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醫療影像處理在診斷上之應用

課程 : 論文研討(二)
日期 : 2013/3/29
時間 : 14:00 ~ 15:30
地點 : S104
作者 : 資工產碩(一)   陳昭安
講者 : 嘉義大學理工學院長  一  柯建全

  這次的演講邀請到嘉義大學理工學院長的柯建全來為我們講解關於醫療影像處理的事情,醫療影像處理的目的在於了解資訊科技對放射線領域所帶來的影響,並運用放射線來診斷病治療疾病。從早期的X光、伽馬射線,到近幾十年來逐漸興起的磁共振、超音波、螢光血管顯影術、光聲成像、熱影像、正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PET/CT)、單一光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SPET/CT)…..等多種成像技術的問世,醫療影像應用在協助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過程已經日趨普遍。

  所謂的影像是指「描述某個實體或物理系統在空間上某項特性的分布圖」,而透過對於能量穿透、反射與化學物質排放出人體/特定部位的測量與記錄,並再藉由儀器的協助將其具像化,人們也就能得到其所需的醫療影像。以X光片為例,其記錄的是人體各組織對X光吸收狀況,而超音聲掃描是指聲波打到人體組織後所反射的時間差。這些資料經過成像處理,再由醫師進行解讀,我們就能確實掌握人們體內狀況,以提高診斷的正確性,增加治療成功機率。



                                                            X-ray
                    
  改善醫療影像的品質則是非常重要的議題,由於其好壞往往關係到診斷準確性及治療效果,如何加以改進也成為工程人員研發的重點。專家建議,可以先透過成像模式背後本身的運作原理,或是由取像/成像的技術角度來進行改良。以血液流動狀況偵測為例,常見的影像品質不良狀況是因為反射訊號太微弱,以至於儀器無法測量到相關的訊號。這時我們可以在血液中增加一些雜質,或打極微小的氣泡,提高其反射率來改善。如果效果還是不佳,則可再考慮採用影像處理、交叉比對/過濾...等方式,讓所有的訊息能夠更加顯著。

  隨著資訊處理技術的進步,現在有大量的醫療影像均已被數位化,如果能夠再與網路或其他醫療應用系統相結合,將能大幅度地提高醫療影像的使用效率及效能,並且增加其所能產生的附加價值。經過這次的演講後,了解到醫療影像處理是非常重要的,也藉由這強大的醫療應用醫治身體不適的人,在此也非常感謝全台灣的醫療人員,如果沒有這些醫療人員,我看台灣大概也只剩幾百萬人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