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AA701
作者:資工研一 顧家源
  本次演講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王澤兵先生的演講,主題為「學習、交流、合作」,內容大抵上來說是介紹他們學校的創校理念、定位與該學院的特色。第二部分為同學院的教授,周蘇先生的演講,主題為「蓬勃發展中的大陸高等育」,內容則是講述近年來大陸在高等教育一塊中所發生的種種現象與改革。
  去年九月前耶魯大學校長貝諾‧施密德特公開批評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認為中國的大學僅僅要求「課程多、老師多、學生多、校舍多」,而失去了重點、方向與傳統。從這兩場演講中,不難發現這種現象的確普遍存在,但也不盡然均是如此,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便是一例,以「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的人才培育為定位,不像一般改制而成的大學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一張大學文憑;課程設計上也有所不同,以計算機學院來說,著重於實務應用,培養出不是只會空說理論的大學生,也是相當具有其獨樹一格的特色。比起來,不僅是大陸,台灣近年來大學生也常常對自己選甚麼學校和系所感到茫然,甚至淪落於以考試分數決定自己未來走向的情況,也是值得反省的問題。
  有人說,教育是一種便宜的國家建設,意思是說要改善一個國家的現況,比起將大筆經費投入軟硬體的建設上,不如從更為根本的地方做起,確實的培育人才,才能有效而長遠的對國家有所幫助。台灣前幾年常常在吵的一個問題-教改,也反映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在上層握有權力與影響力者,有沒有辦法做出正確而有效的決策;大陸許多專科改學院、學院改大學的情況,何嘗不是此問題的翻版?為了改變學校名稱吸引更多學子,而不顧其提供的教育資源是否有相對應地提升,甚至不惜鄙棄過去的傳統,或者憑空捏造學校的歷史,這些真的可以解決根本上的問題嗎?當然,畢竟我不是成長於那樣環境下,或許有些對校方而言更迫切的問題,例如少子化導致學生招收不足甚至面臨可能要廢校的問題,這些我沒辦法很深刻的去體會,不過我認為,愈是這種情況,不是更應該以提升學校的歧異度與特色化為首要考量嗎?就像第二段演講中周教授舉印刷學校的例子,如果為了增加學員而不惜降低培育出的學生的素質,變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這樣反而是捨本逐末。
  當然,聽完這次演講,讓我們得到最重要的一點體會是,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環境還是漸漸在改善,學生素質與態度不會比較差,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人口上的優勢,台灣的學生不能再繼續夜郎自大的以為缺乏競爭對手而安逸度日,而是該如何從自身做起,盡可能的在求學階段中從較優異的學習環境中吸收更多養分,才不至於跟不上世界變化的腳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