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2010/09/17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99917
時間:14:00~16:00
地者:AA701
作者:資工產碩一 - 張振欣

在技術學院畢業後,投入職場多年後,在偶而的機會下又回返了校園、執起了書本當回學生,大老遠地從台北驅車前來桃園上課,9/17當天是專題研討課程,校方邀請了中國浙江大學的學院人士前來演講,第一時間還有點意外,我還以為是會探討一些新科技的相關應用、或者理論等等的題材,居然是中國的大學學術人士來推銷自己的學校,當下略有失望,隨著演講開始,演講者的題材卻越來越使我興趣更濃,就是"教育"。

從小到大、抱著書本追逐著學校與補習班、參加了高中聯考、高職聯考、四技二專聯考等漫長的成長記憶,常常在過程中問自己,在專研的這些科目中,是為了未來的生涯規劃?還是為了考試科目上的成績數字?在我這一輩的年輕人,有個著名的詞叫做"填鴨式教育",有甚麼就塞甚麼,不管學生是否吸收的了?塞得下,拿別的繼續賽,塞不下,藤條舉起來鞭幾下,也要繼續塞.....也是因為我屬於"塞不下"的那一群,為了可以提早出社會賺錢,所以讀了高職資訊科,早早就確定了為來職業方向,又不想低於學歷等基本門檻、繼續進修二專、二技夜校,.......這是我成長過程印象中的"教育"。

從演講中、浙江大學王院長(頭銜若記錯請海涵)介紹著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浙江大學辦學理念與特色,到周蘇教授講述著現在中國在高等教育上的改革與現況,記得演講中有提到,"人"是中國最大的優勢(人口眾多),也因此中國最近正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人口數,也從周蘇教授口中得知,學校也是一間一間開辦、學校升格學院、學院升格大學等現象,回想台灣這幾年來的現象也是如此、已經到了人人有大學可念的狀況,但也常發生所學不知所所用的窘境,像是我高職資訊科的同學,現在有些是做保險業、幼教業或者服務業的例子多不勝舉,另外周教授也提到了所謂的富二代問題,這讓我印象深刻,教授提了一個例子是在山上的廟,老住持退休了讓小和尚繼承住持的衣缽,教授前往探視,原來小和尚也是大學畢業的高教育人士,雙方在宗教議題相談甚歡,接著小和尚帶著教授參觀廟的環境,過程中,小和尚滔滔不絕的介紹"這些是老和尚做的、那些是老和尚種的作物等等",周教授詢問"這些東西都是老和尚做的,那麼這些你會做嗎?" ,小和尚搖搖頭答道:"不,我不知道。"周教授引述這個例子,強調著中國現實的年輕人,"不知道"多半是唯一的結論,高等教育普及化下的結果,增加了中國年輕人高學歷的普及,但是在知識的追求與問題的解決態度,仍然無法貫徹在中國年輕人身上。反觀在台灣年輕人,不也是這樣的情形?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只有連接上網際網路,都可以輕鬆找到想要的知識,透過學校教育,老師將自身的教學經驗,將知識用一種容易讓學生理解的方式,透過學校的教育資源,讓學生的知識更佳熟練,我要強調的,在現代教育制度如此完善、如此多元,讓人人都有高水準的教育環境,然而知識的容易獲取,是否也降低了學生對於知識的學習態度?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完善的教育水準,也要看個人的學習態度,或許學校在開設各種五花八門的知識課程,還不如多注重在建立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上,讓學生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所學的是為了甚麼,讓"不知道"在也不是嘴巴上的標準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