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9月17日
時間:14:00~16:00
地者:AA701
作者:資工研一 - 賴相勳
99年9月17,這天開始了研究所的第一堂論文研討,安排請到浙江城市大學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的教授們蒞臨演講「學院簡介與目前大陸高等教育的情況」。
首先由王長官帶頭講解目前浙江城市大學的現況,本以為大概跟普通演講一樣,盡力的宣揚自己學校的好。但隨著介紹的深入以及學校精神的講解後,發覺其實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那樣無聊。每間學校的創辦者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而理念會成為學校的學風,銘傳有,別所大學也一定有,而兩校人士的參訪並且交換意見就是促進大學更進步的因素。尤其本校在興辦教育,教導學子,都是「以人為本」當作出發點。大體的理念上是不謀而合。包校長女士當年的想法,如今可以在各個學校的教學理念上面得到印證。
而周教授所講述的就是目前大陸所面臨的教育問題,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問題。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經濟的急速起飛,整個社會需要非常多的人才來投入服務,幅員廣大的中國,每年就產生將近一個台灣人口高等教育份子,這些還只算高教人口的部份,其它技職等體系的並無計算在內。高教人數的急速膨脹,而師資卻跟不上膨脹的速度,產生一個落差。另外,也發生很多學校搶著這股高教風潮,紛紛改名為大學。將這些現象放眼到台灣來,台灣目前也面臨這些現象。現在台視是一塊招牌掉下來都會打到大學生的社會,忍不住想問,,如此多的大學生,頂著學士學位出去的大學生們,是否有足以競爭的實力?
教育是百年大業,也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命脈,經濟跟社會的命脈。正因為如此重要,深切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所以教育的方向需要國家從長計議,制定統一規則。不過現階段的情況卻是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各類學校,政府卻沒有做好數量跟質量上的控管,造成學校的浮濫。如同前面所提,學校搶著改名,改名的同時,卻沒有做好學校傳統的傳承,如周教授所講,改了一個大家聽起來好像是新建學校的名稱,但是仔細深究後卻發現不是,而一個新校名就無法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學校,若要說他有悠久的年代,實在很難讓人信服,更別提學校傳統的延續。因此,這樣也會造成人才的培養,在質與量上無法作最有效的資源分配運用,也無法正確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常說學歷越高越好,教學資源卻無法有效的分給各研究領域。更多人都是盲目的追求學歷,一副別人有什麼我也要有的樣子。培養不出自己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只是跟著別人的屁股跑,雖然一部分是社會主流就是如此認定所導致。結果就是前面的學校因為分到較多的資源而蓬勃發展,有心辦學的學校卻因資源不足而舉步維艱;一整個就失去了教育的最根本理念,也加重了求學學子的壓力。周教授講了3種學生,剛好可以在台灣學生族群中看到,第一種:自考生,挑戰自己的,讀書自動,會分析自己的問題所在並且改進。第二種:保送生,由父母用盡各種方法送進去學校唸書,一般來說,不是不愛唸書,只是沒有那種自動自發去念得態度。第三種:押送生,因為不愛唸書,由父母出面「押」或「壓」著進入學校,很容易就發生求學到一半被學校送出來的慘劇。
讀書,求學,如果還只是認為應付用,有朝一日你我都會痛苦,只有把他當成自己追求得目標,才會有動力持續下去。訂個目標,努力去達成,不是跟身邊的人比就好,光是對岸就很多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