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Parellel Algorithms of Swarm Intelligence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一)
日期:99年10月08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產碩一張金燦

演講題目:Parellel Algorithms of Swarm Intelligence
主講人:潘正祥教授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哇!這一次可真的是浪費了潘教授的演講了,一開始就帶入了群聚智能、智能計算,可實在是聽不懂呢;雖然說在聽講前有想到先針對這次的主題先行谷哥(Google)一下,但是。。。還是莫宰羊,一直到看到簡報畫面中的圖片,ComputationIntelligence恍然想到,以往在從事自動光學檢查AOI(Automatic Optima Inspection)設備時,有碰到其中的Fuzzy and Neural技術,雖然國外原廠是這樣的說,但在當時的檢查設備技術依舊是所謂的:Pattern Match、Template為主要的影像檢查技術來源;至於模糊理論與類神經理論的引用則又是另一個階段所遇到的了。

以前就有聽過,也在電視上看過介紹螞蟻在行進時會從其尾部排出所謂的費洛蒙(蟻酸)的影片,好讓其同伴可以在外出覓食時有依循的路徑,想不到竟然有人可以透過觀察生物的特性,並將這樣的特性轉換成為資訊應用上的助力;藉由觀察群體中的個體之特性,進而Ants形成群體的運作模式,就好像螞蟻透過費洛蒙的強度來改變行進的動線,以完成食物的搬運結果,因費洛蒙的強弱形成所有群體依循的路線一般。

在這次的演講中我覺得很特別的是,這些演算法不外乎都是特過生物的習性觀察所發展出來的,如觀察貓咪的跳躍特性而發展的貓眼算法,模擬群覓食行為而發展出來的粒子演算法。。。等,不得不佩服:人真的是很厲害,再怎樣的難還是能動一動腦,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來,不然就再來個退火演算法,用能被接受的新解來替代原有的解來達成目的吧!

哦!AOI的檢查技術都是要靠不斷的檢查數據去印證設定的參數可以有效地檢出Good、No Good的結果,用模糊立論或類神經的技術的話。。。要更大的檢查數據,這個結果就是:立正給客人唸。。。(因為每條產線都有時間壓力,沒有時間讓你慢慢調整數據的) :)

演講資料:http://iiirc.hitsz.edu.c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