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最近特徵空間轉換法之人臉辨識技術

課程 : 論文研討(三)
日期 : 2011.09.23
時間 : 13:50 ~ 15:40
地點 : S516
作者 : 資工產碩(二) — 張振欣
講者 : 聯合大學資工系—韓欽銓教授

近年來人臉辨識的應用,相信大家都從Google Picasa網路相簿開始認識這項功能,自動找出相簿人的臉形辨識,幫助使用者標記名字,今年起Facebook也加入了這項功能,所以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但是這些都僅是從現有的照片中套用特徵點方式做辨識,若是要做到攝影機,即時辨識訪客臉型,建檔資料管理,相信是這項技術的最終目的。

聯合大學的韓教授提出了他所研究的人臉辨識技術,雖然距離成熟穩定仍有一點距離,但是看到未來人臉辨識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成熟應用,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韓教授提到了以下三種步驟:

1. 人臉特徵表示方式(Face Representation):
主要是萃取人臉影像中最具代表性的全域特徵資訊。

2. 區分特徵分析(Discriminant Feature Analysis):
透過線性區分分析(LDA),找到的特徵點能夠使不同類別資料點在特徵空間中更具區別性。

3. 基於演算法之分類(Algorithm-based Classification):
將人臉資訊降維並取出特徵後進行分群,然後以LDA將類別資訊強化,最後再以RBF類神經 網路進行分類。

引述韓教授的"最近特徵空間轉換法之人臉辨識技術"在"電腦視覺監控產學研聯盟"網站上的報導:

本研究所提之流程架構如圖一所示,利用主軸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對影像作前處理,目的除了是降低維度以避免在後續的Fisher’s Criterion轉換中遭遇到小樣本問題外,另外還有保留影像中有用資訊及去除雜訊的目的。

而後以Nearest Feature Space Embedding(NFS Embedding)進行特徵空間轉換,由於NFS Embedding特徵空間轉換乃是將Nearest Feature Space 融入了Laplacian Matrix中,因此不僅可以保留樣本在原空間中的拓樸資訊,還能夠將樣本間的線性變化的關係亦同時保留下來,而由於 我們已把NFL點到空間的距離衡量技術融入到NFS Embedding特徵空間轉換之中,該特徵空間便已具有NFL的分類優點,因而我們可以在NFS Embedding所產出特徵空間中進行點到點的樣本比對進行分類,以節省大量的 點到線的比對時間,換言之,原本大量的NFL分類比對時間已被我們挪移至特徵空間轉換的訓練時間中。

圖一:人 臉辨識器系統架構區塊圖。

該研究方法的成果,比起一般其他人臉辨識技術更能有效降低因為人臉的光線、表情和姿勢等變化產生的衝擊影響,而仍可有效提高人臉辨識的正確性,以下是報導原文參考網址:
http://140.113.87.112/vol_37/index_firefox_frontpage_epaper.htm#%B3%CC%AA%F1%AFS%BCx%AA%C5%B6%A1%C2%E0%B4%AB%AAk%A4%A7%A4H%C1y%BF%EB%C3%D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