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2010/10/08 專題演講心得報告

課程:論文研討(一)
日期:99108
時間:14:00~16:00
地點:S413
作者:資工碩一 - 賴相勳

這次演講請來了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的潘教授來介紹「平行處理與群聚智能」的應用發展。而演講的重點就著重在有關於「群聚智能」的研究開發跟應用。藉由潘教授的解說,瞭解到其實很多有關「群聚智能」的發展由來是從動物開始。很多動物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非常久遠,為了適應環境,發展出了一套套得行為模式來求生存,以前並沒有很仔細的去深入探討為什麼動物會有這樣的行動,直到面臨了一些問題之後,才開始去深入瞭解為什麼動物要這樣做。動物有一些行為模式引發人類的好奇,於是我們開始思索為什麼動物會有這樣的行動,是因為什麼目的,能不能利用這種行為發展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瞭解分析後,利用這種行為創造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演算法問題中有一個有名的問題,就是銷售員問題。旅行各個城市後要再度回到出發的程式,那,要怎麼要走才會是走最短的路徑?潘教授提出了螞蟻演算法這概念,螞蟻有很奇妙的特性,在走路的過程中會分泌費洛蒙,如果有兩調路徑ABAB短,那相對的,回來的時候一定是走A,此時A路徑上螞蟻分泌的費洛蒙會比較濃厚(因為走兩次),而之後跟上來的螞蟻很自然朝著費洛蒙較濃的地方繼續走,於此,可以解決銷售員問題。

但是這方法卻有兩缺點:1.OverFlowUnderFlow2.不可行進太多城市,這會耗費電腦相當大的資源。後來發展出PACS(parallel ant colony system) – 平行蟻群系統。PACS的思維主要就是互相溝通來減少需要走得路,不必每個螞蟻都要將路走一遍。而這也是平行處理的要點,先切割問題,然後進行溝通。

而後又有許許多多的演算法出現,改良的或者新的演算法不斷冒出來。都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由於對平行處理這塊只略懂皮毛,之後的演說內容已經開始偏向純理論的探討,才開始覺得自己懂得實在不多,可能要找空閒的時間來研究看看,也許有朝一日可以利用來解決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