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Fractal Analysis and Medical Image Applications-碎形分析與醫學影像應用

日期:9/16

時間:14:00-15:30

地點:S516

講題:Fractal Analysis and Medical Image Applications

演講者:中興大學理學院黃博惠院長

姓名:吳姿瑩

學號:00366173

「碎形」這一詞對我來說很陌生,從以前到現在第一次聽到。經由黃院長的演說後,對碎形的概念也有點熟悉了。

碎形是一種幾何形狀,有不規律的變化,像一般平滑幾何體破裂之後所產生的形狀。它的特徵是:具有「自我相似」的無窮結構跟它的維度可代表其特徵。院長也介紹了寇斯曲線(Koch curve) 皮亞諾曲線(Peano curve)Sierpinski traingle這三種圖形的例子。為了更了解以上三種圖形曲線,我自己上網搜尋了一些資料如下:

Koch curve-瑞典數學家Helge von Koch1904年介紹了他的曲線,由於這種曲線的片段很像雪花的結晶體,所以又叫做 Snowflake Curve他所提出的曲線是典型的碎形中最常被研究與討論的。產生 Koch Curve 的方法:

Step0:畫出一條線段(假設線段長度 L1

Step1:將這條線段分成三等份,然後以中間的線段為底邊,製作一個三邊等長的三角形,然後拿掉這個正三角形的底邊(此時,L(4/3)1

Step2:將曲線中的每一個線段都重複第一步驟(此時,L(4/3)2

Step3:重複第二步驟(此時,L(4/3)3

接下來的步驟,即重複地疊代下去...(此時,L(4/3)n













Peano curve- Giuseppe Peano1890年,發現了某種在有限的平面區域中曲線最有效率的「伸展」方式,以生物的觀點來說,如果有機體必須有效的運用所處的有限空間,它們很有可能是採取這樣的組織結構。產生 Peano Curve 的方法:

Step0:畫出一條線段

Step1:分成三等份,依照下圖的第一步驟所示而變化,其中每一個線段都是在端點上互相結合的,而並非交錯分割

Step2:將曲線中的每一個線段都重複第一步驟

Step3:重複第二步驟

接下來的步驟,即重複地疊代下去...











Sierpinski 三角形-波蘭著名的數學家Waclaw Sierpinski於1916年提出了Sierpinski Gasket的圖形。生 Sierpinski Gasket 的方法:

Step0畫出實心的正三角形

Step1 將三角形每一邊的中點連線,會分割成四個小正三角形,我們把中央的正三角形拿掉,會剩下其餘的三個正三角形

Step2將每一個實心的小角形都重複第一步驟

Step3重複第二步驟

接下來的步驟,即重複地疊代下去















後來,黃院長提到碎形的技術廣泛應用到醫學上,Ex:攝護腺癌的組織影像分類。它藉由細胞的紋理分成五級,此攝護腺癌症等級自動分類準確性高達95%。能將影像和醫學結合,實為醫學與其應用技術上帶來更有效的判斷。但是反觀此技術,醫生通常認為能靠自己的專長,就可以判斷病人是否患有癌症,那,在這種前提之下,醫生們能夠接受此技術嗎?這就有待商榷了...不過我個人認為此種技術是可以扮演協助者的角度;當醫生看診時,如果出現與系統判別有較大差異者,應從旁提醒,是不是醫生在判別的哪個環節上出錯了。

這次的演講,學到了新的知識,受益良多。期待日後發現更多的癌症,都能應用在碎形技術上。不管是對科技還是對醫療方面,將是一大突破!

資料來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ct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