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2010.10.15 書報討論演講心得

課程:45101 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15日
時間:13:50~15:40
地點:S414
作者:資工產碩一 張振欣

由於本學期有修李御璽老師的資料探勘課程,因此對於中央大學資管系的陳彥良教授本次的主題 Discovering RFM sequential patterns from customers' purchasing data 有了很深的體會與了解,也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原來資料探勘的領域和應用,可以做到比我想像中的多更多。

從李御璽老師平常教授的內容,資料探勘在企業對商業的行銷,有非常大的利益貢獻,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以最小的投資而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李老師以銀行界導入資料探勘的效益為例,可以得知在消費者群中,從龐大的統計資料利用資料探勘的技術,進一步篩選出容易成為卡奴的人,或者容易償還的人等,有了如此的概念後,再聽過陳教授本次的授課,便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體驗到資料探勘在實務上有許多做法,攸關著結果的精準度。

例如依消費者購買物品的頻率而統計的資料,再依資料結果來做探勘,其結果可能有限;但若是加入購買時間的因素,其結果可能精準許多,因為在人的購買習性上,雖然可能會有重複購買相同、或者同類型的商品機會,但購買時間可能相差甚大,也許相差幾個月、這樣的消費者對商家而言的,能夠賺取的利潤恐怕不多;在另外一個角度思考,若某消費者購買頻率多,購買時間也很相近,但是購買金額卻非常少,恐怕也無法帶給商家太多利潤,也因此,若加入消費金額的因素,其資料探勘出來的結果,相信對於商家在行銷上便有相當大的幫助;因此總結:最近的消費行為(Recency),以及消費的頻率(Frequency),搭配購買的金額(Monetary),組成的資料探勘方式,也是本次的主題 RFM Sequential Patterns。

另外陳教授也補充了幾種衍伸性的資料探勘方式,例如加入了時間週期的因素,讓探勘結果可以預測在多久時間內發生的行為的Time Interval Sequential Patterns, 還有Interval Temporal Patterns、Hybrid Temporal Patterns等方式,用意在於能夠更深層面的探討資料分析的結果,經過這一小時半的課程,讓我受益良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