率。
2. 以Google Map的導航API當成路徑的基礎,如果不進一步確認路徑的正確性,將會造成如下圖的後果。所以如果不能給Google Map的導航足夠的資訊或適時的給多修正,則會讓使用者對其正確性產生質疑,影響未來的使用率。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12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414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楊士緯

共乘系統之研究與實作

這次的演講主題跟以往有點不同,平常演講的都是很學術的演講,但這次卻很貼近我們的生活,也就是我們的行。李教授還特別將他的動機解說給我們聽,就是懶,因為他在學生時代的時候,上課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如果可以搭便車,那該有多好,小小的一個心聲,卻是他日後做研究的一項動機,我想身邊也許很多人跟我一樣,來讀研究所,卻不知道要做什麼研究,或許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去感覺,去發掘值得我們有興趣的研究主題。
李教授也提到,在作研究時,理論往往與實際面差異甚大,我們設定了很多的變數,認為這樣是可以運行的狀態,但是一應用在實務面時,才會發現原來還有很多的變數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就算想到卻也是難以控制的,或許我們在做的研究是簡化很多因子來使我們容易進行實驗,但是絕果能不能應用,就很值得我們去改進。
演講者最希望聽到的是我們的回饋,的確,當人一直專心進行一項研究,會有看不到的死角,這時需要旁人來點醒,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常常meeting,讓別人來發現自己所看不見的地方,這樣人才會進步,否則專業能力是無法進步,品質無法提升。
共乘系統的確是一項很有趣的東西,可以改善很多事情,例如像交通、環保、花費等,但是在我認為,這項系統要成功,實在有其困難點,因為人都繪有防衛心,好比坐電梯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對領域,一旦電梯擠太多人,人就會開始有不開心的感覺,會有排他意識,同理,今天你要和別人共乘,等於你要和別人分享你的空間,有多少人願意這樣做,這就是一項問題了;再來是安全性的問題,每個人都在心理上都不相信別人,深怕對自己有安全上的威脅,或許我個人把人性看得太壞,但我相信這是一般人之常情。
在我看來,如果共乘系統除了內部開發要可以成功外,還必須改善下列幾點:
1. 安全性:跟警察連線,或是有機制可以記錄駕駛者和共乘者的資料,已被拉生問題可以追蹤,也達到嚇阻的功效。
2. 方便性:要可以讓任何人可以簡單就申請此服務,不會因為太繁瑣而退卻。
3. 機動性:能夠和現有的行動裝置相容,這樣在外行動的使用者也可以立刻用此服務。
其實總觀來看,就是要解決人和錢,能夠妥善解決這兩者,或許共乘系統就會更往成功一步。


-------------------------------------------------------------------------------------------------------------------------------------

2010/11/12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的主講人為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助理教授,演講題目為「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雖然從題目來看不是這麼明顯,不過其實這個主題也是和資料探勘領域息息相關的。所謂共乘,便是有著部份共同路線的駕駛與乘客一起乘車,這樣對乘客而言可以快速達到目的地,對駕駛而言車上的空位能更妥善的利用,同時也能節省部分燃料費的成本,在現今講究省錢、環保與節能減碳的社會,是非常具有潛力及吸引力的;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最大的困難是有意願的駕駛與有需求的乘客能不能互相找到其適合的對象,包括時間、路線以及計價方式等。共乘系統,便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的。
  從上面所述的問題可知,假若今天我們有一個共乘系統,將會有許多會員資料登錄在其上,有的是駕駛方、有的是乘客方;駕駛方會寫出自己提供共乘機會的路線、時間、空位數,而乘客方則是寫出旅途的起點、終點與時間。而我們系統,目標就是找出最適合的駕駛與乘客組合,讓兩方均能享有最大的利益。首先我們可以嘗試作時間比對,刪去時間不重複的駕駛與乘客的組合;接著就是最重要的,路線的比對,檢查乘客的起點與終點是否會在駕駛預定行經的路線上;當以上兩點均成功時,只要已與此駕駛組合的乘客人數沒有超過駕駛提供的空位數,便可將此乘客加入該駕駛的群組中。剩的便是使用者們自行去作細部協調溝通。
  然而這只是一個共乘系統的基本架構而已,本次演講中特別提出的開發中系統便是在此架構之上允許使用者設定更多條件,以及提出一種較為公平的計價方式讓駕駛與乘客均能接受。設定條件方面,算是增加我們在搜尋時限制過濾用的條件,像是乘客可以設定一個允許的誤差時間,若駕駛方可能的誤差時間會大於此範圍則先不考慮;除此之外這部分仍有許多可發展處,如加入評價系統,或是可以對同行的乘客進行條件篩選等。計價方式也很有趣,傳統系統中常常要求使用者在配對後再自行議價,這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另一個方法是每個乘客不論共乘人數均支付相同的價錢,這樣一來在人數增加時會單方面對駕駛有利;而吳教授所提出的計價方式,則是根據每段路程中共乘的乘客與駕駛共同分擔該路程所花費的燃料費,其負擔也會根據中途人數變化而改變,雖然計算複雜不過算是較為公平的方法。
  除此之外,共乘系統仍有其他可發展的方向,像是結合社交功能等,均是相當有前瞻性的努力方向。而本次演講中除了了解共乘系統究竟是甚麼以外,也能體會到一個系統,尤其不是一個創新的系統,在試圖挑戰突破創新上是必須花多少努力;但這也不代表不可能,只要用心觀察,細心思考,也是可以從舊有的東西中發現創新。


-------------------------------------------------------------------------------------------------------------------------------------

99年11月12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


本週書報討論系上請來了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老師為我們介紹「共乘系統(Ridesharing Systems)」以及吳老師他們的研究。共乘系統提供一個環境可以讓要去相同地方的使用者共用一輛車,這個研究一開始的目的是可以節省油錢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也可以花較少的精神在開車上。吳老師針對這個議題的動機做了些補充,他提到可以加入「社群」的功能,也就是可以透過共乘這個機制去認識更多朋友。另外,吳老師還提到與共乘系統類似的機制「Car-sharing」,其常見的應用包括腳踏車或汽車的租借、公車的乘載。

目前共乘系統在台灣並沒有非常普及,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安全的問題並沒有有效的處理,大家都不會想坐進一個陌生人的車子裡,有心人士可以非常容易地透過共乘機制去犯案。這個共乘機制還有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就是「如何計價?」或者「如何均分油錢?」,若共乘系統要普及,有必要去考慮如何分配才能對共乘者有公平的待遇。我覺得計程車其實就是一種共乘系統,在演講過程中,我有想過拿吳老師他們所開發的系統用於計程車上,應該可以有不錯的成效,例如,如果可以得知哪些客人的目的地在同一條路線上,就可以用最少的路程載最多的客人,計程車在台灣已經能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對於安全的疑慮還是較陌生人的家車來的低,所以我認為計程車與共乘系統結合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

99年11月12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1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廖裕豪
主題:共乘系統之研究及實作


這次書報討論是一位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吳宜鴻助理教授為我們介紹「共乘系統」,起初我還很好奇什麼是共乘,感覺好像就是大眾交通工具。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提供環境可以讓要去相同地方的使用者共乘一輛車的一個系統,這個研究的目是可以節省油錢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既省錢又環保。吳老師提供了很多想法他也提到可以加入「社群」的功能,這樣就可以透過共乘這個機制去認識更多朋友。另外,吳老師還提到與共乘系統類似的機制「Car-sharing」,其常見的應用包括腳踏車或汽車的租借、公車的乘載。我覺得共乘這個想法應該是由大眾交通工具衍生而來,我覺得相當不錯目前雖然還不是很便利,但我相信會越來越便利的。
目前共乘系統在台灣不是很普及,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安全的問題,心理上需要去克服這個問題,因為坐進一個陌生人的車子裡難免會有奇怪的感覺而且還要加上陌生人的乘客,這樣的不安全感非常的大而且有心人士也可以利用過共乘去犯案。這個共乘機制還有一個可以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計算價錢」,若共乘系統要普及,有必要去考慮如何分配才能對共乘者有公平的待遇。我個人覺得價錢因由駕駛自訂,畢竟他是開車的人,如果只是平均油錢有些駕駛會覺得如果只是平分油錢那我不如去坐別人的就好了,因為開車其實也蠻累的。所以我認為應該駕駛定價錢,當然如果訂太貴就會沒有人要坐,但我覺得這樣就可以增加更多駕駛想要共乘。而會不會引響乘客的權益呢?個人覺得是不會的,因為不會有人逼你去坐他的車!如果覺得價錢太過昂貴可以不要坐改坐他人的車!
我覺得共乘這個想法是很棒的想法,因為假設真的可以全國都這樣實施這樣的共乘行為,那路上的車子將會少很多,二氧化碳等廢氣的排放將會減少很多!


-------------------------------------------------------------------------------------------------------------------------------------

2010/11/12 專題講座心得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這次書報討論請來中原大學的吳宜鴻教授。這次的主題是要說共乘系統。共乘系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這次吳教授所演講的內容與生活十分息息相關。

吳教授在學校已經有一套共乘的系統,而這次他主要是來與同學進行討論,並且希望能從同學身上獲得一些點子。首先教授介紹了國內外的共乘系統,包含國外的知名共乘系統,及國內少數縣市自行開發的系統。並且告訴我們共乘系統主要分為有靜態及動態。靜態是只讓駕駛者在開始進行旅程前就要截止,並且照著出發前的設定行走,且不能更改。而動態是指可以在行駛途中,一直更新資訊。動態的好處在於可以隨時變更自己車上的訊息,讓車上的空間達到最有效益的使用。所以,各家共乘系統也積極的在參予這方面的開發。


其實我認為在台灣共乘系統之所以難以推廣,主要是因為治安的因素以及人們可能無法接受這種系統。但是如同學所發問,可以嘗試使用類似評分系統去增加其可靠性。未來如果共乘系統開發成功,就可以有效的節省能源,也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際。




-------------------------------------------------------------------------------------------------------------------------------------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HW07-2

課程 : 論文演討(一)
時間 : 11月05日 14:00~16:00
地點 : s414
作者 : 田文誠

這次的專題演講是由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蔡文祥教授為我們演講「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教授首先就問了大家對自己未來有什麼樣的規畫?畢業後要做什麼?何謂大學?研究是什麼?如何做研究?研究要如何才能成功?,雖然我已是研究生,但對這些問題並沒有真的好好思考過。

剛才說的都是大綱,而教授要細說這些大綱他認為的重點,起出是畢業要做什麼?找工作、考研究所?我的想法就是,大家都考研究所,那我也考好了,但是是錯的,我們需要的是研究精神。第二又說,何謂大學?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文明的搖籃,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而大學要培育出的學生是要有獨立、自信、狂想、創新的學生,而不是死念書的學生。第三,研究是什麼,獨立思考、狂想創意,就能創立新品牌。第四,我們要如何做研究?做研究的他所應該要有的堅持與態度有沒有做到,而要有的堅持與態度很簡單只有3點放空、狂想、堅持,多人的問題都是在狂想,舉些成功的例子:像是facebook、YouTube、Plurk、Twitter、Google Map…等這些都是。第五,大學生可以做研究嗎?其實研究不分年齡的,誰說做研究就一定要研究生,大學生的研究可以在專題、社團、競賽、興趣…等去發揮。第六,研究要如何成功?那就要看如何學習研究、研究成長的階段、研究成熟的心態了,學習研究的三隻腳:技術、方法、人因,研究成長的三階段:技匠、學者、大師,研究成熟的三心境:責任、習慣、樂趣。第七,以研究的精神開創未來之路,未來之路:深造、就業、創業,教授的觀點,繼續深造至少念到碩士,畢業之後先創業,給自己機會,失敗再就業,未來無論在深造、就業、創業都可以做研究。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碩一 朱政豪

這禮拜的演講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講座教授-蔡文祥教授來為我們演講。這次的主題是〝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想必這主題一定跟我們有非常大的關係。蔡教授一開始就先問一個問題,問說請問大家畢業後要做什麼?答案是有的人是選擇繼續升學,有的是選擇就業。
接著蔡教授用一部短片來說明,說明他是如何透過這部影片來激發他的研究狂想。然後他又問我們為何要上大學,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是文明的搖籃。上大學其實不只是要學知識,還要培養可以自己獨立、會狂想的研究精神,然而這就是大學要培養的學生。那我們念大學生為了什麼?是為了要建立背景,才能繼續做更深入的研究。他又舉例說目前學生最喜歡的10大企業中的〝聯電〞是需要可以獨立思考的員工,這說明了我們必須把所學到的知識靈活的學以致用。
他也跟我們介紹了他跟他的學生如何一起透過一幅畫來激發他們的狂想過程,並且強調研究的態度就是要先放空,然後開始狂想,最後是要堅持。而且不一定是要研究生才能做研究,大學生當然也可以做研究,蔡教授也舉了他大學部的學生的專題成果-馬賽克藝術畫、漫畫自動切割等創作。
蔡教授也說未來的路上我們必須增加我們的基本學識,國際化的能力還有溝通能力,才能開創我們的未來之路。最後他說了兩句話,〝研究解悠閒,責任成甘甜,狂想加堅持,突破彈指間。〞、〝技術誠為先,方法不可欠,學者重人因,大師心無限。〞告訴我們在大學期間要抱著研究的精神,畢業之後也是,必須要讓自己瘋一下才有可能成功。否則以後都沒機會了!


-------------------------------------------------------------------------------------------------------------------------------------

99年11月05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05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本週書報討論資訊學院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為我們演講,蔡教授一開始以「虛擬偶像(Simone)」這部電影的片段作為演說的開場,因為這部電影開始了蔡教授對虛擬人臉及影像密碼學的研究,接著,蔡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他在影像研究上的結晶,他們的研究可以將聲音自動轉為嘴型並在一張人臉圖片上呈現,雖然看到一個外國人在唱鄧麗君的歌覺得有些滑稽,但是能將嘴型配得如此神似,真的感覺很神奇。

這場演講的主題其實是生涯規劃,蔡教授用他們的研究成果作為穿插,循序漸進的提出問題並給予我們很多生涯發展上的寶貴建議。諸如「畢業後要做什麼」、「為何要讀大學、研究所」以及「如何做研究」等問題,蔡教授都有獨特且睿智的見解,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他在談「未來之路如何抉擇?」時,他說「畢業後不要直接就業,先給自己兩年的時間創業,時間到了如果覺得沒有成果,再去就業也不遲,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綁死了」。另外,蔡教授在整個演講中穿插了很多藝術作品,甚至在他們的研究中也能感受到藝術的氣息,像是能將密碼影像藏在畫作中,而不是一眼就知道是密碼圖,巧妙地與藝術結合。我覺得能將科技這種理性的產物與畫作、音樂、舞蹈等感性元素融合,在未來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10年前大學生最愛的企業是聯電等科技大廠,一切朝錢看齊,但是在近幾年,誠品、星巴克等重視感覺、創意的文創產業急起直追,大家都理解到錢不再是人生中唯一的追尋重點,活得快樂、知足、中庸、有美感才能有完整且高價值的人生。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張振欣
課程主題: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聽完這個課程,感慨很深,蔡文祥教授以畢生的智慧經驗轉化的生活態度,濃縮成短短兩小時的演講,讓我敬佩不已,從小到大的填鴨式教育,總習慣書拿著就是死背、硬記、應付小考、月考、模擬考、期末考,考了三年為了聯考,厭倦這樣的方式以及經濟上的壓力,因此選擇了早早高職畢業後就業,晚上就修在職二專、二技,也因此在蔡教授這次的課程中,讓我真的很惋惜,在最青春年華時沒有真正體驗大學生活、在自己的思考能力最活潑的時候培養研究的能力。也惋惜太早就業,許多觀念與習慣早已定型,缺乏創新的能力與精神。

在這個人人都有大學念的時代,蔡教授引述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Leo Esaki)的話「大學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鼓勵大學生應該有隨時培養研究精神來面對大學生活,以「傲慢與偏見」來全是大學生應有的態度,傲慢、偏見都是負面的形容詞,但是蔡教授有另外的見解,他認為可以解釋成:獨立、自信和狂想、創新,唯有這樣的態度,才能實踐研究精神的堅持與態度。例如:上課發問,挑戰老師,下課存疑,挑戰課本。這是個非常棒的見解,也是唯一正確的學習精神,並非所有東西都要概括承受,唯有研究才能讓自己判斷真偽,是否可收為己用。

研究精神可以創造美好人生,蔡教授舉了許多網路界上赫赫有名的知名網站,Google、 Wikipedia、Facebook、Youtube、Twitter、Plurk等等,都是以創意、巧思達到致富的人生,另外蔡教授也以電影「虛擬偶像」帶給他的靈感為例,研究了「虛擬人臉」的應用,讓一個外國女人的照片唱台語歌,真的讓我驚艷,這就是研究帶來的驚奇,帶來人生的成就感。蔡教授並認為,大學生,應該要讓自己瘋一下,指的是對研究的堅持的最好實踐,並以他自己為例,像是修了所有的計算機課程、買所有的電腦書、寫程式用印表機列印美女圖等等,我自己在補充這個論點,大學生,應該瘋的是創新,而不是別人已經作好的東西。畢業後,蔡教授也認為要瘋一下,嘗試著創業,給自己兩年時間,這點我認同,雖然這個社會經濟已不如從前,並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提供自己的小孩創業基金,但是培養金錢概念、風險觀念,即使沒賺錢、賠本,也是人生經驗的最大收穫!

最後,蔡教授提示了大學生在未來應該更加精進的基本能力,以及如何實踐研究精神的方法,並且寫了兩首詩來描述形容,真的是個很收穫良多的課程,讓我深信只要有心貫徹研究精神,即使大器晚成,也是一種人生的精采。


-------------------------------------------------------------------------------------------------------------------------------------

課程 : 論文演討(一)
時間 : 11月05日 14:00~16:00
地點 : s414
作者 : 廖裕豪

這次的演講是由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來演講,我覺得這個教授的演講非常特別,因為有種引導我們應該如何走如何走的感覺,雖然以前的我 ( 大學 ) 如果聽這次演講我一定很不以為意,也許是當初的我並不會想這麼多。例如:畢業要做什麼?找工作、考研究所?當初的我只是按照爸媽的指示而去考研究所,對於要做什麼其實並沒有想太多,而這次的演講帶來了許多我對以後的想法,還有對於是否創業的問題,其實我對於創業還蠻有興趣的,但是又會去思考萬一創業失敗的話是不是很慘‧‧‧。這真的是一個人生的問題,我想我未來可能會想嘗試創業這條路,因為如果一開始就咬定自己會失敗,那麼就永遠都不可能會成功。所以我想應該要給自己一個創業的機會,我相信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

2010/11/05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104
作者:資工產碩一 99366512魏早達

  本週演講請到了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來談「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本次的演講給了我很多的感觸。這也是我在上了研究所二個月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到底讀研究所和在大學時期的學生生活有什麼不同,感覺一樣在上課、讀書,不然就是應付到來的期中考、期末考。雖然說有所謂論文的研讀,但是也不過是知識的延伸,至於什麼是研究生該有的本職學能及研究態度,這是我急切想進一步瞭解的。

  張教授認為大學是要培育有研究精神的人才,也就是「能獨立、會狂想」的學生,而什麼是其研究態度,亦即放空、狂想、堅持,因為能放空才能不受約束,放下了所有的束縛才能狂想,而持續地堅持下去,才不會對所從事的研究半途而廢。哦!原來如此,我常常再想為什麼Facebook這種東西,也不是什麼難的技術,我就想不到,YouTube也不過提供人分享影音,為什麼可以紅成這樣。我們太把很多東西視為當然,或者為自己一些想法,加諸了許多的「可是,可是」,不能將所有的限制放空,而想太多做太少,對於一些萌芽的想法,也不能長久地堅持去做,總是為自己找一些理由,不再持續,這在研究的道路上真是致命的弱點啊。

  但是不可喙言地,在現實的角度上有興趣的研究方向,反射到現實的職場中,到底有多少的實用價值,我常常在想在台灣軟體業,是否能有Google或Microsoft這樣的創意無限的軟體公司,無論我們的研究課題是什麼,都可以找到與研究主題相近的公司學以致用,但是台灣這種以電子IC或硬體掛帥的產業結構,這好像是一個達不到的夢。在業界這麼多年,看了多少人無論其原本的研究方向,一去就業就把它完全放棄了。我常在想,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的研究主題是不是應該和就業相關呢?

  就像我所提問的問題,到底研究和現實的取捨,當然張教授一本學者的回答,在學校培養研究的精神及相關技術能力並且本著人因,那就業時就足以應付各種領域的挑戰,但是對於我心中的質疑,台灣到底有沒有真正足以發揮我們所學的軟體業,還是一個未解的課題。


-------------------------------------------------------------------------------------------------------------------------------------

2010/11/05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1月05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是由國立交通大學的蔡文祥教授擔任主講,題目為「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當初聽到這次演講的蔡教授是來自交大時就讓我相當期待,或許是因為自己曾經跟交大也有點因緣;果然,這次的演講內容不負我的期望。
  這次演講的主題,是針對剛進大學的新生們,以及我們這群研究生的初生之犢,讓我們了解何謂研究精神,以及其重要性。一開始,蔡教授先以電影「虛擬偶像」的影片片段開場,帶到了當初他做一連串研究的起因與經過;藉由我們生活中的娛樂-電影欣賞-從中發現可以拿來實際研究的題目,只要能夠持之以恆,就可以得到相當的成果。
  在這裡,又點出了另一個重點,狂想。所謂狂想,即想人所不敢想,我們做研究便是需要此特質;如果遇到所有未知的問題,還沒開始就說不可能,那如何能尋求解決,人類的文明又怎麼可能發展到現今的程度?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一些有名的科學家、藝術家在普通人眼裡就像狂人一樣。說到這不禁讓我想到,北台灣眾多大學中,交大學生的獨特氣質便是狂,不僅是研究或學業,社團與生活亦是如此;是故為何交大總是能在各項研究中佔有相當的地位,也不難得知。
  接下來,蔡教授將話題轉向大學應該培育出怎樣的學生;與所謂「常識」正好相反,不是要學生會唸書,而是希望能培育學生擁有「傲慢與偏見」的特質。何謂傲慢?傲慢是驕傲自滿,也是自信;何謂偏見?偏見是固執己見,也是擁有自己的觀點。是故大學生應該要能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充滿自信,且要能擁有自己的思想,並勇於挑戰固有的觀念。
  從前一次的演講-流程與創新,到這一次的演講-研究精神,兩次演講雖然主題不同但卻又互相輝映,正好指示了我們學生在求學研究之路上應有的修養,實令人值得不斷自我省思。


-------------------------------------------------------------------------------------------------------------------------------------

日期 : 2010.11.05
時間 : 14:00 ~ 16:00
地點 : S104
課程 : 論文研討
作者 : 99366546 洪晟恩

今天的專題演講請來的是國立交通大學的蔡文祥先生,經過一些些簡單介紹後,才知道原來這位教授是位大師級的人物,是很多老師、教授在攻讀博士班時期的指導教授,來頭可真不小,不過這位大師今天不只帶來他學術上研究的分享,更帶來他的研究人生觀-[如何以研究精神開創人生]。

在一開始蔡文祥先生給我們看了一小段的影片,是一部叫虛擬偶像”Simone”的電影,是一部很有創意的電影,蔡文祥先生說看完這部電影就激發了他的研究狂想,做了一些虛擬人臉跟卡通人臉的研究,也就介紹這些研究引出他的觀點-上大學要學到研究精神,而"狂想”就是一種研究精神。而他也對於何謂大學?也引用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的一段話”大學不是舊知識的零售店”,他認為”大學是新知的泉源、文明的搖籃”,他也提出大學是要培育出能獨立、有自信、會狂想、去創新有研究精神的人才。他認為研究能找到新知,以新知去開發課程藉此培育人才,而這些人才可以打造社會,而形成一種文化更至於打造文明。

在研究精神方面,蔡文祥先生認為研究的態度就是放空、狂想、堅持,而放空就讓我想到了一句我滿喜歡的話-[裝滿水的杯子,就裝不下新的水],所以有時將自己的成見放空,才能去接受新的事物與知識,而蔡文祥先生所說的放空是放空做獨立思考,以批判帶動積極思維,鼓勵我們上課時發問去挑戰老師,下課存疑去挑戰課本,然後去狂想,不用怕會被嘲笑,我個人很喜歡他所說的一句話-[世界文明是從嘲笑中發展出來的]。

今天蔡文祥先生帶給我們的一些想法跟觀點,雖然說我並不是非常認為適合每個環境、每個人,但卻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一些想法,和能去學習的態度。




-------------------------------------------------------------------------------------------------------------------------------------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HW06-2

書報討論心得 2010.10.29 99366104 許瀚中

這次的書報討論請到許銀雄先生來為我們演講,而演講的主題是”流程與創新”。
與以往的演講者不同的是,這次許先生沒有準備投影片,而是直接以口頭闡述的方式跟我們分享他在業界工作的經驗。許先生在演講的過程中不斷的強調創新就是擦亮自己公司的招牌,而創新可以由User Experience來進行。所以對他們而言User Experience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舉例來說,並非人人都跟資工人一樣會設定網路,所以許先生及團隊就想辦法讓使用Windows的人能夠更方便的使用網路,他們的解決方法是寫一套程式,讓使用者已很簡單的方式完成網路的架設。這也可以看出另一個重點,就是以資工人的角度去看會覺得設定網路是個非常基本的技能,但是如果老一輩的人來使用,會覺得是個工程浩大的過程,所以許先生就開發出一個軟體來彌補Microsoft在設計上沒有想到的缺陷,讓使用者覺得操作上很簡單。
這次的演講激發了我某些想法,創新似乎不一定是這麼拘束的一定要自己開發出一個未知的領域並且發展出一個完全新的東西才叫做創新,以許先生的說法,即使吸收很多很多的使用者經驗,並且加以改善,也可以說是一種創新。創新的困難只是在於我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平常認為理所當然或是不曾注意到的地方


-------------------------------------------------------------------------------------------------------------------------------------

99年10月29日專題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碩一 呂誌軒
主題:流程與創新


本週書報討論系上請來了宏碁電腦的許銀雄處長為我們演講,經由徐老師的介紹,我們才知道演講者之前也是資工系上的老師,後來才到宏碁工作。演講者一開始就提到「創新」的重要性,尤其是資訊產業更要創新,資訊產品跟軟體的汰換率很高,如果能不斷地發想創意,讓消費者對新產品有興趣,勢必能屢創佳績。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兼顧到品質,因此,許處長跟我們分享了他如何用流程來管理產品品質的經驗。

程式設計師在寫程式的過程中,不可能完全沒有錯誤或疏失,所以訂定並依循一套固定的流程是很重要的,印度之所以軟體工業能發展得如此成熟,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們比較早依循了開發軟體的流程,像是CMMI等。開發技術要克服不是問題,一套標準的開發流程才是重點。許處長提到「品質可以靠維護或修正流程來管理」,像他們一年就有300個Project,如果沒有用流程來管理,勢必會產生很多開發的困難。另外,他也說到「創新不一定是要開發一個全新的產品,改善流程也是一種創新」,這和我們以往的觀念不同,我們以前都認為創新一定是指產品上的創新。

演講的最後一部分,許處長跟我們談「溝通」、「Presentation」的重要,一樣產品不管再怎麼好,沒有好的呈現會讓它無法展現出優點;或者,如果有樣平凡無奇的東西,有好的呈現、推銷手法,通常能讓該產品發光。聽完許處長為我們分享業界的情況,讓我們最宏碁電腦的內部運作模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我們在未來求職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幫助。


-------------------------------------------------------------------------------------------------------------------------------------

2010/10/29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的主講人為宏碁電腦經理、同時過去也曾在銘傳任教過的許銀雄先生,主講的題目為「流程與創新」。從題目看起來,原以為會是比較抽象的演講內容,想不到許先生一開始就說自己沒有準備投影片,整段演講都是憑著一小頁筆記和他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
  演講的一開始,讓人意外地不是講如何創新,而是從無到有的一個完全brand new product有多難達成;的確,即使每次在比較台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在出社會後的競爭力上,總是自豪地說我們在創意方面是贏過他們的,不過實際要想出一個前所未聞的全新idea,卻讓人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於是,第二方向就是舊曲新唱,也就是把原有的東西進行改良。
  許先生提出了一個品牌的維持,要藉由不斷推陳出新來擦亮自己的招牌,舉了過去開發一個方便使用者設定網路軟體的過程為例,也藉此提出了行動力的重要性:有一個很好的新產品,也必須搭配好的行銷手法與廣告才能成功。不過,接著而來的卻是一個恰好的反例,微軟的Windows Vista,有大幅度的嘗試突破,也不乏廣告大力推銷,即便這樣仍然沒有成功,究竟還缺了甚麼要素?
  即是品質-空有創新與行動,卻沒有良好的品質控制,這樣的產品不只是白搭,甚至可能是個災難;從這裡,本次演講總算切入主題。提升品質,並不是找出現在發現的錯誤再針對其一一修正,而是改善其根本-即流程。這裡開始講的就屬於軟工的領域了,透過種種看似複雜的流程與手續,要求程式工程師嚴格遵守這些rules,便可減少許多軟體開發中的人為錯誤,進而達到增進品質的目的。講這些似乎有點像天方夜譚,許先生便實際舉了他們開發新機系統與應用軟體安裝的自動化程序為例,將原本錯誤百出的人工流程改良到輕鬆搞定的自動化設定;同時也點出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創新不見得是我們看的到的東西,流程的改善亦是一種創新,且其帶來的效益甚至可能勝過一個全新的產品。
  從許先生這次的演講,讓我們知道創新的不同意義與可能,也能確實了解到業界的一些實際經驗與情形。我相信這些東西不見得要等我們出社會工作以後才會接觸到,在學校生活與研究中或許也會碰到一些相似的問題;能不能將此經驗分享吸收消化後實際應用,將是屬於我們的重要課題。

發問1:一個專案總是為了滿足某個需求(requirement),但是要如何去找出這些需求?通常是有其他部門負責找出需求以後交給開發部門,還是開發部門要自己想出可能有甚麼新的需求是可以嘗試去滿足的?

回答1:部分要自己想出來,像每年年尾要提出隔年的計畫;部分是由其他部門提出後再進行篩選,選出值得進行的專案。

發問2:一個訂定嚴謹制度與流程的公司或組織常常需要花不少時間在培訓新人適應這些制度流程上,是故應該不希望原有的成員跳槽或離職。請問貴公司會採取甚麼方法來留住職員?

回答2:評估職員的潛力與職位可取代性,再藉由年終或考核給予其相當程度的獎勵。


-------------------------------------------------------------------------------------------------------------------------------------

課程:論文研討(一)
時間:99年10月29日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研一 廖裕豪

這次的演講者比較特殊,他是之前銘傳的老師,現在在宏碁工作,而且他並沒有準備投影片,而他是用聊天的方式跟我們講了很多他的工作經驗,以及工作上遇到的問題。還有他在宏碁這幾年的種種經歷。

想想他現在遇到的問題,以後我也可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所以我去思考如果是我遇到這些問題是否我也能夠像他那樣處理及解決事情,雖然現在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是我想到企業去工作時碰到的問題應該會比現在課業上碰到的問題難上許多吧!所以在工作前,培養出解決問題的態度應該是我們最需要的!


-------------------------------------------------------------------------------------------------------------------------------------

課程 : 論文演討(一)
時間 : 10月29日 14:00~15:30
地點 : s414
作者 : 田文誠

這次的專題演講是由宏碁電腦經理許銀雄先生為我們演講「流程與創新」,他曾經也是待在銘傳任教過,不過已經離開教職一段時間了,所以這次來沒有什麼準備到,就用聊天、經驗分享的方式來做這次的專題演講。

首先他就給予我們一個觀念,品牌要不斷的創新,才能擦亮自己的招牌,他在acer是在做軟體開發,那他提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品質才是根本」,如果沒有管控好,它會成為災難,他就舉個例子,微軟在winXP→winVista間隔是5年,但是從winVista→win7間隔卻只有3年,這對微軟是個蠻大的衝擊,代表消費者不買單。

現在品質是靠流程而非技術(因為技術現在都達的到),流程做得好不好,會關係到整個計畫,就已讓消費者組裝產品來說吧,讓消費者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讓這個產品以自己喜好組裝出來,那就會有人工,所以使用了防呆機制,那如果發現有漏洞,就要降低人工,以彌補之前的漏洞,像這類的問題,就要從流程去改善它。

每年的第四季,都是在提明年計劃的時候,許經理就說,在公司要做出一個全新的東西是很困難的,其實在流程上的改變也是一種創新,產生的效益要很大,新產品對使用者的機能要很重視,因為可以由市場的調查就可以得知。


-------------------------------------------------------------------------------------------------------------------------------------

2010/10/29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張振欣
這次是個成功的由學術界轉戰業界的許銀雄處長,透過「流程與創新」主題來分享他個人的經驗與心得,過去在銘傳大學擔任授業解惑的老師,轉戰電子業龍頭宏碁電腦,並且擔任產品價值創新中心軟體開發處處長,雖然沒有投影片,許處長簡單的帶一張小抄,就開始侃侃而談,也有許多同學熱烈的討論,彷彿只是悠閒地聊天,並非一個演講。

許處長還是分享給我們他在業界的心得,在企業的研發部門,在執行”創新”任務時,需要根據甚麼?要注意甚麼?創新可能帶來成功,也有可能帶來災難,在這個課程中,許處長以自己在宏碁的執行的專案為例,筆記型電腦上的網路設定應用軟體,由於並非所有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者都是資訊人,有許多人不懂的網路設定等繁雜的動作,為了幫助宏碁筆記型電腦的客戶,輕鬆地完成網路設定,也因此執行了這個專案,開發一套軟體,幫助使用者透過「一鍵搞定」方式輕鬆完成網路設定。

從這個案例,結果有受到好評,但是過程中也有遇到問題,許處長強調的是,創新來自於”使用者經驗”,創新的確可以收到良好的回響,然而也是可能帶來災難,就在微軟推出新版本作業系統後,許處長所開發的軟體受到作業系統版本變更關係,造成無法運作的問題,也帶給許處長不少的麻煩與省思,因此,要維持創新帶來的迴響,就要依靠良好品質的延續,然而創造良好品質的部分,並不是一個研發部門團隊就可以達到的事情,一個產品從研發、開模、生產、檢驗到出貨,是企業中各個不同部門在負責,也因此”流程與整合”、”討論與溝通”等等都是在決定品質的關鍵。當然其中的學問,這真的要靠經驗,和自己的體會,這讓我回想前一份工作,也是在中大型企業上班,適逢導入ERP的時期,協調、溝通、和建構流程,周而復始的重複這些步驟的工作,套用許處長所言,真是心有戚戚焉。

在話題結束後,也聊了一些議題,例如在軟體品質工程的改善上,許處長導入CMMI,在軟體業界上,CMMI是國際間認同且具廣泛通用的一種軟體生產程序標準,並分成五種等級認證,如此可呼應在許處長之前的談話中,在”流程”、”品質”等的重視程度,其實我認為台灣在國際間之所以佔有一席之地,甚至近年來所生產的各種產品稱得上是國際間的精品,品質水準早已媲美日本、歐美等大國,全部都是仰賴於在品質、流程的完美控管;然而,仍無法引領潮流的因素,仍是在”創新”的部分尚不及美、日的設計,在後面有同學以蘋果電腦的產品為例來提問,許處長認為台灣的研發工程師,需要多點藝術的概念,太過於制式化的工程思想,做出來的東西缺乏藝術感,因此很難媲美國際大廠牌的產品。其實,我認為其中還是要呼應許處長在首段所說的創新,應以”使用者經驗”為主,藝術為輔才是。


-------------------------------------------------------------------------------------------------------------------------------------

2010/10/29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29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99366512魏早達


  本週的演講請到了宏碁公司的許銀雄先生來談『流程與創新』,他談到了在宏碁任職期間,思考如何創新的整個歷程。這一次的演講對於經常在思考公司產品創意與創新的我,有著另一番的思考方向。

  宏碁的經營者幾年來一直思考如何把品牌『acer』變成資產,而能夠達成這個目標,只有靠創新與執行力,也就是只有不斷地創新,才有不斷的話題,也才能擦亮你的招牌。但是產品的創新是困難的,而且創新的產品也不定會成功,如果執著於這一點,就像許先生所說的,每一年到了年底都要想破了頭,到底隔年要做什麼創新的產品。而許先生也從『一指搞定,三步到位』的產品開發及產品支援,一直到後續其他產品的開發,領悟到了原來去建構一個做事(產品開發)的流程,並以持續的執行力去貫徹它,也是一種創新的思維。

  一個產品的好壞,最要緊的就是在品質,品質若沒考慮好,那才是災難的開始,而品質的好壞不是靠技術,是靠流程。在產品開發的過程,如果不能建置一個流程,則會造成整個過程亂無章法,而整個產品也會漏洞百出,造成人員及成本的浪費,但是一個流程的建立之後,要能經常性地追根究底的看流程有什麼漏洞,去將它補起來。流程完整了自然會提昇了產品的品質,其所帶來的整體效率比一個全新的產品,有更大的效益。

  許先生將CMMI的概念導入他的部門,用流程來控制做事的品質,達到創新的效益。這幾年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到底像CMMI這樣的流程導入後,所造成許許多多的文件及相關的人員配合,適合在什麼樣規模的公司和組織,而且就像我在會後所提問的問題,為什麼當初會選擇CMMI,而不是Agile,因為眾所周知的CMMI是一種waterfall的作法,而Agile比較重視Iteration的過程,在實務上,經常碰到需求不斷變更的挑戰,比較之下好像Agile比CMMI還要彈性,但是就像許先生回答我的說法,他們習慣了Waterfall的作法,而且Agile總是不到最後關頭,無法確認其完成度,這也解了我困擾很久的迷思,與其一直在思索不定要用什麼流程可以改進自己部門的做事方式,還不如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執行的流程,趕快建立它,只要不斷地改進它其實就是最好的流程了。


-------------------------------------------------------------------------------------------------------------------------------------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0.29
時間 : 14:00 ~ 16:00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洪晟恩

這次論文研討演講所請到的演講者是宏碁電腦的經理許銀雄先生,經過了許武孝老師的介紹才知道,原來許銀雄先生以前也是銘傳的老師,那麼對他來說今天的演講就像為母校一樣的感覺吧。

許銀雄先生這次的演講主題是-[流程與創新],他這次是以分享與討論的心情來到銘傳,雖然沒有準備投影片,但是講到很多他自己在業界的經驗談與一些看發與想法,算是一個滿難得的收穫。許先生有提到持續的創新來創造話題,借以打造品牌,許先生舉出的例子是蘋果,常常用新產品來打造其品牌映像,例如iPhone、iPad等等話題性十足的展新革命性產品。

雖然說許銀雄先生提到創新來創造話題打造品牌,但他也提到品質對於品牌映像的影響,這一點我非常的贊同,譬如說某家公司推出的筆電打著三年保固、或者五年保固的名號,但是每次故障維修都超級慢,那麼對於消費者來說品牌映像就不是價格或保固,而是維修速度非常慢,以我自己而言,壞映像總是容易記住的,因此我覺得品質確實是在創新時需要更加用心維持的,總不能急忙推出革命性產品而打壞的使用者心中的品牌映像。

最後我也向許先生提出是否需要調查使用者接受程度的問題,許先生給了肯定的回答,因為既使公司內部與工程師都覺得這新的產品或新的服務非常好,但實際上對使用者而言是不太能接受那就是失敗的創新了。


-------------------------------------------------------------------------------------------------------------------------------------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2010/10/15 論文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1015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題目是「Discovering RFM Sequential Pattern From Customers’ Purchasing Data」,主講人為中央大學資管系的陳彥良教授。從題目就可以很清楚知道,這次的主題是圍繞在Data Mining領域中很重要的一塊-Sequential Pattern之中,我們知道Sequential Pattern常應用在有會員制的大賣場,因為要記錄同一個顧客在不同次交易中購買了那些商品,由其中某些商品和其他商品的順序關聯性中找到規則,來猜測如果今天某位顧客買了商品A之後,改天他可能會來買商品B。與Data Mining中另一個同樣重要的Association Rule相比,關聯規則只看同一筆交易中那些商品常常一起被購買,而不去關心同一位顧客在之後又買了甚麼。

  而這次的題目算是Sequential Pattern的一個變形,傳統的Sequential Pattern只考慮某一組有順序關係的Item是不是常常出現(Frequent),而RFM Sequential Patten則多考慮了RecencyMonetary兩點,前者是檢查顧客最近的交易有沒有出現這些商品,後者則是去計算購買這些商品所花的金額;除此之外,三個參數除了下界以外還訂了上界,藉以關注在我們想找的範圍內。

  而其演算法也不會說很難懂,大抵流程跟普通的Apriori差不多,採two-step的方式進行,先找出長度為1Candidate,稱為CI1,根據RF兩個條件去篩選,得到長度為1Frequent Patten,稱為LI1,然後再藉由LI1item進行排列組合,得到CI2,依此類推,直到無法找到更長的Frequent Pattern為止;之後,再根據設定的M再進行一次篩選,即可得到想要的Pattern;且由於限制條件比較多,反過來說要處理的Searching Space就會更小,執行速度上自然也較原本的Sequential Pattern的演算法更快。

  除了RFM Sequential Pattern外,陳教授還快速的介紹了幾個同樣是解Sequential Pattern的演算法,每個都有各自不同的新條件:Time-interval SP中,除了關心每個關聯Itemset出現的序列,還要考慮兩兩之間間隔了多久時間,讓我們不只可以預測下一個是甚麼,還可以預測在多久以內會發生;Interval Temporal Patterns則是將每個Item定義成可以持續一段時間,包括其開始與結束,並找出各關聯Item間開始與結束的順序性關係;Hybrid TP則是前者的一種變體,某些Item可以是有持續時間的,也有些是瞬間的事件。

  聽了這麼多東西,除了了解演算法以外,我想這個演講更重要的目的是讓我們了解甚麼是做研究,做研究的方法與目的又是甚麼;像演講中就有提到一點,有時候有些研究在題目與條件的範圍訂定上,脫離了現實社會中可能應用的層次,這就是一種為了研究而研究,雖然也不能否定其價值,不過這個研究也未必能對社會造成重大的影響或改變。這點對在研究領域涉獵未深的我們,實在是有不小的幫助。

提問:RFM Sequential Patterns的演算法中,R的條件只考慮到一組Itemset中最近一筆出現的時間,是否會遇到Item之間間隔很久的問題?

回答:的確在此演算法中並未處理此部分,可以是個拿來考慮的問題,也可以以此方向為發展進行研究。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2010/10/08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08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作者:顧家源

  本次的演講者為高雄應用科大電子系的潘正祥教授,主題為「Parellel Algorithm of Swarm Intelligence」,是群集智能的一種改良版。所謂群集智能,是指一個團體中,每個單位的行為模式都非常簡單,但在嘗試某些行為之後會交互影響,藉此慢慢逼近最佳化問題的解答;而將此類演算法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個體間的互相影響這個部分加以修改,即是本次的主要核心。
  一開始,潘教授先以粗略描述了一下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的發展與其分枝,可了解到群集智能不過是CI這塊領域中眾多研究的一小條路徑,不過在其他領域逐漸演化成熟或碰到瓶頸的現況下,群集智能當下仍是相當具有發展潛力;就像潘教授所提到的,自然界中仍有許多動物的行為有其意義與特性,只是有沒辦法觀察發現,並找出可描述其行為的方程式,如果找的到,或許就能在某些已知的問題上有所突破。
  接下來,在進入主題前,先講解了Ant System、Ant Colony System的原理與其差異。其中AS的主要重點是費洛蒙-也就是螞蟻間重要的記錄與溝通媒介,一條路徑如果越長,走完時費洛蒙的自然損失也會越多;反過來說,越短的路徑其費洛蒙就會累積越多,吸引更多螞蟻走此路徑;從這裡可以發現,這個費洛蒙的本質是一個計算weight用的參數,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此參數會隨著時間自然減少。接下來是ACS的部分,其主要要點為二,一個是Local Updating Rule,計算局部區域中費洛蒙的變化,而另一個就是Global Updating Rule,對整體費洛蒙變化資訊進行更新;又,為了避免蟻群一下就被目前最好的路徑給吸過去,而忽略了可能有更好路徑尚未發現的問題,將蟻群分為兩群,一群去走目前最好的路徑,以保留這個資訊的重要性,另一群則是繼續進行隨機探索,尋找是否有比目前最佳解更好的答案。
  在AS與ACS之後,則講了本次演講的標題中的新關鍵字「Parellel」,PACS即是ACS的改良版,它的Updating方式改為Updating by Communication,而其溝通方式亦有各種設計,有類似一對多的廣播,也有一對一的互相交流,還有bit-neighbor這種模式(ex: 00的neighbor是01和10),乍看之下好像是限制了其取得資訊的來源,不過其目的是在於增加每個個體間的差異性,避免大家一窩蜂的走在一起而忽略更好的解。
  本次演講的題目雖然略感艱澀,不過仍然得到不少觀念與想法上的啟發,像是以往我們可能認為能夠掌握越多資訊,對找出最佳化問題的解會越有幫助;不過這在群集的概念下剛好相反,群集的存在本身就有不怕去試誤的概念,一大群人,或許大多人一開始都找不到最好的答案,但是只要有人找出一個很好的答案,就會吸引其他人跟著走,但又不限制別人不去挑戰新的嘗試。如果未來還有機會的話,希望能對此領域有更多了瞭解。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2010/10/01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101

時間:14:00~16:00

地點:S104

作者:顧家源

  本次演講邀請到財政部財稅中心的盧志山先生,針對政府近來開始倡導的電子發票,以「推動電子發票策略」為主題進行演說。一開始我以為會是以介紹電子發票是甚麼樣的系統、電子發票比起傳統發票的優點在哪裡等方向為主要內容,不過如同盧先生一開始破題所講,這個演講的重點是放在『策略』上,基本的介紹雖然還是有,不過那些僅是基本所需的一小部分而已,關鍵在怎麼在政府內部、在企業間、在民眾間推廣這個新型系統的觀念與使用。

  一開始讓我很意外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統一發票,竟然是台灣人發明的,而且僅僅用於以台灣和大陸為主的地區;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為買賣東西有個正式的交易憑據,證明一筆交易買了哪些物品,付了多少錢,而國外竟然沒有如此的系統;追其原因,要追溯到統一發票一開始發明時的目的,並非是要讓消費者對獎,也不是消費者想退換貨時的憑據,而是拿來讓店家必須誠實報稅的依據;故在大多店家都誠實報稅的國家自然是不需要此系統。

  首先,盧先生說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電子發票該有甚麼樣子?」,以我們資工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發票該有哪些資訊,只要這些資訊都包含進電子發票中,其他資訊能節省就節省;我們需要的是類似一份純文件文字的格式。然而我們的政府官員卻不是這樣想,或許不只他們,許多民眾或者對資訊領域較不熟的年輕人可能也這樣想,他們認為電子發票就該是跟現有的統一發票長得一模一樣,只是一個是印在紙上,一個是存在電腦或一些電子設備中。在這個逐漸資訊化、電子化的社會,光是設備上的演進足夠嗎?顯然不足。

  回到現實面的考量,政府要推動電子發票,如何要讓企業和民眾接受?對企業來說,電子發票系統等於政府可以監控你的交易情況,自然是不受歡迎;那麼,便從以別的方向來利誘或迫使企業接受這個演化,最簡單的方法,便是讓客戶有這個需求。而對於民眾來說,統一發票原本就有的一些功能自然是不能少,像是對獎或退換貨等;然而好還要更好,不能提出更多利多吸引人使用這個新系統,那有什麼人想要額外花時間精神去研究這個新系統怎麼使用?

  總括而言,從看好電子發票發展的角度來說,或許這個新系統的普及化可能會改變多數人的消費行為;硬體的配合、相關法規的制定等自然是重要的課題,不過更重要的是開發者的想法、推行者的想法及使用者的想法,畢竟使用者還是人,孤芳自賞的完美系統也是失敗的,終究是要回到「人性」的議題上。

提問:此系統的推行,包含一些行動商店均可使用電子發票,是否需要無線網路的全面普及?

回答:是的,北市預計明年將享有全面免費無線網路;然而硬體的需求只是最基本的條件,也不會構成難以克服的困難條件,更重要的是增加企業與民眾的觀念上的理解與接受。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2010.09.24 書報討論演講心得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24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01
作者:資工研一 顧家源

  本次書報討論,共有四名分別是研二和產碩二的學長們上台報告,主題分別是:
[1] Secure masks for visual cryptography
[2] Incrementing visual cryptography using random grids
[3] Utilizing bloom filters for detecting flooding attacks against SIP based services
[4] Quantifying Performance Properties of Virtual Machine
其中[1]和[2]兩個主題是以視覺密碼學為主,藉由多張影像來達到隱藏資訊的功能。[3]的部分則是偵測洪泛攻擊,藉由hash的方式來快速分辨訊息的來源是否為相同。[4]則是比較三種Virtual Machine的各方面效能差異。
  由於後兩者是我比較生疏的領域,只能說大概懂其目標與大致的進行或測試方式,接下來的部分還是以前兩者為主。說到將資訊隱藏進圖片中,已經存在著相當多的方式,將一些文字或一張圖片隱藏進另一張圖片中,並使人難以察覺,像是浮水印就是一種眾所皆知的技術;然而以欺騙人眼的資訊隱藏方式,有時卻逃不過電腦的法眼,因此需要更多更新的方法來達到保密的目的。而兩位學長所講述的方法有的一個共通點,便是將資訊分割隱藏到數個不同的影像之中,甚至加入一些隨機雜訊讓人難以區分哪些才是真的;也因為這樣,當我們要將資訊還原時,必須將多個初步解出、看起來像雜訊的資訊,重疊再一起,才能顯示出真正所要的資訊。從這個地方可以延伸出一些有趣的討論,首先是當資訊被拆成很多份以後,即使漏掉其中的一部分,重新拼湊時也可能解讀出來,例如一段文字中有些字母稍微模糊了點,仍是可能辨別,或者靠其他已知的部分來推測;這點同時可以是優點,也可能是缺點,這代表解譯者不一定需要得到完整的隱藏資訊就可以還原成所要的資訊。
  另一個可以考慮的應用方法,則是加入重疊的角度和位置的參數,例如兩張初步解出的資訊影像,可能正著重合時可以得到一種資訊、其中一張轉90度之後再重合又能得到另一種資訊、水平或垂直翻轉之後又可以得到不同的資訊,而當某個角度重合時可以得到所要的資訊的像素,可能在另一個角度中就是擔任雜訊的角色。又或者是可以在某個特定的位置,例如影像四角中的一角做個記號,只有將記號的角當作特定的角,例如左上角,才可以組合出正確的資訊,其他資訊則是偽裝的假資訊。
  資訊隱藏這個領域,讓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也就在這,有時一個好的方法未必是有多複雜或是需要多專業的背景,有時只是一些創意或是日常生活中可見的一些小原理,加以改變就有可能成為一套不錯的加密技術。這次聽完學長們的報告,也多少激發了一些過去未曾想到過的想法,又能觀摩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的將自己的東西清楚的表達出來,實有不少收穫。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2010/09/17 演講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研一 顧家源

  本次演講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王澤兵先生的演講,主題為「學習、交流、合作」,內容大抵上來說是介紹他們學校的創校理念、定位與該學院的特色。第二部分為同學院的教授,周蘇先生的演講,主題為「蓬勃發展中的大陸高等育」,內容則是講述近年來大陸在高等教育一塊中所發生的種種現象與改革。
  去年九月前耶魯大學校長貝諾‧施密德特公開批評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認為中國的大學僅僅要求「課程多、老師多、學生多、校舍多」,而失去了重點、方向與傳統。從這兩場演講中,不難發現這種現象的確普遍存在,但也不盡然均是如此,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便是一例,以「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的人才培育為定位,不像一般改制而成的大學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一張大學文憑;課程設計上也有所不同,以計算機學院來說,著重於實務應用,培養出不是只會空說理論的大學生,也是相當具有其獨樹一格的特色。比起來,不僅是大陸,台灣近年來大學生也常常對自己選甚麼學校和系所感到茫然,甚至淪落於以考試分數決定自己未來走向的情況,也是值得反省的問題。
  有人說,教育是一種便宜的國家建設,意思是說要改善一個國家的現況,比起將大筆經費投入軟硬體的建設上,不如從更為根本的地方做起,確實的培育人才,才能有效而長遠的對國家有所幫助。台灣前幾年常常在吵的一個問題-教改,也反映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在上層握有權力與影響力者,有沒有辦法做出正確而有效的決策;大陸許多專科改學院、學院改大學的情況,何嘗不是此問題的翻版?為了改變學校名稱吸引更多學子,而不顧其提供的教育資源是否有相對應地提升,甚至不惜鄙棄過去的傳統,或者憑空捏造學校的歷史,這些真的可以解決根本上的問題嗎?當然,畢竟我不是成長於那樣環境下,或許有些對校方而言更迫切的問題,例如少子化導致學生招收不足甚至面臨可能要廢校的問題,這些我沒辦法很深刻的去體會,不過我認為,愈是這種情況,不是更應該以提升學校的歧異度與特色化為首要考量嗎?就像第二段演講中周教授舉印刷學校的例子,如果為了增加學員而不惜降低培育出的學生的素質,變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這樣反而是捨本逐末。
  當然,聽完這次演講,讓我們得到最重要的一點體會是,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環境還是漸漸在改善,學生素質與態度不會比較差,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人口上的優勢,台灣的學生不能再繼續夜郎自大的以為缺乏競爭對手而安逸度日,而是該如何從自身做起,盡可能的在求學階段中從較優異的學習環境中吸收更多養分,才不至於跟不上世界變化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