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2010/10/08 專題研討演講 心得報告

課程 :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0.10.08
時間 : 14:00~16:00
地點 : S414
作者 : 資工碩一 朱政豪

這次的演講是請到高雄應用科大電子系的潘正祥教授來為我們演講有關於“群聚智能”和“平行處理”的應用與演算法的結合。

在演講的過程中,潘教授有提到很多的演算法名稱,像是螞蟻演算法、貓演算法、蜜蜂演算法等等。近來仿生物演算法漸受重視,特別是對於非決定性問題的求解(如旅行商推銷問題),解決了傳統數值無法經由演繹推導快速求解最佳解問題、節省了記憶體和時間,其中利用螞蟻覓食行為所做的數值模擬,可廣泛應用於非決定性、求解最佳解問題。聽起來相當的有趣,因為一般來說演算法的名稱應該是很專業的名稱才對,怎麼會用動物的名稱來命名。後來聽到潘教授解釋說,這些演算法我們都可以發明,只要找到其中的規律就可以寫出一個很獨特的演算法,例如像螞蟻演算法,就是利用螞蟻的特性來發明的,螞蟻一開始是漫無目的的搜尋食物,且每一隻螞蟻在移動的同時會在路上留下費洛蒙的痕跡,螞蟻們就會透過費洛蒙的濃度去尋求食物的路徑。然而在1992年時Dorigo這個人就利用了螞蟻群體合作尋找食物的行為,設計出一個用於處理最佳化問題的螞蟻演算法。

所以感覺起來要發明一個演算法似乎不是件難事,似乎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只是要靠自己去觀察出那獨特的習性,就像我們每天起床都要刷牙洗臉一樣的有規律。也許說不定哪天就會有大象、恐龍、猴子等等的演算法出現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