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Fractal Analysis and Medical Image Applications 「碎形分析」與「醫學影像應用」


: 論文研討
: 資工研一
: 100 916
演講者 : 黃博惠院長

: Fractal Analysis and Medical Image Applications「碎形分析」與「醫學影像應用」
: 張文銓
: 00366050

這次演講的主題是說碎形在醫學上的應用,院長首先先為我們介紹什麼是碎形,他說因為歐式幾何沒辦法描述非線性的圖形與現象,所以像是大自然裡的許多現象或形狀,多沒辦法用歐是幾何來描述。

因此約七O年代左右,數學家 Benoit Mandelbrot 在論文「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中,發展出了新的維度觀念 ── 幾何學:碎形。

  碎形幾何試圖解釋過去科學家們所忽略的非線性現象,與大自然的複雜結構,把觸角伸入,除了物理、化學之外的生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氣象學,乃至於天文學所談及的星體分布。

  搖身一變,碎形幾何已經變成了主要能描述大自然的幾何學了。這些研究開拓了人們對於維度、尺度、結構的新看法,碎形的特徵大致上有幾下幾種:

1.碎形具有分數維度:不同於整數維度的零維點,一維線段,二維面,碎形所具有的維度是分數的,例如無窮擴張三分之四的卡區曲線,其維度是 1.2618

2.碎形具有尺度無關性:對於「同一個」碎形結構,以不同大小的量尺來量度「可觀察的區域」,碎形會具有一致的碎形維度。

3.碎形具有自我模仿性:對於「同一個」碎形結構,自我模仿就是尺度\一層一層縮小的結構重複性,它們不僅在越來越小的尺度裡重複\細節,而且是以某種固定的方式將細節縮小尺寸,造成某種循環\重現的複雜現象。

4.碎形代表有限區域的無限結構:例如,原本是一固定線段的 Cantor Set,最後變成一系列數量無窮,但總長度卻為零的點集合。

5.碎形隱含一種整體性:可以從某一尺度的碎形,來推知另一尺度的「同一個」碎形的大致樣子,這意味著一種整體性,小細節的傾向可以透露大細節的傾向,大細節的絲毫改變可以令所有小細節全面改觀,再造成整個碎形圖形的變化。

6.碎形是觀察手段的相對結果:對於不同的觀察者而言,數據結果是依觀察者與其手中的量尺(不同的觀察手段)。

  波蘭著名的數學家 Waclaw Sierpinski 1916 年提出了 Sierpinski Gasket 的圖形。
  產生 Sierpinski Gasket 的方法如下:
  第零步驟:畫出實心的正三角形
  第一步驟:將三角形每一邊的中點連線,會分割成四個小正三角形,我們把中央的正三角
       形拿掉,會剩下其餘的三個正三角形
  第二步驟:將每一個實心的小角形都重複第一步驟
  第三步驟:重複第二步驟

  接下來的步驟,即重複地疊代下去………………

皮亞諾曲線

  產生 Peano Curve 的方法如下:
  第零步驟:畫出一條線段
  第一步驟:分成三等份,依照下圖的第一步驟所示而變化,其中每一個線段都是在端點上互相結合的,而並非交錯分割
  第二步驟:將曲線中的每一個線段都重複第一步驟
  第三步驟:重複第二步驟
  接下來的步驟,即重複地疊代下去………………

經過公式運算 D=log9/log3=2

現在來驗證一下發現皮亞諾經過無數次重複後會變成一個面,而面的維度是2,因此符合公式的推導

Cantor Set
  第零步驟:畫出一條線段
  第一步驟:再把中間那一段拿掉,剩下左右兩邊長度各為 1/3 的線段
  第二步驟:將剩下的每一個線段都重複第一步驟
  第三步驟:重複第二步驟
  接下來的步驟,即重複地疊代下去………………
經過公式運算,得到D=log2/log3=0.6309


碎形在藝術方面以及大自然的現象都可以很容易發現到,下面兩張圖示就是碎形。

碎形藝術

碎形--整體性和自我模仿性

在醫學上的應用

院長把碎形應用在攝護腺癌症的分析上,因為其具有紋理相似性,因此很適合用碎形來做處理,而院長的方法有高達95%的正確率,是目前已知的電腦判斷方法中最好的,此外這個方法所需要的樣本數也是最少的,因此不只在樣本數多的判斷中勝過其他方法,更是在樣本數少的判斷中遙遙領先,由此可知院長的方法真的做得非常棒。


攝護腺癌症期數的細胞病變


第一期和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在最後提問問題時,有位同學問了為何有5%的錯誤率,院長回答說這些錯誤都是差別一期的誤判,例如第三期判斷成第四期或第四期判斷成第五期,而會造成誤判的原因是因為醫生在判斷病情時,會顧慮到病人的感受,因此病情有時會講得比較輕微,而電腦是沒有感情的,該是第幾期就是第幾期,所以會出現與醫生判斷不合的情況。

院長這番話講得很有自信,可以從這裡知道他對自己的方法很有把握,不過我自己有另一番想法,就是有可能是臨界現象,例如在第三期末正要進入第四期,這時候就會出現人和電腦的判斷差異。

這種臨界現象很好理解,因為癌症的演變是持續性,也就是從第一期慢慢的加深病情到第二期,然後第三期、第四期,因此一定會有正好在兩個時期的接觸邊緣,而紋理判斷不是像數學一樣嚴謹,例如數學中4.0014.00001不相同,所以當臨界發生時,就會出現判斷誤差。

我個人覺得臨界現象所產生的誤差可能無法解決,除非有人之後能對攝護腺癌症進行嚴謹的定義,否則這種現象能會存在。這不是電腦方法的問題,就算請兩位專業的醫生來判斷一個處於臨界的攝護腺癌症病情,也有可能出現不同的判斷。


參考資料來源:

黃博惠教授的Fractal Analysis and Medical Image Applications 「碎形分析」與「醫學影像應用」投影片

http://www.atlas-zone.com/complex/fractals/index.html#new

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100784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