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Computer vision techniques for 3DTV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1.10.28
時間 : 13:50 ~ 15:40 PM
地點 : S516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吳俊德
講者 :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 賴尚宏教授

自從2009年Sony喊出「2010年將要把3D TV帶進家庭」的口號後,3D TV的話題就一直在發燒,隨後的「阿凡達」3D電影與CES 2010則將3D TV炒得更熱。那麼家庭用的「3D TV」這個可能就要在近期進入到我們家庭。

從過去傳統電視機(CRT TV)以來就已經有「3D TV」,它是使用LCS(液晶快門)立體眼鏡來觀賞3D影片,只是它的Refresh Rate(畫面更新率)是60Hz(NTSC系統的電視),藉由其「交錯顯示」(Interlacing Display Mode)的方式,可以將左、右「交錯影像格式」(Row Interlaced Format)的影像分離出來;亦即每秒只能送給左、右眼各30個畫面(Frame),如此使用LCS眼鏡來觀賞3D影片,會有嚴重的「閃爍」(Flicker)現象,容易造成眼鏡觀賞不舒服,所以長久以來一直為人所詬病,這也是傳統3D電視機(CRT TV)無法流行起來的主因之一。

液晶快門立體眼鏡(Liquid Crystal Shutter Glasses或LCS Glasses簡稱LCS眼鏡)

自從「阿凡達」3D電影推出後3D立體攝影隨之掀起一股風潮,隨之市場上推出號稱3D數位相機與3D筆電的3C產品。

近來Sony一口氣推出了幾款號稱可以支援3D的數位相機,主要是因為它的光學防手震技術使用了陀螺儀感測器(Gyro Sensor) 與光學影像穩定技術(Optical Image Stabilizer),在進行「3D全景攝影」、「多角度全景攝影」與高速連拍時,可以有效地控制並維持影像的水平穩定度,不因擺動相機而模糊影像或造成影像太大的高低起伏。嚴格講起來算不上是什麼「3D相機」。

自從acer與Asus去年推出3D筆電後,由於缺乏務實的3D應用與3D內容(除了3D Games之外),因此推廣並不順遂;然而最近3D筆電又有捲土重來的趨勢,一些知名筆電大廠都紛紛推出自己的3D筆電;但是,這些後來者與acer、Asus過去所推出的3D筆電,在3D技術上不外乎是使用主動式或被動式3D眼鏡,惟最大的不同是多了支援3D藍光電影,這是為了趕搭「3D TV」的便車,也算是功德一件,雖然目前3D藍光電影尚未普及,但目前幾乎所有的3D筆電都有支援3D遊戲,已經多了一個重量級的3D應用。有不少人因為看了3D筆電的酷炫Demo(廠商精心準備的),一時興起而買了3D筆電,結果買回去後,玩了幾次3D遊戲,想要使用其「2D轉3D」軟體來播放一般2D影片時,卻發現其3D效果與筆電所附的3D Demo落差很大,也很失望。

近年來在資訊與光電展覽會場上已可以看到不少「3D數位廣告機」,由於「3D數位廣告機」是要設置在公共場所以吸引眾人的目光,所以顯示畫面必須要大而且要夠明亮。在裸眼3D立體顯示技術的選擇上,我們自然會使用透光度最好的「光柵技術」(Lenticular Technology)並且可以「裸眼3D立體顯示器」,而不會是「狹縫視差」(Parallax Barrier)技術。「裸眼3D立體顯示器」最大的特質就是:不需要配帶3D眼鏡,就可以觀賞3D立體影像。這種特質非常適合應用在公共場所(Public Area)的大尺寸數位廣告機上,可以有效地吸引眾人的目光,以達到最佳化的廣告效果。

全文摘錄自下列「3D立體影像」資訊交流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3d-blo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