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Mobile Location Estimation with IMM and Data Fusion

課程:45101論文研討(二)
日期:100年04月08日
時間:14:00~15:00
地點:S414
編輯:資工產碩一張金燦
主講:楊昌益教授/澎湖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題目:Mobile Location Estimation with IMM and Data Fusion

內容:

  這次的演講專題與前回同學洪晟恩的議題蠻類似的,都是在談論利用手機與基地台間的訊號取得來做定位處理;今天演講係由資傳系請來澎湖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楊昌益教授來主講:手機定位判斷與互動式多重模型及數據融合,楊老師首先提出目前廣為人知的定位方式:GPS衛星定位,以及基地台無線信號定位兩種方式。並提及利用定位方式所可以提供的定位服務模式像:緊急服務、智慧型運輸系統(ITS)、不同定位的計費(Location-based billing)服務等。接著介紹了幾種利用:訊號角度(AOA)、訊號的時間差(TDOA)、訊號抵達的時間(TOA),以及接收訊號強度(RSS)等的常用來做距離計算的方式,再提及無法將他們單一運用以取得計算穩定的距離,故會利用融合的技巧將這些方法所得到的數據再加以處理,如:TOA+AOA、TDOA+AOA、TOA+TDOA+AOA,而楊教授在這個研究係採用:RSS+TOA這兩種方法做數據融合處理,因為AOA需要架設天線成本比較昂貴。

  楊老師的研究中,基地台擺設在於固定的棋盤式街道上,基地間彼此的距離皆是已知狀態,這一點似乎與前回洪晟恩報告中有所不同,並且提及到因為無線電波的NLOS(Non line-of-sight)及LOS (line-of-sight)效應問題(通常發生在都會區建築物等障礙物的影響所致)及條件,手機與基地台間的信號強度(最常見的就是室內與室外的接收強度),利用他的變化頻率去計算距離。所以利用IMM(Interactive Multiple Model)方法,採混合動態系統同時取得變異數,依據其值再加重等待時間的比重,然後綜合前述數據再評估測量位置。

  今天的投影片的對比顏色在重要的部份用的很不恰當,深色底再加上深色的文字,字又小實在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在演講中楊老師穿插了一個如何做研究的簡報,要我們去找出主題並善用研究室及老師們的專長,再將問題轉換為實驗室的專長以解決問題等,這個就有待琢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